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综合教案 >

人教版语文教案(通用20篇)

天下分享 53078

天下 分享

人教版语文教案(通用2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⒈学会7个字,认识6个字。

  ⒉默读课文。

  ⒊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要在生活中感受、观察、思考,就会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培养在生活中观察、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要在生活中感受、观察、思考,就会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

  教学难点:

  培养在生活中观察、思考的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⒈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你们观察星空,观察蚂蚁搬家运食物等自然现象,收集生活中蕴含知识的例子,谁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结果给大家说一说?

  ⒉指名回答。

  ⒊同学们可真会发现哪,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生活中处处皆学问。(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⒈自由读课文,把预习中自己认为难读得字多读几遍。

  ⒉在四人小组内分读课文,互相评议。

  ⒊快速读课文,看看课文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处处皆学问”?谈谈你对哪个例子印象最深?为什么?

  三、小组互动,选择自己喜欢的例子读给同学听,说自己的体会。

  四、全班交流。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自由阅读,互动交流。

  ⒈自由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思考: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

  ⒉小组互动交流。

  ⒊全班交流:原来人们在生活中发现了星星运转的周期,发现了潮汐和月亮圆缺的关系。

  ⒋你还了解那些这样的事例?

  (教师提示:比如牛顿通过苹果发现了地球的引力,阿基米德通过洗澡发现了水的浮力等。)

  ⒌指导朗读。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⒈读第四自然段,想想:这段话里讲了那些现象?

  ⒉学生交流。

  ⒊创设情境:召开一个小小的研讨会,交流自己研究这些现象的结果。

  我是植物学家,我知道……

  我是昆虫学家,我知道……

  我是音乐家,我知道……

  我是裁判员,我知道……

  ⒋小结: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是有其内在的联系,只有仔细观察、研究才能了解其中的学问。

  ⒌朗读这段话。

  三、拓展发散,揭示中心。

  ⒈仔细品读最后一段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⒉学生交流。

  ⒊教师引导学生:

  ⑴体会“认真倾听”、“仔细观察”“静静思考”的含义,从而懂得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了解知识。

  ⑵体会“聪明的人类已经将许许多多的知识,运用在生活中。”懂得知识是要运用到生活中去的。既要学会从生活中学会知识,也能将学的知识用于生活。

  ⒋朗读这一段话。

  ⒌课后发散:做生活的有心人,你从中发现了那些小知识?把它记下来。下周我们在开展一次《生活中的小知识》研讨交流会。

  语文教案 篇2

  主要介绍两个问题:

  ①什么是“建安文学”和“三曹”以及“建安七子”,曹操的《短歌行》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

  ②“建安风骨”的两大特征。这一时期正是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东汉帝国在黄巾大起义的打击下名存实亡,形成大小军阀群雄割据的局面。经过一段激烈的军事斗争,逐渐由曹操统一北方,与此同时,吴国的孙权,蜀国的刘备分别据有东南和西南地区,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尽管汉献帝的统治已名存实亡,但为争取人心,仍打着汉献帝的旗号,历史上称之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时期产生的文学,文学史上称为建安文学,主要是诗歌。建安文学的代表诗人主要是曹操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称为“三曹”。围绕在他们周围的文士,最著名的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王禹、应扬和刘祯七人,称为“建安七子”。他们都亲身经历了汉末的动乱,亲眼看到了社会的深重苦难,又都有重新整顿山河,实现国家统一的理想和抱负。因此,他们的诗歌有两个鲜明的特色,文学史上称为“建安风骨”:

  一是诗人勇于面对现实,反映战乱给社会带来深重的苦难,充满现实主义精神,

  二是诗人对实现国家统一有强烈的理想和追求,慷慨悲凉,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汉魏晋诗三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体会诗作借牛郎织女星描写想像画面的奇神和美丽,体会政治家广纳贤才统一天下的宏愿壮志,体会隐逸诗人的恬淡心境、悠然情调。

  【重点、难点】

  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一、导语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

  A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

  B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

  A做官,有名有利

  B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古体诗的艺术王国,一起领略古体诗的诗情画意,体悟古代诗人的心灵世界。

  学习今天的课文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古诗十九首”有所了解。《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

  萧统编选《文选》时,选了十九首,题为“古诗十九首”,后成为文学上的一个概念,这十九首诗的风格,内容都有很多共同之处。

  作者为一批失意的文人,他们是东汉末年宦官与外戚争权,的产物。由于生活上的失意,促使他们用诗歌来抒发心中的苦闷、彷徨、愤懑,用以慰藉心灵上的空虚、绝望。十九首的成就在于能把这些常见的主题表现得扣人心弦,惊心动魄,中国从此开始文的自觉和人的自觉阶段。

  《古诗十九首》历来都推崇备至:它被明朝的陆士雍称为“《风》余”“诗母”(《古诗镜?总论》),历来对其评价甚高。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称其“实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中则称其“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干金”,谢榛《四溟诗话》中说其“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矣”。《古诗十九首》堪称经典中的经典。我希望借课文所选的《迢迢牵牛星》一诗为你们打开一扇通向《古诗十九首》的门,更希望我们通过对《古诗十九首》其他诗篇的自主探究、深入学习,与经典来一次亲密的接触。

