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综合教案 >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22篇)

天下分享 53200

天下 分享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22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2、学习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3、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重点:

  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教学难点:

  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授引入

  师:同学们,在节日里,爸爸妈妈会给我们买许多礼物,老师这里有些礼物,你能说出哪个玩具比较重?哪个玩具比较轻吗?

  学生交流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较物品的轻与重

  二、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直接观察

  1、气球和苹果比

  2、小胖和小亚比

  师:你知道这个苹果与这个气球比哪个重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交流

  师:小胖和小亚比呢?

  师小结:我们可以直接凭经验来判断。苹果重,气球轻。

  根据图片看出小胖重小亚轻。

  探究二:动手操作

  1、比较下列物体的轻重、书上第42页中的2橡皮、吸铁石、小汽车等

  为学生提供学具,动手操作

  2、验证比较结果:可将这些物品悬挂起来

  之后小结方法掂一掂等方法

  师:数学书和文具盒比谁轻谁重?

  学生交流,你是怎么比的?

  师小结:我们可以用方法来比轻重。

  探究三

  1、小包装的酸奶,一包装3罐,大包装的酸奶,一包装6罐,4小包装的和2大包装的酸奶,哪个重?哪个轻?

  2、4只羽毛球的重量和6个乒乓球的重量相等,都是24克,羽毛球和乒乓球哪个重?哪个轻?

  小结: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

  三、练习与巩固

  练习一

  1、判断轻重

  棉花和小铁球

  西瓜和葡萄

  冰箱和电话

  练习二

  小木箱一箱可装4瓶汽油,大木箱一箱可装8瓶汽油。那么12箱小木箱装的汽油重量和6箱大木箱装的汽油重量,哪个重?哪个轻?

  生:12×4=48(瓶)

  6×8=48(瓶)

  答:一样重。

  师小结: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

  练习二

  小组活动

  请小朋友把带来的物品,用今天学习的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来比一比它们的轻与重。

  小组交流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比较物体的轻重,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看一看、掂一掂、算一算……来比较。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教科书P42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熟悉2、3、4乘法口诀,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初步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2、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开火车,对口令

  2、背一背

  二三()五五()四五()二四()三三()二二()三四()三五()二五()四四()一一()一四()

  [设计意图]巩固2~3的乘法口诀,达到熟练运用。

  3、填一填

  5×3=×5=10●×5=25■×2=104×◎=20

  1×5=□△×5=15☆×5=20◇×=255×=30

  [设计意图]用新颖的复习手段,来帮助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4、算一算

  1)两个因数都是5,它们的积是多少?

  2)摆一个◇需要根小棒,摆这样的3个◇要多少呢?

  5、想一想。

  如果表示5,那么表示(),

  [设计意图]用文字或直观图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二、列式计算

  a2乘3得几?

  b3个4是多少?

  C5个3的积是多少?

  D两个因数都是4,积是多少?

  e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此练习是为巩固乘法名称及表示的意义。

  三、课堂随练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106~107页整理与复习及练习二十一5~13题。

  【教学目标】

  1、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和倍概念的理解,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决有关“倍”的问题

  1、完成第107页第3题

  教师:一个饲养场有56只鸭,8只鹅。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鸭的只数是鹅的几倍、

  教师:那能解决自己提的问题吗、学生:用56÷8=7。

  教师:怎么想的、

  学生:我想求鸭的只数是鹅的几倍,就是求56里面有几个8,所以用56÷8,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里面有7个8,鸭的只数就是鹅的7倍。

  2、练习二十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明白算式的意义。

  学生:求篮球个数是足球的几倍,就是求40里面有几个8,用40÷8=5,五八四十,所以商5。

  二、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完成第107页第4题

  教师:咱们班进行大扫除时分组吗、怎么分的、

  (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现有资源进行教学,也可利用书上的数据教学)

  教师:现在我们班有36人,

  (1)如果只分成4组,平均每组几人、

  (2)如果每组6人,可以分成几组、你能独立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2、练习二十一第5题

  教师:“乖娃娃”童装店新进了一批商品。小朋友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袜子每双3元,棉鞋每双24元,棉衣每件36元,手套每双6元。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1)买7副手套,要多少钱、

  (2)1双鞋的价钱是1双袜子的多少倍、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一第6,7题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8,9题

  教师:谁来说说你们的方法、

  学生1:40÷5=8,40颗扣子,每5颗为一份,可以分成8份,所以可以钉8件衣服。

  学生2:每5颗扣子为一份,9件衣服就有9个5颗,所以用5×9=45(颗)。

  四、拓展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3题

  教师:要过新年了,同学们布置“迎新年”会场,需要搬8套桌椅。

  教师:观察图,你还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我发现一套桌椅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

  教师:那要一次搬完,要多少名同学呢、

  小组内商量一下。

  学生:两个人搬一张桌子,一个人搬两把椅子,所以搬一套桌椅需要3个人,8套桌椅就需要8个3人,所以8×3=24(人)。

  2、练习二十一思考题

  教师:二(1)班小朋友排队到医务室检查视力,每批进去6人,小华排在第32位,他第几批才能进去、分小组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学生:5个6人是30人,6个6人就是36人,小华排在第32位,所以应该第6批进去。

  五、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花园

  教学目标:

  1、结合全体情境,提出并解决与倍有关的数学问题,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进一步体会倍与乘、除法运算的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

  倍的逆向思考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今天的天气真不错,老师带大家一块去花园走走,呼吸新鲜的空气好吗?这几天天气真好,空气清新,我们一起到美丽的花园去看看吧!