  《迢迢牵牛星》抒写牛郎与织女隔河相望不能团聚的相思之情。诗以神话为题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洋溢着浪漫主义情调。那么,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魏晋文人的艺术世界。

  2.朗读课文。

  给三分钟学生自己朗读,让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初步揣摩课文的意蕴。

  3.字词解析

  迢(tiáo)迢牵牛星:远远的牵牛星。迢,远。

  皎(jiǎo)皎河汉女:灿烂的织女星。皎,洁白明亮。

  纤纤(xiān):细小。

  擢(zhuó):伸出。

  素手:雪白的手。

  札札:一札一札地。

  杼(zhù):梭。

  终日:整天。

  章:经纬线交织成的幅面。

  泣:哭泣,伤心而哭泣。

  涕:眼泪。

  零:落。

  相去:相隔。

  几许:多远。

  盈盈一水间:只隔一条又清又浅的河。盈盈,清澈的样子。

  脉脉(mò mò)不得语:含情脉脉而不得说话。脉脉,相视而含情不语的样子。

  4.重点知识讲解。

  要解读一首诗不容易,所以今天我们要从一个切入点把握,相信同学们读完这首诗都会有一个感觉:“美”,那么,我们就从“美”的角度来欣赏《迢迢牵牛星》,看看它美在什么地方:

  ①貌美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段解:诗人遥望夜空,描写天空景象。银河阻断织女牛郎,也引出人的无限遐思,开头一句从大处着笔。

  解读:“迢迢”写距离之远,“皎皎”写星光之亮、明亮的样子,形象鲜明,既写了织女星的光洁明亮,又使人联想到人间思妇的皎洁美好之貌。叠字“迢迢”和“皎皎”兼写牵牛星和织女星,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

  ②德美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段解:直接描写织女织布的情状,既写了织女的情、神、动态,又写出了劳动的过程:纤纤素手穿梭织布,一梭又一梭,无休无止。

  解读:这两句所写,诗人的视线由广袤的夜空移到织女星,写想象中织女织布的情状,描绘出了一个勤快的劳动妇女的美好形象。“纤纤”状素手之修长。这是多好的一双手啊!它柔软雪白、纤细修长。“札札”状织布之繁忙。“纤纤”和“札札”,一状形,一摹声,由远而近,先人后物,形声生情。

  ③情美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段解:由牛郎织女不能相会,揭示出现实和愿望的矛盾。“终日不成章”是问题的关键,也是矛盾的焦点。“终日不成章”的存在,势必导致“泣涕零如雨”的结果。

  解读:织女织成布,才能与牛郎相会,相传王母为阻止牛郎织女相会,让织女永远织不出成形的布来。于是,织女一天一天织呀织,终日织不出布,只有哭得泪如雨下。银河水不是又清又浅吗?两人又能相隔多远呢?可是终究不能相会。作者由牛郎织女的不能相会,揭示出现实和愿望的矛盾。这四句是由事——不成章,而到人——泣涕零如雨,再到人之忧思。

  ④境美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段解:写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一条清浅的河流阻断了一对有情“人”,只能相望而不能言语。但银河阻断的只是相会的路途,牵牛和织女的含情脉脉之思却是阻断不了的。

  解读:“盈盈”写水之状貌,清浅的样子;“脉脉”写人之情貌,含情的样子。“盈盈”和“脉脉”,水貌和情貌都很美。可是一水之隔,却不得语,只能含情脉脉,隔河相望。这两句诗揭示矛盾之鲜明,表情之深情,景情之交融,声情之并茂,雅俗兼得,堪为诗歌上乘。

  ⑤音律美

  叠词的运用:

  迢迢——路之远纤纤——手之纤细皎皎——星之灿烂(月之白)

  札札——织布声盈盈——水之清浅脉脉——情之真(深)

  5.形式特点

  《迢迢牵牛星》这首诗五句十行,一气呵成,层层深入,哀婉动人,连用六个叠音形容词,突出了该诗哀婉的情调,因而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这首诗还句句押韵、随韵成趣,自然而深切地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

  《汉魏晋诗三首》同步练习

  1.下列加黑的字,音形全对的一组是(  )

  A.濯素手(zhuó)机杼(zhù)金羁(jī)东篱(lí)

  B.连翩(piān)豹螭(chī)脉脉(mò)冠冕(miǎn)

  C.飒爽(sà)幽并(bìng)羽檄(xí)乡邑(yì)

  D.勇剽(piāo)飞猱(náo)嫉妒(jì)暖暖(ài)

  2.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A.机杼(梭子)暧暧(昏暗、模糊)控(拉弓)弦

  B.终日不成章(文章)清且(又)浅扬声(有名声)

  C.沙漠垂(通陲)涕零(零星)不得中(通“衷”,心里)顾私

  D.捐(献)躯视死忽(不在意)如归凌(超越)鲜卑

  3.填空

  (1)曹植,字______,《白马篇》又名《______》,其中的“_________________,俯身散马蹄”以及“捐躯赴国难,______。”是千古名句。

  (2)《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些诗作的剪辑,最早见于___________萧统的《_____________》。

  (3)陶渊明,一名_____,字_______,东晋田园诗人,《饮酒》是其名篇,其中的:“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_。”是名句。

  4.下列对诗句中的叠字的表达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叠字“迢迢”写出了牵牛星的遥远,让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皎皎”是写织女星的明亮、灿烂。

  B.“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纤纤”状素手之修美,“札札”状织布之繁忙,一状形,一摹声,形、声生情。

  C.“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写水之貌,清浅的样子,“脉脉”写人之情貌,含情的样子,情景交融。

  D.“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形容昏暗、模糊的样子,“依依”写炊烟轻柔而缓慢地飘升。表现了田园生活的恬静。

  5.下列对《白马篇》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白马篇》是乐府歌词,以开头两字命名。诗题又作《游侠儿》,是因为这首诗的内容是写边塞游侠的缘故。

  B.诗中塑造了一个武艺精熟的爱国壮士的形象,歌颂了他为国献身、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操,寄托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C.曹植的诗“极工起调”,诗一开头用起兴手法,描写了一匹骏健的白马奔驰在西北草原上,使人感到气势不凡。

  D.诗的最后八句,揭示了游侠儿的内心世界——为了国家,他投身在锋利的刀刃丛中,根本不把自己的性命放在心上,为国赴难,视死如归。

  阅读下面陶渊明《归园田居》,回答6~7题。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6.为下列句子加黑的词语解释恰当的一项是(  )

  (1)少无适俗韵(2)桃李罗堂前(3)虚室有余闲

  A.情趣网罗闲暇B.韵味网罗闲宅

  C.情趣排列闲暇D.韵味排列闲宅

  7.下列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从做江州祭酒,到辞去彭泽令,实际上仅十三个年头,这里的三十年是夸大的说法。

  B.诗句中的“樊笼”,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从而反衬陶渊明对大自然的热爱。

  C.“暧暧远人村”,是说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暧暧”,意思是模糊不清。

  D.“守拙归园田”一句,表现了陶渊明安守本分,清贫乐道的思想。“守拙”的意思是说陶渊明本性朴实,不善于做官。

  8.对陶渊明的《饮酒》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住的地方偏僻幽静。

  B.后六句为第二层次。承“而无车马喧”,说明采菊、看山、夕阳、归鸟中有诗情画意和生活情趣,既不能也无须用言语形容。

  C.历来为人称道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的关键词是“悠然”,因为它形象地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外界客观景物的自然而然的融汇过程。

  D.本诗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答案与提示

  1.B  2.A  3.略4.A(提示:“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两句是互文)

  5.C(提示:没用起兴手法)

  6.C  7.D(提示:“不善于做官”错)

  8.C(提示:关键词是“见”)

  《汉魏晋诗三首》能力训练

  1.对下列加粗词语的注音、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迢迢(ti2o ti2o远远,遥远的)牵牛星

  纤纤擢(zhu^伸出)素手

  札札弄机杼(zh)织布机)

  B.仰手接飞猱(r$u猴子的一种)

  狡(ji3o通“矫”)捷过猿猴

  勇剽(pi1o剽悍)若豹

  螭(ch9无角的龙)

  C.守拙(zhu#愚拙)归园田

  狗吠(f8i叫)深巷中

  久在樊(f2n篱笆)笼里

  D.羁(j9束缚)鸟恋旧林

  胡虏(lu%人,对少数民族的蔑称)数迁移

  皎皎(ji3oji3o明亮洁白的样子)河汉女

  2.选出运用了对偶修辞格的一句

  [    ]

  A.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B.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C.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D.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3.选出对诗句翻译有误的一句

  [    ]

  A.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译文:轻轻地摆动柔美雪白的双手,弄得织布机发出一阵阵响声。

  B.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译文:在刃锋剑刃中舍身忘死地战斗,怎么能顾惜到性命的存亡呢?

  C.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译文:姓名列入了壮士名册,就不能在心中挂念私事。

  D.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译文:离我很远的村庄隐约可见,墟里的炊烟依稀能辨。

  4.选出表现陶渊明热爱田园,厌恶官场的一句

  [    ]

  A.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B.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D.方宅十余亩,草屋九间。

  5.填空:

  ①《古诗十九首》是________末年一批文人的诗作,最早见于________朝________代________的________。这十九首诗________作题目。

  ②曹植,字________,他生逢乱世,素有________之大志。后受哥哥________的嫉妒和陷害,忧愤而死。《白马篇》又名________。

  ③陶渊明,________著名________诗人。他四十一岁时因________________而离职回乡,息影田园。其作品风格为________________。

  6.对下列诗句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A.这是农村普遍具备的自然风光,诗人是在向人们展示他新的生活环境的特色。

  B.通过农村自然环境的描写反映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

  C.这是一幅恬静的田园景象,反映诗人归园田居欣然自得的心情。

  D.这是一幅恬静的田园景象,反映诗人向往田园生活的心情。

  7.《归园田居)这首诗用的是白描手法,不加任何修饰地将景物信手拈来,达到情景交隔、寓情于景的地步。下面是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一首著名的小令《天净沙》,读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①这首小令与陶诗在写景上的共同点是________;不同点是________。