  二、问题探究

  1. 理解图意(出示挂图课件)

  师: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花园,大家看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汇报

  2. 提出问题

  3.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呀,根据收集到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说给你的同桌听。

  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问题。

  4. 解决问题

  ⑴师:如何解答这些这些问题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独立解答问题。你们先画一画再算一算

  ⑵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同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师:谁来解答第一个问题呢?

  师:这二个问题谁来解答?

  4、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不错,观察一幅图时,我们要从多角度去发现问题,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题意,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三、体验感悟

  师: 刚才在大家的问题提得真好,解答的同学也回答得十分准确。老师真为你们高兴。现在老师再考考你们。

  师:请同学翻开课本第73页。

  师:一起解决。谁先来说说题意。

  四、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1,2,3,4题

  第1、2题:画一画,算一算。

  完成在书上,集体订正。

  第3题:让学生收集正确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

  生汇报

  师:同才大家讨论得十分激烈,请同学们来说说你们小组有哪些获?

  第4题:让学生自己估计,测量,让后填写

  师:老师这儿有两条绳子。一条是红绳,一条是黑绳。请你们先估计它们大约有多长?

  师:再量一量实际有多长,然后解答问题,并列出算式。

  (学生独立做完,再反馈)

  师:除了用除法解决这个问题外,还有其它的办法吗?

  (以黑绳的长度为单位,量一量红绳的长,量的次数就是所求的答案。)

  生读题

  五、小结

  师:这节课,大家都学得不错,谁来说说你在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课本54——55页。有关0的除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了解有关0的除法。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有关0的除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有关0的除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法的初步认识,会用除法算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接着学习除法。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提出问题:每只猴子平均分到几个月亮?

  3.学生说自己的做法,并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0÷5。

  4。小组讨论学习:每只猴子平均分到几个月亮?

  讨论后指名回答,老师板书。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板书: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

  三、自主练习

  1。先让学生看图自己列式计算,然后引导学生套用规律进行计算。

  2。综合练习,帮助学生熟练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讲解。

  3。第三题只给出了条件,让学生在自己提问题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列式计算。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先讲解再让学生完成。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猴子捞月

  教后反思:大部分同学内容能够掌握有关0的除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是很熟练,必须多做练习。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求几是几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2.能根据条件正确找出有关倍的关系。

  3.根据情景图,围绕几是几的几倍来自己编题并回答。

  教学重难点:

  知道求几是几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引入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三、练习

  1.师出示情景:

  (1)小丁丁们一起到动物园玩耍,看到了什么?大象:10只长颈鹿:5只大狮子:2只小狮子:6只

  (2)大象、长颈鹿只数作为已知条件,可以提哪些问题?算式呢?一共多少只?10+5大象比长颈鹿多多少?10-5还有吗?大象的只数是长颈鹿的()倍?

  (3)像这样,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是今天要学习的本领。

  2.出示:几是几的几倍1.认识“倍”。

  (1)问:大象的只数是长颈鹿的()倍?你是怎么知道的?10里面有2个5。

  (2)如果请你来列个算式,可以怎么列呢?用除法计算,为什么用除法?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求大象是长颈鹿的几倍,就想10里有()个5,算式是10÷5=2

  师:倍不是具体的单位,所以2的后面不写单位名称

  2.找有关倍的关系。

  问:除了大象和长颈鹿,还有哪些动物的只数也有倍的关系呢?找一找,说说()是()的()倍,列式计算。

  1.P37页2填一填,算一算。

  你还能提其他哪些问题呢?自己说一说,四人小组交流。

  2.P37页3、4,看图填一填,列式完整解答。

  3.妈妈买了一些水果桃子9个20元苹果3个5元梨6个15元用学过的本领编题并列式计算。

  看图个别说同桌讨论个别说说齐读个别说说指名说同桌说说个别说自己说说指名说独立练习汇报交流独立练习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看到不同的视图,并初步学会根据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正确辨认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并能根据观察到的形状确定观察者的位置。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吧。请你们边听音乐边做动作。

  一、情境导入:

  老师:我们学校坐落在风景优美的雨花台附近。同学们经常去这块德育基地开展活动。 [点击课件出示雨花台的录像](并且配音):“今天我们来到了雨花台,雨花台是国家首批4A级旅游区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瞧!那是雨花台烈士群雕。”“让我们在烈士群雕的前面拍张照。”[点击出示群雕前面的照片]“走,我们到后面看看去。”“让我们在这儿也拍张照吧。”[点击出示群雕后面的照片]

  1、录像中定格2张烈士群雕的照片。

  2、老师:你知道哪一张照片是在烈士群雕的前面拍摄的吗?另一张照片是在群雕的哪一面拍摄的?