  ②“尘网”比喻________;“羁鸟”“池鱼”比喻________________;“恋旧林”“思故渊”比喻________________。

  8.我国古代诗歌朗读的节奏与句式有密切关系,一般四字句是两拍(“二、二”式);五字句是三拍(“二、二、一”式);七字句是四拍(“二、二、二、一”式)。但划分节奏,不可以死套上述规律,应以不破坏诗意表达为原则。如《春望》一诗的朗读节奏划分就属此种情况: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春城|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试将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的选出来:

  [    ]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B.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E.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9.下面是白居易的一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五言绝句,语序已被打乱了,请正确排列下面四句诗的顺序,把题前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长庆二年春②多情立马人

  ③开元一枝柳④半朽临风树

  正确顺序是:________

  10.以“鸡声茅店月”为上句,选出下列句子中能与它组成对偶句的一句

  [    ]

  A.燕语似讥人B.野旷天低树

  C.人迹板桥霜D.郝郎明月夜

  11.《归园田居》是最能显示陶诗风格特色的一首诗,诗人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决意弃旧图新,①________农村。全诗描绘了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②________生活的无上乐趣和置身于大自然怀抱之中的③________心情及对官场生活的④________之情。

  试依次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上列空白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①A.回归;B.来到;C.归隐;D.奔赴

  ②A.自由;B.闲适;C.安闲;D.田园

  ③A.欢快;B.愉快;C.高兴;D.欢乐

  ④A.鄙弃;B.厌恶;C.憎恶;D.留恋

  12.阅读陶渊明的第九首《饮酒》诗,完成①-④题。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褴褛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汨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讳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①“问子为谁与?”这句中的“子”是指________。

  ②“疑我与时乖”这句中的“我”是指________;“与时乖”是指________。

  ③“一世皆尚同,愿君汨其泥。”这两句诗的正确意思是

  [    ]

  A.整个世间的风尚都是这样,希望你也随风就俗。

  B.希望你洗清身上的泥,做一个高尚的人。

  C.整个世界都崇尚道德,希望你也能洁身自好。

  D.整个世间都是随波逐流,希望你不要随着泥水淌去。

  ④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点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C      2.D      3.A      4.A

  5.①东汉南梁萧统《文选》一般取第一句诗②子建建功立业曹丕《游侠篇》③东晋田园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平淡、质朴、爽朗而清新

  6.C

  7.①用的均为白描手法,不加任何修饰不同点a.陶诗通过景物描写寓情于景,同时运用比喻表达自己的爱憎b.小令没有运用任何比喻,只是归情感寓于客观景物之中②污浊的官场诗人误入官场对故乡田无的眷恋

  8.C、E

  9.④②③①

  10.C

  11.① C②D③A④B

  12.

  ①田父

  ②陶渊明违背时俗、与世俗合不来

  ③ A  ④采用了对话的手法。通过与田父的对话,描写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诗人不愿随波逐流、与世同俗的高洁胸怀。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荷塘月色》原文阅读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荷塘月色》同步训练

  1.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致的轮廓)

  B.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指美好的姿态)

  C.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突然看去)

  D.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享受,多用于否定)

  2.分别选出与下列词语加粗字的意义[    ]

  (1)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A.欲盖弥彰

  B.弥天大谎

  C.弥补过失

  D.弥留之际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

  A.彩陶文化

  B.光彩夺目

  C.五彩缤纷

  D.兴高采烈

  2.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一句在修辞特点上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相同的句子[    ]

  A.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C.这个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3.选出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无误的一组[    ]

  ①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②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光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③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A.①拟人、比喻②比喻③拟人、反问、反问

  B.①拟人、拟人②比喻③拟人、反问、反问

  C.①拟人、暗喻②比喻③拟人、设问、反问

  D.①拟人、暗喻②拟人③拟人、反问、反问

  4.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A.表转折

  B.表停顿

  C.表解释说明

  D.表递进

  5.对《西洲曲》一诗分析恰当的一项[    ]

  A.此诗是北朝乐府中的名篇。

  B.诗中采用了夸张、顶真、比喻、借代多种修辞方法。

  C.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为的是描写莲花高过人头,莲子清如水的特点。

  D.此诗的写作特点是寓情于景,描写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情思缠绵宛转,音节和谐流畅。

  6.下面默写正确的一项是[    ]

  A.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有了一道宛然凝碧的波痕。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有袅娜地开着的。

  C.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D.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英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7.《荷塘月色》的结尾,作者突然把笔锋一转,联想梁元帝《采莲赋》和江南采莲旧俗,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借“惦记江南”抒发“今非昔比”的感慨,暗寓对现实的不满。

  B.对江南的惦念,更足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惦记江南,意在摆脱不平静的心境,借以超脱现实生活的重压。

  D.丰富月下荷塘画面的意境,进一步反衬现实生活给人带来的不快。

  8.《荷塘月色》的中心思想有以下几种说法,请选出正确的一种[    ]

  A.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切感受,抒发了对荷塘月色的朦胧美的感受。

  B.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清醒的认识和强烈的愤慨,借讴歌荷塘月色的自然美,抒发了作者对推翻旧制度、开创新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C.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不满以及向往中国古代六朝时的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D.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的心境,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精神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理。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解说词的文体特点

  过程和方法:

  学会从发现真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感悟生命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谦虚而又不自卑的的品格,培养勇于探索,用于发现真理的的品质。

  教学重点:

  体会并把握解说词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说明性文章的基本技能。

  教学难点:

  学生对说明的相关知识有所遗忘,对解说词的特点总结一时无从下手。

  教学关键点:

  引导学生从相关的说明材料逐步掌握解说词的特点。

  (课前要求同学们对作家本人进行相关了解:卡尔·萨根(Carl 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利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接》《宇宙》《布鲁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看由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卡尔·萨根所写的一篇关于宇宙的解说词──《宇宙的边疆》,(板书:宇宙的边疆卡尔·萨根)

  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从标题上看,这是一篇要探讨关于空间与时间边疆的文章。那有人就在心里开始犯嘀咕,现在这都啥年代了,我们关心的是有着实实在在的物质保证,还时间和空间哩,也太抽象了吧……是不是这样啊

  关心宇宙这样的大问题是不是跟我们没有关系呢

  一位伟大的哲人说:“有两样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在我上者,是浩瀚灿烂的星空;居我心者,是崇高的的道德法则。那么,这位哲学家将璀璨夺目的星空和我们的道德信仰并列起来有什么深意呢当然他还有对这两者最直接的一句话。他说: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

  对于天的追问,我们耳熟能详的荀子有《天论》屈原有《天问》司马迁说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其实,在每一个有作为的思想家那里,我们都可以寻找到他们对宇宙探索的心迹。可见,当一个人把心灵敞向浩瀚的宇宙苍穹,应该不会白忙活一场的。

  那现在我们就开始向巨人的肩膀上靠拢,看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所认识到的宇宙知识能够带给我们怎样的启迪呢……

  二、文体介绍

  这是一篇解说词,相信大家至少听说过大国的崛起这部电视系列片,其实呢,在这部系列片当中所穿插的文本介绍我们就称他作解说词。那解说词有什么特点呢相信大家很想了解一下吧。

  首先呢解说词属于说明文的范畴,我们看一个最简单的说明书,体会一下它带给我们的感受是什么:药品说明书。

  好,同学们,听完这个说明书上的内容大家觉得怎么样啊

  是不是感觉到很枯燥乏味有些部分根本看不懂是吗那么大家想一想,他这样枯燥乏味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呢

  {板书1依据解说对象的特点,追求主旨鲜明,重点突出以及语言的准确性}

  那我们再从结构上关照一下这个说明书,大家看一下,如果我不看上面的药品组成成分,对于下面要看的用法用量或者功能主治有影响吗

  没有|不明显

  但是,去掉一部分对理解下文不构成影响,是不是说明这些文字就是一盘散沙呢显然不是,它们有一个明确的说明中心,──该药品是吧!

  总结说明文结构特点:{板书2、各部分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整体中各部分又相对独立。}

  (向学生重点强调这一结构,因为这是在阅读说明文时。不用联系上下文而直接在相关位置就能准确快速地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要说明的观点态度与价值判断的依据。)

  关于说明文的一般性特点,我们暂时回顾到这里,尽管解说词有一般性说明文章的痕迹,但作为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你能不能让他枯燥乏味呀(当然不能)那么现在记下等会阅读课文时第一个要思考的问题:文章是如何做到将主旨鲜明与引人入胜统一起来的(注意课文中有大量的议论与抒情,)文章中对读者不能理解的对象是如何处理的(增加和补充相关信息)

  回到我们刚才谈论的话题──说明文体,我们似乎遗漏了很重要的一点:说明的顺序。大家在脑子里回忆一下说明的顺序都有哪些,然后记下我们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有什么特点

  三、思想探究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伟大的历史人物,他们都有着对自然美的终极探索与关怀,他们也同时能在这样的关怀当中汲取智慧的营养,历史上天文学一旦取得了革命性成果,对人们心灵的震撼无疑是巨大的。下面我让同学们思考第三个问题: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作者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这些认识对你有何启发

  请同学们带着上面的三个问题走进文章当中,给你们20分钟的自由阅读时间,大家可以阅读完之后相互讨论,也可以独立进行思考,选择你认为有意义的问题等会老师和你们一块讨论。

  (20分钟后)

  对第一个问题进行回答:(文中增加了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还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解说词肩负着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

  作者不仅介绍相关的宇宙知识,还发表自己的见解,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而且与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解说词有明确的主体意识、注重文艺性。

  总结:解说词是对展览、实物、影视、图片、名胜古迹和历史文物进行解释说明的一种文体。它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叙,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所以,解说词注重文艺性。是说明和描写的结合,具有文学的一些特点,好的解说词是一支感人的歌,一首动人的诗。