  3、学生回答,提问:他说的对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4、想一想:这2张照片一样吗?(启发学生想象拍摄者的位置。)

  5、得出结论:同一个群雕,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拍,得到的照片是不一样的。

  6、巩固练习1过渡:同学们活动结束回到了学校,又拍了这样的2张照片。

  提问:你知道哪一张是在学校外面拍摄的,哪一张是在学校里面拍摄的吗?让学生辨认说说理由。[课件点击照片可以放大出示]。

  7、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观察实物,探究新知

  1、过渡:看到小记者拍的照片,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拍一拍呢?下面我们来给小猴拍照,好不好?

  2、指导拍照:

  (1)出示小猴,指认小猴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

  (2)请各小组组长把小猴像老师这样摆好,比一比哪一组摆放得又快又好!再指指小猴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

  (3)刚才这小组同学表现真好,我请他们按刚才的位置到讲台前先给小猴拍照。四人演示。(看到他们4人拍照,请你们想想我们拍照要注意什么?)

  (4)其他人也想拍吗?请大家像他们一样轮流用相机拍照。

  (5)在大家给小猴拍照前,老师提一个要求:请你们对准小猴拍,把拍到的小猴的样子“印”在脑海里。比一比哪个小组拍的又好又安静。

  3、[出示小猴前、后、左、右的四张照片]你们拍的照片打印出来是这样的。想一想,你拍的是哪张照片?

  请(演示的4人)一个一个找出自己拍的照片。

  4、逐个辨认小猴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的照片。提问:学生拿的对不对?为什么拿这张照片?

  5、老师也给每个小组准备了4张照片,请每个组长从信封里拿出照片,请你们像他们一样也找出自己拍的照片。

  6、分层次活动:

  (1)请站在小猴前面的小朋友起立。你们举的都是小猴的哪面?

  (2)老师举[小猴左面图]问:这是小猴的哪面?拍到这张照片的小朋友起立。提问:你们坐在小猴的哪面拍的?

  7、交换位置观察

  刚才我们是在自己座位给小猴拍照的,你们想不想到其他位置来观察小猴?先请看一段录像[播放四个小朋友轮流换位观察小猴的录像]你们会像短片中的小朋友一样有序的换位观察吗?请各组开始。

  8、小结:大家站在小猴的4个不同位置,拍照片,选照片,大家学得真好!

  三、巩固练习

  1、汽车直接出示题目,问:这是什么?(汽车)老师指相应的观察者和汽车的面,问:这是汽车的哪一面?它们分别是谁看到的?请你们打开书第95页在书上用线连一连。集体反馈。

  2、观察茶壶。

  (1)老师这儿有一把茶壶,指认茶壶的壶嘴、壶把。请各小组长轻轻取下筐子,把茶壶像老师这样放好。

  (2)[课件分层出示]你们四人一组,照下面的样子看茶壶,想想你看到的茶壶是什么样的?[再点击出示]说说你看到的是右边的哪一幅图

  (3)交流结果。请一小组汇报。你看到的是几号图?和他看得一样的人举手。

  (4)你能说出其他三人看到的各是哪幅图吗?小组交流。请1-2组汇报。

  (5)如果老师想拍到壶嘴,我可以在什么位置拍呢?请看到壶嘴的同学起立;如果老师不想拍到壶嘴,我可以在哪儿拍呢?请没有看到壶嘴的人起立。

  四、反思总结,加深体会

  1、今天我们一起学会了什么?

  2、让我们一起欣赏小记者给我们拍摄的雨花台的美丽风光。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学习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游戏、实物的操作,学习比较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游戏的过程,激发儿童对轻重比较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或体验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难点:

  通过亲身体验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猜物体的轻与重

  师:小朋友,今天你们带来了好多好玩的玩具,那让老师看看有哪些啊?

  生:小汽车、变形金刚等。

  师:那现在老师手里的这两样玩具哪个重?哪个轻呢?(随机拿取学生手中的两样玩具)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轻与重的关系。

  板书:轻与重

  二、探究新知

  (一)用观察(眼睛)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师:现在让我看一下,小巧和小胖在干什么?

  生:玩跷跷板。

  师:你们看一下,谁重谁轻呢?为什么?

  生:肯定是小胖重,小巧轻。小胖的一边已经跷下去了,而小巧跷到上面去了,肯定是小胖比小巧重。

  师:你们这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得出的?

  生:看。

  师:你们真聪明,有些物体可以仔细观察比较,用眼睛就可以观察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二)用手掂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出示小亚手拿气球和苹果的图片。

  师:你现在能告诉我们小亚手中的物体,哪个重、哪个轻吗?

  生:气球轻,苹果重。

  师:好,现在老师拿来了这两样玩具,你们能告诉我哪个重,哪个轻吗?(从学生带的玩具中拿两样差不多大小的)

  生:右手重,左手的轻。

  师:到底是不是呢?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出呢?

  生:可以用手掂一掂的方法。

  师:好,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试一试。

  师:拿出两样不同大小的玩具,请学生猜一猜、试一试,哪个重、哪个轻?(注意老师拿的时候,大的轻、小的'重)。

  师:你们的答案和上面的小朋友答案一样吗?师:现在,你想告诉我们一些有关比较轻重的知识了吗?

  小结:比较物体的轻与重,有些物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眼睛)直接就可以得出,有些物体可以通过用手掂一掂的方法得出,不能光看大小就来判断谁重谁轻。

  三、巩固练习

  (一)比一比

  1.请学生看物体,告诉同桌的好朋友,谁重谁轻?

  2.老师出示一些比较容易看得出轻与重的物体,例如一本书和一个骰子等。

  (二)猜一猜

  1.请学生相互之间拿出自己的小玩具,交叉进行比较轻与重。

  2.教师巡视,指导。

  四、拓展新知

  (一)用橡皮筋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1.出示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

  师:你们看一看,那样物体最重、最轻?

  师:你们知道小丁丁是怎么比较的吗?出示课件。

  小丁丁用同样的橡皮筋将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等挂起来。

  师:你们说这个方法怎样啊?你们现在看着这幅图,能告诉我们谁最重谁最轻了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小组合作。

  生:吸铁石最重,夹子最轻。因为物体越重,橡皮筋就会拉的越长,所以吸铁石最重。

  师:请你们根据这幅图,把这些物体从最轻到最重排一下,填写表格。

  2. 小结:生活中,我们比较物体的轻重时,可以借助一些物体,达到比较物体轻与重的目的。

  (二)小练习

  1.师:请你们现在也学一学小丁丁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带的玩具进行比较,看看这个方法怎样?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的玩具也挂在橡皮筋上,进行比较。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9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二年级就一个班,在经过了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在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更多关注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让学生在思维中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有: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第三单元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第四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第六单元图形与拼组;第七单元混合运算;第八单元时、分、秒的认识;第九单元统计;第十单元总复习。

  三、教学要求

  1、数与代数:

  ①、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说出各数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②、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会口算表内有余数除法、百以内加减法、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及两步的加减法混合运算。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③、能正确辨认钟面上指示的时刻,认识时、分、秒,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2、空间与图形:

  ①、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②、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千米,知道分米、毫米,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估测、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③、结合实例,感知对称现象。

  3、统计与概率:

  ①、能用合适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②、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掌握分段统计的方法。

  4、实践与综合运用:

  ①、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及长度单位的认识。

  ②、加深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巩固分段统计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在“数与代数”中的认识万以内数及这些数的大小比较;有余数除法、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方法的多样性是重点教学内容。在“空间与图形”中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及换算,认识对称现象,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是重点教学内容。在“统计与概率”中分段统计是重点教学内容。

  在教学“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时,认识千米、分米和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单位之间的换算是教学的难点。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是教学上一个难点部分。在时、分、秒之间的换算是教学上的一大难点知识。

  在“统计与概率”部分中,分段统计的表现形式和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五、教学的具体措施

  1、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采取课前速算、听算、对手互考等形式。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和游戏。

  3、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所学内容。例如:万以内数认识。让学生收集超市的一些宣传单上一些物品的价格来加深对三、四位数的认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5、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6、结合本册的数学知识,加强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4页例3及课堂活动第2,4题,练习十八第2~5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进一步加强对倍的认识。

  2、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实物投影仪,乒乓球、羽毛球若干,卡片。

  学具:小三角形纸片、小圆片、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二(1)班小朋友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请看屏幕:(实物投影仪出示例3图)

  教师: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一小组和二小组一共植树多少棵、

  教师: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能)真行!

  学生:……

  学生:第二小组植树的棵数是第一小组的几倍、

  教师:说得真棒!谁能解答吗、

  学生:用14÷7=2。

  教师:这是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

  屏幕出示:第三个小组植了多少棵树、

  教师:你能解答吗、请小朋友以4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时可以借助你的学具,代替树苗。

  学生活动,教师在教室巡回检查、指导。学生可能用学具来摆:先摆7根小棒,再以7根小棒为1份,摆3份来表示第三个小组植树棵树。也可以用画竖线的方式来表示:7根、7根、7根;也可能凭借前面对“倍”的理解直接说出“第三组植树棵数是3个7棵那么多。”

  教师:刚才老师看到小朋友都用自己的办法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理解了这幅图的意思,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向同学汇报你们讨论的结果、

  学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讨论的,先在一个圈里画7根竖线代表7棵树苗,再在右边一个更大的圆圈画3个7根竖线,因为3个7是21,所以第三小组植了21棵。

  教师:你们小组能用画图的方法帮助理解题意,真行!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学生2:我们小组用小棒代替树苗,第一排先摆7根,第二排摆7根、7根、7根,数一数,3个7根一共是21根。

  教师:太棒了!你们小组同学很善于动手操作,值得大家学习。

  学生3:因为第一小组植了7棵树,把7棵看成1份,第三小组植的棵数是第一小组的3倍,就有3份,也就是3个7。

  教师:你们现在知道“第一小组的3倍”应怎样计算吗、

  学生1:求3个7是多少就是7×3=21(棵)。

  学生2:也可以写成3×7=21(棵)。

  教师:你们说得都对,求3个7是多少应该用乘法计算,请学生完成书上例3的方格填数。

  三、课堂活动

  1、第3题学生分小组,一人出示卡片(小组每人准备4张卡片),另外3人回答。比比看谁说得最准确。一人出完题后交换。

  2、第4题学生完成第4题,独立完成后请学生用投影仪展示,并向同学们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1:因为△有4个,○是△的3倍,我就画了4个○表示1份,再画了这样的2份,就有3个4,○就是△的3倍,所以○有12个。