  对第二个问题进行回答采用空间顺序由大空间像小空间

  宇宙──星系──恒星──太阳系──行星

  好处:(诱导学生从场上艺术的角度认识到这样介绍的必要性。)

  (1)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作业布置:

  1、学完这篇《宇宙的边疆》你们的问题是什么将所思所感作为课后作业上交。(回应第三个问题)

  2、课后观看《大国的崛起》《宇宙》两部系列片,体会解说词的特点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两段。

  4、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北京的美,激发学生对首都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学过《看雪》这篇文章后,你想不想知道我们的首都北京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北京,去了解一下这个美丽的城市。

  2、出示投影:(天安门)图上是北京的什么地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课文是怎样描写图上的景物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要求初步读通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请大家注意字的读音。

  3、学生再读课文,划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4、学生汇报。教师出示下面的词语,请大家读一读。

  中央 黄瓦 宽阔 雄伟 纪念碑 柏油

  绿树成阴 立交桥 川流不息 古迹 优美

  矗立 建设 似的 拼图 图案 大厦

  教师从旁纠正字的读音,注意“矗、似、厦”是翘舌音。

  5、记准字形: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出示下面的生字:

  央 瓦 阔 雄 油 阴 交 川 迹 优

  1)学生自由识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2)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

  3)对大家认为比较难的字或教师认为易错的字进行重点指导。

  央:最后一笔是“捺”。

  瓦:笔顺是 ,一共四笔。

  碑:右边的笔顺是“撇、竖、横折、横、撇、横、竖”

  6、指导书写:

  阔:“门”要写得宽大一点。

  雄:左右一样宽,右边的“ ”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

  碑:左窄右宽。

  三、课堂练习

  1、学生自由练习,完成课后2题。

  2、作业展示。

  3、师生评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中央 黄瓦 宽阔 雄伟 纪念碑 柏油

  绿树成阴 立交桥 川流不息 古迹 优美

  矗立 建设 似的 拼图 图案 大厦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找出与三幅图相对应的段落指名读课文。

  2。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美丽”一词要读重音。

  北京如何美丽呢?通过下面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

  3。读第五自然段: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呢?

  (北京真美啊!)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放课文录音,思考:这段中有几句话?介绍了哪些建筑物?

  2。出示投影:指出天安门、广场、纪念碑、弄清中央、前面、中间的方位。

  3、指导读好方位的词。

  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第三段

  1、读了课文后,你了解了北京什么?

  2、结合画面和上文理解“绿树成阴、鲜花盛开”的意思。

  “川流不息”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说句话么?

  3、请你带着自己的感情读读这段课文。

  五、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北京有……还有……,说明什么?

  2、解释“名胜古迹,”并练习用“名胜古迹、风景优美”说话。

  3、练习用“高楼大厦”说话。

  4、指导朗读。

  六、朗读全文

  七、全课小结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准确、熟练地朗读拍手歌,读出节奏感。

  3、有保护动物的意愿。

  二、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熟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培养保护动物的意愿。

  四、教具准备

  1、贴画:一棵大树,十片生字树叶,八只小动物(老虎、黄鹂、老鹰、百灵、熊猫、大雁、孔雀、锦鸡)、课题。[

  2、CAI课件。

  3、各种动物头饰,每人一个。

  一课时

  一、导入:

  1、导语:好,小朋友,我看谁最精神。老师想对你们说两句话,你觉得老师说的对,就鼓鼓掌。老师说的不对,就摇摇头。

  师:第一句。我是你们的好朋友!(掌声)

  第二句。你们是我的好朋友。(掌声)

  师:老师真高兴,一下子有这么多好朋友,我还有一位好朋友,她叫蒂皮。她是法国人,从小生活在非洲,有许多非洲的朋友。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吧!

  (CAI课件展示蒂皮和各种动物的合影。)

  问:你们想不想成为蒂皮的好朋友呢?

  蒂皮对我说,谁喜欢动物谁就可以做她的好朋友。你们喜欢动物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些动物吧!

  二、我会认。

  师:(贴课题:识字七)在这首儿歌里就藏着几只动物,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把这些动物找出来,碰到不认识的字就去请教一下课文里的小桃子和小树叶。

  师:美丽的大森林一下子来了这么多小动物,多热闹啊!森林里还有一棵神奇的树,树上的叶子里藏着一个秘密,我想请一个小朋友上来翻开这些树叶,看看有什么秘密?

  师:动物们想检查一下小朋友刚才是不是认真读课文,读生字了,谁会认?(指名认读)

  师:现在,动物们要把生字上的音节蒙起来了,看看还有谁认识它们,把认识的字读给同桌的小伙伴听,不会读的去请教一下小伙伴。

  三、我会说。

  问:谁愿意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认识这些字的?谁会说?(指名说)

  师小结:小朋友会换部首,加部首,做动作,猜谜语的方法来认识生字,你们想的方法真多,真了不起。

  四、我会写。

  师:我出两个字谜,你们猜一猜,两个人走在独木桥上。(生:丛)

  房顶上拴了一头牛。(生:牢)

  问:你们会写这两个字吗?谁会写?