  学生2:因为△有4个,○的个数是△的3倍,就是4的3倍,就是3个4是12个,我就画了12个○。

  3、练习十八第2~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八的第2,3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这两题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讲评,结合题说一说算式的意义。

  四、反思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引导学生小结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五、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学会建立规范表格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规范表格建立的方法和文字格式设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表格的设计和文字格式的设置。

  教法阐述: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与任务驱动法,帮助学生消化本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演示法、比赛法,并借用了艺术课的“三位一体(即欣赏、技能、情感)”教学法,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化。

  学法指导: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进行学习与操作,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与技能。把“自学—尝试—创新”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方法、解决问题,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环境:

  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提问同学们:你们什么时候到校呀?为什么你们会按时下课,按时来上信息技术课呢?什么时候你们回家呀?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出学校运转是有规律的,同学们按时上下课,按时放学回家。引导同学们找出学校是怎样有规律的运转的。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任务一:创建表格

  老师出示学校的作息时间表(电子版和打印版),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看看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有几行几列。老师提问同学回答,一致通过后,由同学们自己来制作12行3列的表格,老师巡视指导。

  任务二:在表格中输入文字

  请同学们参照老师给出的学校作息时间表填写表格。

  任务三:设置表格中的文字格式

  提问: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老师制作表格中的文字和同学们表格中的文字位置好像不太一样哦?同学们觉得哪一种更漂亮一些呢?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如何使用“单元格”对齐命令。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提示,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找出不明显的差异,以此来锻炼同学们的观察力并且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三、综合运用,知识拓展

  同学们既然会制作作息时间表了。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制作出你们班的课程表呢?希望同学们课下的时候证明给我看,下节课的时候展示给老师看好不好?

  四、作品展示,知识巩固

  找出好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同一班的同学做出好的作品,对全班同学都是一种激励,老师就是要以此来激发所有同学的学习热情,认真的制作表格,向好的同学看起。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制作规范表格的方法,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你们制作的表格相比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展示给同学们的还不太一样,是哪不一样呢?这个问题留作课下讨论,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解决一下,看能不能达到老师的水平。

  五、设计理念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2、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3、分层教学的实施。怎样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课本第 39-40 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的情景,体会用正确的方法收集数据很重要。

  2、初步学习收集数据,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数据记录。

  3、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统计数据。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类计数、描述和分析等统计过程。

  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体会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统计是有趣的和有用的。

  培养初步统计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记录,整理数据并填写统计表。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小调查: [小轿车、公交车和卡车]

  师:今天要学习的本领,在生活中十分有用处。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 见,请用自己的方法记录这三种车分别出现了几辆。(媒体播放)

  交流汇报记录的方法及数据。

  小结:像我们刚才这样将出现的物品分类进行记录、整理数量的过程,就叫做统计。

  二、感悟统计 学习新知

  1、介绍“正”字记录法。

  2、介绍竖杠记录法。

  比较看一看这两种方法的相同点。

  2、学习“正字记录法”

  小丁丁他们班正好在统计女生最喜欢的水果,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观看视频教学)

  3、尝试记录

  第一个小调查用正字记录法再来统计一次。

  交流反馈。引出统计表格。(出示表格)

  车辆出现的情况统计表

  种 类

  辆数(辆)

  小轿车

  10

  公交车

  8

  卡车

  11

  师:像这样把记录的结果用数来表示,整理在一张表中,就叫统计表。出示课题:统计表初步。

  4、尝试填写统计表

  师:小朋友们已经会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了。小丁丁的班级也完成了一项小调查(出示记录)。请你们帮他把数据整理填在统计表中。(学生独立完成书本P40/2。)

  最喜欢的水果情况统计表

  师:知道哪种水果最受小朋友欢迎?

  师: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不能再提些数学相关的问题?

  示范:喜欢草莓的人数是喜欢橘子人数的几倍?

  前后两个学生进行一问一答。交流反馈。

  师:通过统计可以了解许多需要的信息。

  三、经历过程 巩固新知

  统计最爱吃的食物。

  开小火车进行汇报,整理数据,将结果填入统计表中。(学习单)

  反馈交流。

  师: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四、课堂总结

  师:除了统计表可以反映出一些信息外,还有一种图也可以反映出同样的信息,我们一起来看看。利用excel生成最喜欢的食物统计图。(机动)

  师:这样的统计图看上去比统计表怎么样?(更直观、数据更明显)想不想一起学习怎么画?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3

  知识与技能:

  1.认真观察图画,说出图意,提出相关的乘法问题,并应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继续学习、体会从上面、侧面、正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不同形状,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

  过程与方法:

  1.认真观察图画,能够提出相关的问题

  2.让学生提出生活实际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应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3.培养小组合作意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国庆节期间,你们有的外出旅游,有的在本市游玩,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感受?(让几个同学说一说)