  师:我发现有两个小朋友的字写的特别棒,我们欣赏一下。

  展示作业,师评价,并给予表扬)

  五、我会读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树叶生字,动物们可有点寂寞了,它们要带着这些树叶生字回到儿歌里去了。我们能让他们走吗?

  师:自由地把课文读一读,留住他们。

  (生读课文,师巡视)

  师:喜欢哪种动物,就去读一读文中相关的句子,读出喜爱的感情。然后读给周围的小朋友听,让别人也喜欢它。

  (四人小组读课文,师个别辅导)

  师:动物们想听听小朋友们读的怎么样了。

  (指名读,师生共评)

  问:老师也喜欢一些动物,我想读一读,可以吗?

  问:还有谁愿意读?

  (多请教几位同学读,师生共评)

  问:除了这些动物,你还喜欢其他的动物吗?为什么?

  (让学生自述,畅所欲言。)

  师:小朋友都把动物当成了自己的好伙伴,好朋友。把你们喜欢的动物头饰戴起来,一起来读课文的最后三句。(生齐读。)[

  师:为小朋友们鼓鼓掌。(生鼓掌)

  六、我会演。

  师:掌声真好听。那我们边鼓掌拍手边读儿歌。看谁的掌声最热烈!(生边拍手边读儿歌。)

  师:我发现有些同学不仅拍手读儿歌,而且还加上了动作,表演的真好,其他小朋友想演一演吗?

  师:去找小伙伴,大家一起演一演。

  (生互相拍手表演,自由发挥。)

  七、全文总结

  师:你们演的真好,森林里的动物们想邀请你们做客了,我们一起轻轻的,静静的走入它们的家。(CAI)

  课件展示动物们在大自然自由生活的画面。)

  生看录像,师话外音,将学生带入一种意境: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绿绿的草坪,清清的湖水,大自然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聪明的小朋友在这幅画里生活、学习;可爱的小动物们在这幅图画里唱歌、嬉戏。大自然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师:小朋友们,领着你们的动物伙伴一起出去玩吧!

  教学板书:

  识字7

  动物人类的朋友(保护他们)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解读】

  《芦花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课文都与战争这一主题相联,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本课就是一篇发生在抗日战争年代里的故事,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穿梭着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老头子,正是因为有了他,敌人对苇塘里部队的封锁不起丝毫作用。孙犁用他清新流畅的笔墨勾勒出了他自信、自尊、爱憎分明的鲜明性格。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学习这样一篇文章就能结合历史知识,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是一篇小说,故事情节很吸引人,而且富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学生极为感兴趣,再加上本篇小说的三要素很突出,对于学生掌握小说这种文体很有帮助。所以学生学习这篇小说比较轻松。

  【设计理念】

  此教案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了三个特点:

  1、能力的培养:

  这篇讲读课文,我所设计的这一课时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概括、复述故事的能力。

  2、强化速读法的运用:

  故事比较长,让学生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情节进行精读、详读。

  3、强化学科链接: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课文内容并运用自己所学的美术知识,画一画感兴趣的情节或老头子的人物素描。

  4、强化合作探究精神: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和同学们一起合作探讨、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3、了解小说的特征;

  4、能动手画一幅有关课文的素描。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内容,了解人物鲜明的个性;

  2、掌握小说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教师:

  准备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生:

  预习课文生字词,查阅作者孙犁的有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大屏幕播放《小兵张嘎》影片中,他跳进一片长满芦苇的河塘中的片断。

  同学们,当你看到上面这幅熟悉的画面时,你是否想起了你所熟悉的抗日英雄呢?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比如,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很地教训了敌人。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芦花荡》。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二、课前热身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自己清出生疏的字词,并弄懂它。

  2、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走近作者。

  (可让几位学生上讲台写出自己已经弄懂了的字词或说出有关作者的介绍。)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他爱憎分明,对同胞、对抗日队伍充满深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包含了一种强烈的责任心,还有苇塘里的歌声,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双边互动:

  互动1:学生阅读本文后,说出应把握哪些要素。(即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互动2:学生速读课文,理清情节,全班交流。(小说主要通过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

  三个情节:概述老英雄形象;护送两女孩到苇塘;第二天痛打日本兵。

  互动3:请同学复述最喜欢的情节,师生共同点评。

  互动4:说一说老英雄具有哪些性格特点,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师生共同评议。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表现在:⑴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⑵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⑶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⑷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

  互动5:你喜欢这个老头子吗?用自己的手来素描老头子的形象,也可以素描文中所喜欢的情节。

  3、学习小结: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是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这种写法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可应用。

  四、延伸作业

  在我们周围有没有像老头子那样富有传奇色彩的人?把你了解到的故事告诉你的同学和老师。

  【教后记】

  讲完本节课后,感觉到学生对于这样的人物具有极大的兴趣,带着浓浓的兴趣来学习,课堂氛围很积极,爱国热情高涨,民族精神得到了张扬!作业的完成比较出色,同学们了解到的本地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的故事也有丰富,例如闻一多、李时珍、陈细怪学生的素描也很不错。(附学生素描作品一张。)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