  师:国庆节,不仅我们市,全国上下都是一派喜气洋洋。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节日广场”,再次感受一下节日的喜悦。(板书课题:节日广场)

  二、探索学习

  (一)广场上

  1、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节日广场”图,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并体会祖国的美好)

  2、师:同学们看到了祖国富强、人民欢庆的景象,那你能根据看到的景象提出乘法问题吗?请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仔细观察。

  3、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思考,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

  4、集体交流。

  各小组同学派代表,将本小组问题提出,指名由某位同学或某个小组同学回答。

  (先让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让学生讨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用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验证,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思维会更有深度。并使学生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计算“相同加数的和”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

  (二)瞻仰烈士纪念碑。

  1、师:同学们,在节日中,少先队员在烈士纪念碑前,敬上队礼,他们会对烈士说什么呢?

  (指名学生说)

  2、师: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烈士用鲜血、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烈士,更不能辜负烈士的热血,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美!

  (及时利用教材提供的场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对他们进行学习兴趣、自信心等方面的培养,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

  3、连一连。师:请问下面三幅图(课本31页)各是谁看到的?连一连,说一说每一幅图是从纪念碑哪个面看到的。

  (观察图画,发挥想像力,独立思考,动手连)

  4、全班交流

  三、实践与应用

  师:今天走进节日广场,感受到祖国的欣欣向荣,还发现了许多数学知识,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你还能发现哪些乘法问题?

  (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及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尽可能以学生乐于接触的、有数学价值的内容作为数学学习的题材,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有趣,而且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总结,下课。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4

  教学内容:理解除法的意义,教科书第51~53页。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森林里小动物联欢会在热烈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你们想参加吗?

  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小动物联欢情景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们有可能提出加法或减法的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有关除法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其它问题收入问题口袋。)

  除法问题:

  1、12只小熊进行体操表演,怎样排队?

  2、30只松鼠,怎样分组?

  3、6只小猴分一组可以分几组?

  二、探索新知

  (一)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认真,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小动物解决下面的问题,好吗?

  (二)12个小动物怎样排队?

  1、师:12个小熊进行体操表演,他们该怎样排队呢?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学具自己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学生利用学具摆出各种情况)

  2、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

  3、师:哪个小组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排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按一定的顺序板书各种平均分的结果)

  可能出现:

  (1)每4只一行,,排3行;

  (2)每3只一行,排4行;

  (3)每6只一行,排2行;

  (4)每2只一行,排6行。

  4、师:我们刚才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分法,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这些分法用什么相同之处?

  (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会发现:其相同点都是把12只小熊平均分,每份分的同样多。)

  (三)30只松鼠怎样分组?

  1、师:刚才我们帮小熊排好了队,那么30只松鼠怎样分组呢?你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助小松鼠分组吗?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分一分。

  学生可能找到以下几种方法

  (1)30只松鼠,若每组6只,可以分成5组,若每组5只,则可以分成6组。

  (2)30只松鼠平均分成6组,每组5只;若平均分成5组,则每组6只。

  2、师:谁愿意把你的分组方法告诉大家?(学生交流)

  (四)用除法表示分的过程

  师: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帮小松鼠分了组,小松鼠非常高兴。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用算式该怎样表示呢?

  1、教师向学生介绍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及各部分的意义。

  教师边介绍,边板书:

  30÷6=530÷5=6

  2、师:谁知道这两个算式怎样读?它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请会的学生介绍,也可由教师介绍)

  3、师:“小熊怎样排队?”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五)小猴子怎样分组?

  师:瞧,小猴子急了,请同学们来帮小猴子分一分组,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好吗?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集体交流时说出师怎样分的,用算式怎样表示,介绍算式个部分名称及意义。)

  三、巩固练习

  1、第一题:连一连,分一分,说一说。

  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1,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第二题:圈一圈,填一填。

  (1)与同位说说怎样分

  (2)说说你的想法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平均分

  教后反思: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学生初步理解了除法的两种含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并能运用除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能力目标: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

  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策略:

  合作探究前置作业根据主题图说出体育馆、商场、医院和邮局分别位于学校的什么方向。

  教学内容:

  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二、总结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1.试一试(小组活动)

  (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6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7

  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本课例试图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为突破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自主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有效地激发乐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概念

  1、找直角的哥哥和直角的弟弟

  (1)(媒体出示“直角娃娃”和含有锐角、钝角、直角的房子)“嘿!小朋友,你们还认识我吗”直角热情地邀请小朋友们到它家做客。瞧!直角的兄弟角也来欢迎大家,仔细观察,找找哪里的角是直角的哥哥,哪里的角是直角的弟弟(先自己想想,然后和同桌互相说说。)

  (2)集体汇报。(让学生各抒己见,屋顶上的角是直角的哥哥,屋檐上的角是直角的弟弟)“你为什么说它是直角的哥

  哥”(它比直角大,它的两边叉开的比直角大。)“直角的弟弟呢你为什么认为它是直角的弟弟”

  师:小朋友真能干,把直角的哥哥和弟弟都找到了。其实,直角的哥哥也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钝角(读两遍),直角的弟弟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锐角(读两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锐角和钝角)

  2、给角的三兄弟排排队。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谁是老三(板书:钝角>直角>锐角)

  3、判断:你们能很快地说出下面各角的名称吗练习九(第2题)要求:以抢答的形式进行,其余的小朋友当小老师评判,答对的送给掌声。

  师:最后一个角有的说是直角,有的说是钝角,还有的说是锐角。究竟谁说的是对的呢像这个角,用眼睛不能很快地看出来,我们可以请谁来帮助判断(三角板的直角)(电脑演示)这是什么角为什么(因为它比直角大)我们再请直角来帮助检查前面这两个角是不是锐角。(电脑演示)

  4、探索用直角进行判断的方法。“谁想提醒大家,用三角板的直角帮助判断要注意什么”

  师:用直角帮助判断要特别注意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再看另一条边。(电脑演示)

  5、找生活中的角。找找下面物体中哪里有什么角(红

  心、背心、红领巾、剪刀)

  二、操作实践,综合内化

  1、做角。

  师:用桌上的纸片、活动角和其他的学具做出这三种角。要求:小组合作,由小组长安排,一个做直角、一个做锐角、一个做钝角。待会儿由组长汇报。比一比,哪组做得又快又好。

  (1)小组展示汇报。

  (2)学生评价。

  (3)全班展示。请做锐角、钝角的学生分别展示。最后展示直角。

  2、画角。

  要求:老师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画一个锐角、一个直角和一个钝角,并写上它们的名字。画得快的小朋友可以多画几个。比一比,看谁画得又多又好。

  (1)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3)在小组里展示,互相欣赏,互相评价,互相帮助。

  3、数角。

  数出每个图形有()个锐角,()个钝角,()个直角。

  三、联系实际,应用概念

  当“小小设计师”,设计要求:应用直角、锐角和钝角以及所学过的图形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先构思,再动手画,比一比,谁画的图案最美,并给自己的画取一个好听的名字。最后展示作品,评价。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1、理解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比较熟练地应用口诀求积。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课件显示:小朋友划船

  每只船上坐5人,一共有多少人?

  小组合作画一张表,并算一算。

  船的只数 1 2 3 4 5

  人数 5

  二、合作探究

  以前大家知道了1-4的乘法口诀,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研究学编5的乘法口诀。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是怎样编出口诀的?

  2、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个5是5 5×1=5一五得五

  2个5相加5×2=10二五得十

  3个5相加3×5=15三五十五

  4个5相加4×5=20四五二十

  5个5相加5×5=25五五二十五

  3、你发现这些算式或口诀中,乘数、积有什么特点?

  点拨:同学们真聪明自己发现规律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还知道了5的乘法算式中,随着乘数一个比一个大,积就一个比一个大5。

  三、形成应用

  1、将5的乘法口诀读一读。

  2、同桌互背5的乘法口诀。

  3、师生对口令

  4、游戏:翻一个数马上说出它与5的积,比一比谁最快。

  5、讨论:“想一想”中的算式各用哪一句口诀?

  秘密:积的个位是0,乘数应填双数,积的个位是5,乘数应填单数。

  四、完成想想做做

  1、第1题

  学生同桌互相对口诀,以游戏形式完成。

  2、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交流。

  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订正。

  4、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5、第5题

  老师引导学生读懂题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9

  学习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27—28页练习五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借助乘法算式想出除法算式的商。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语言表达以及收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借助乘法算式求商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以及集合、对应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快乐。

  教具准备:

  课件、卡片。

  预习作业:

  预习课本第26页第4题

  你是怎么列式

  每个式子什么意思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式子:意思:

  3×5=153个5总共是15人

  15÷3=515人,平均3桌,每桌5人

  15÷5=315人,每桌5人,平均分成3桌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数学王国去玩,你们想去吗数学王国的国王听说咱们要去,非常高兴,他托老师给大家带来好多小礼物,他说:只要谁积极动脑思考、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就把礼物送给谁。你们想要吗(随之出示漂亮的小卡片,卡片的背面是有趣的思维训练题)不过,去拜见国王的路上有很多困难,你们怕不怕”

  三、复习整理,巩固新知:

  (一)活动一:向数学王国进发

  1、师:为了顺利地见到国王,让我们先做做操,把身体锻炼好吧!拍手操背诵1——9的乘法口诀。

  2、师:听,列车开过来了,让我们乘坐列车出发吧!(课件出示小火车,每节车厢是由一道道填空题组成,并伴随着火车的声音。

  ()四十二三()十五四()二十四

  二()一十()六三十六三()十八

  (二)活动二:进入数学王国

  1、师:进入数学王国,先要进行测试,只要我们都做对了,就能顺利进入下一站,你们有信心吗好,下面我们就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最细心,能顺利进入大门。现在做课本26页的第6题。

  2、课件演示校对答案,同桌互改。

  (三)活动三:走“迷宫”

  师:欢迎小朋友进入下一站。看这是一座“迷宫”,走“迷宫”的规则是:自己在“迷宫”的外围找到入口和出口,按着一定的顺序走。说说你是按什么走的(课件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切换。)

  (四)活动四:算对了,“kitty猫”就和你做朋友。课件出示课本第26页第5题。

  (五)活动五:看谁先到家。(练习五第11题。)

  四人小组竞赛,派代表汇报。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你们看谁来迎接你们啦(课件出示“kitty猫”),“kitty猫”夸大家今天表现得很好,都是爱动脑筋,聪明的孩子,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上获得更大的收获,有信心吗

  五、完成《随堂练习》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0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新课教授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11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子。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4.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再列竖式计算。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P14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P14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板书设计

  略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1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使学生知道2、3、4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记2、3、4的乘法口诀,并能比较地用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

  难点:理解每句乘法口诀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园玩一玩,(课件显示)

  二、教授新知

  1、情景

  一、玩翘翘板

  1个翘翘板上坐了2人。问:有几个2?(1个2)1个2能不能写成乘法算式?(可以)怎么写?(板书2×1)说明1个2就是2所以2×1=2可以编成一句乘法口诀是一二得二。(板书:一二得二)

  2个翘翘板上坐几个人?(4个)现在有几个2?乘法算式怎么写?(2×2=4)联系乘法算式2×2引出乘法口诀:二二得四。

  想想:2×1= 你用哪一句口诀?

  2、情景二、玩荡秋千

  1只秋千上坐3人。两只秋千坐6人,1个3是3,2个3是6,怎样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谁能编2句乘法口诀?

  板书(一三得三 二三得六)

  3个3是多少?乘法算式怎么写?你能编成一句乘法口诀吗?(小组互相说一说)板书:三三得九

  想一想:3×1= 3×2= 你用哪一句口诀?

  小结:上面编的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都叫3的乘法口诀,3的乘法口诀表示求几个3相加得多少。

  3、情景三:小朋友坐火车

  一节车厢坐4人,2节车厢坐几个?3节呢?4节呢?小组合作,算一算把表格填完整

  车厢的个数 1 2 3 4

  人 数 4

  1个4 2个4相加 3个4相加 4个4相加乘法算式怎么列?

  板书:1×4=4,2×4=8,3×4=12,4×4=16

  交流:你可以编出4的乘法口诀吗?(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想一想:

  4×1= 4×2= 4×3=

  口算说说你想的是哪一句口诀?

  4、教学试一试

  1×1= 1的乘法口诀是怎样的?你会编吗?

  板书:一一得一。

  二、形成应用

  1、读读2、3、4的乘法口诀。

  2、课本第27页“想想做做”。

  第1题,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小棒,然后独立完成。

  第2题,你能看图列出两道乘法算式吗?它们用是是哪一句口诀?让学生领会到依据一句口诀能列两道乘法算式。

  第4、5题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辅导差生。

  3、游戏:找朋友。

  小朋友手中拿有1-4的乘法算式,老师拿出一张口诀卡,拿着相关算式的同学站起来,就是它的好朋友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玩得高兴吗?那么在游乐园里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呢?说说你对今天的表现满意吗?(鼓励学生相互评价)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2~53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能根据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

  2. 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 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胶带、标签纸等。

  学生按小组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标签纸等。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了同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

  二、 初步认识1米

  1. 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老师的身高是1米72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估计)

  谈话: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地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拉开的绸带)这段绸带的长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能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可以用尺量一量)

  [说明:对于米,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身高谈起,再让学生大胆地进行估计,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2. 认识1米。

  出示米尺。

  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提问:看一看、数一数米尺上的刻度,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3. 用米尺量。

  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

  指名量出一根1米的绸带,再让每个小组照样子量出1米长的绸带。

  提问:张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呢?同桌合作,互相量一量。

  讨论:标签离地面都是1米,为什么贴的位置各不一样呢?

  [说明:学生的年龄小,合作学习的经验不足,适时进行合作的指导和示范,可以使合作更有秩序,更富实效。同时,又兼顾并重视了合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个体体验与思考。]

  谈话:现在同学们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大家张开双臂,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一些,还是短一些?

  小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提问:你能用两手比画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画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请每个小组在教室里任意选一样东西,量一量,看从哪儿到哪儿的长正好是1米。

  小组活动后,交流汇报。

  [说明:让学生先用自己的一庹和1米比一比,再伸出两手比画1米有多长,学生的比画有了参照,就会比画得更准确。这些活动使学生充分感悟了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了1米的长度表象。]

  三、 深化对1米的认识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3)谈话: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睁开眼睛,伸出双手,比画一下1米的长度。

  (4)提问:知道1米有多长了吧?如果不用米尺量,你能剪出一根1米长的绸带吗?

  学生活动后,用尺量一量剪出的绸带是不是1米长。

  [说明:通过排1米长的队伍需要几人,走1米长的路需要几步这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1米的认识。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静静的思考,通过闭眼想和再次比画,力求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1米的表象。进而,再次让学生根据表象剪出1米长的绸带,并借助测量加以调整,学生头脑中1米的表象将逐步精确。]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

  (6)完成试一试。

  先分别估计黑板的长和宽、教室门的宽和高,再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7)谈话: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到一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到一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再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身边,最后围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形。

  四、 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上一篇:型录设计教案模板

下一篇:《小小竹排画中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