  1、了解《史记》的有关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文言基础知识。

  3、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人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

  1、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知识是本课重点。

  2、对比分析项羽、刘邦性格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 :

  诵读法、分析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了解《史记》及作者。(2分钟)

  让学生结合预习,自由发言。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

  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二、分析课文。

  让学生齐读第一段,在预习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梳理文言词语,教师作重点点评。

  插入背景介绍:

  秦始皇创建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秦朝,由于对农民实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致使“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在公元前209年七月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战旗一举,应者云集,反秦怒涛遍及中原。在农民起义的高潮中,刘邦和项羽,也于同年九月起兵江东,卷入农民起义的洪流。当时刘邦48岁,项羽24岁。不久,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相继牺牲,“世代楚将”的项梁,为了招纳人马和形成旗号,采纳了范增“复立楚之后”的建议,趁机拥立老楚怀王的孙子(名心)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公元前208年九月,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令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人定关中者王之”。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统率南路军先于项羽人关破咸阳,但为了“待诸侯至而定约束”,退驻霸上;然而又恐失掉关中,于是派兵守关,“毋内诸侯’’。十一月,项羽率军西来,闻讯震怒,屯军新丰鸿门,扬言马上要同刘邦开战。

  提问:为何两支反秦势力,突然剑拔弩张,厮杀起来?

  明确:这有着极为深刻的原因。首先,刘、项各自都有南面称孤之心。想当年,刘邦在咸阳服役时看见了秦始皇,曾经十分羡慕地说过:“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在公元前210年看见秦始皇游会稽时,也曾颇为自负地过:“彼可取而代也!”因此,这就决定他们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成果必然拼死相争。其次,项羽是一个性情激动的人,带有极强的个人英雄主义作风。司马迁《史记》的《项羽本纪》中间写项羽最常用的词就是大怒。项王大怒,项羽大怒,《史记》中间几乎没有写过项羽笑,项羽是最后笑了一次,在哪儿笑呢?在他乌江自杀之前,他笑了一次,笑完就自杀了。同学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在课文的第二行就出现了这四个字“项羽大怒”。

  提问:大家体会一下,这时项羽发怒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项羽激动是有原因的。一个是刘邦派军队把住他不让他进,这个是他大怒的一个原因;另一个,他听说刘邦已经进了关中了。对于项羽来说无疑是一种羞辱,因为此时的项羽刚刚结束了历史上有名的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成语就出自这场名战。这场决战他歼灭了秦军主力三十万人,项羽的声威因此而大振。他已经习惯了把自己看做是秦末大起义中的最大功臣,也习惯了天下诸侯对他的尊崇。而此时他万万没有想到刘邦竟然对他说:不。刘邦现在竟然把住函谷关不让项羽进,这充满了敌意,就是把项羽当做敌人。如果拿刘邦跟天下诸侯一比,一个是充满敬畏,一个是充满敌意,这个反差太大了,这个项羽确实受不了,这个对他的自尊的伤害非常大。另外,项羽进了函谷关一往下来又接到刘邦手下的一个人的一个密告,曹无伤给项羽写了封信,说刘邦想做关中王,让子婴做丞相,珍宝要完全占有,这三句话,每一句话都激怒了项羽,结果项羽大怒。这三句话怎么让他大怒了:第一,刘邦想做关中王,这个我们刚才讲过了,项羽是不能允许,也不承认刘邦做关中王的,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让子婴,让一个投降的秦朝的皇帝做丞相,这也是项羽绝对不能允许的,项羽有一种强烈的仇秦心理,项羽的爷爷项燕是楚国最后灭亡的时候,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楚国最后一个战死的`大将,是被秦将杀了。项羽的叔叔项梁是被张邯杀了。可以说项羽他们老项家跟秦朝是有世代血仇的。第三,珍宝尽有之,他把所有的珍宝都占有。这三句话,每一句话都激怒了项羽,所以项羽又大怒,一怒之下,项羽做了一个决定,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了解了这个前因后果,我们接下来看对项羽的这个决定各方面的态度。

  让学生分局梳理第二段文言知识,教师作点拨。

  提问:对于相遇的决定,有几个人有了反应?

  明确:四个,范增、项伯、张良、刘邦

  提问:他们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一个做出反应的人是范增,范增立即表示赞同,范增说刘邦这个人这么克制自己的欲望,说明他的志向不小。另外,刘邦头上的云气是一种五彩之云,这个五彩之云意味着刘邦有天子之气,他将来有可能做天子,所以范增最后的意见是四个字“急击勿失”赶快攻打他,不要失去这个机会。第二个做出反应的人项伯,项伯这天晚上就闹了一件事,夜见张良。因为项伯跟张良有过一段交往,就是当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曾经杀过人,按当时的规定杀人要偿命的,张良救了他,所以项伯要报恩,他来个夜见张良,想把张良自己叫走,所以他就见张良了。他见了张良,他就把项羽的计划跟他一说,明天大军一打玉石俱焚,你赶快跟我逃,但是项伯低估了张良。张良当时就看穿了项伯是个把个人的“义”放在集团根本利益之上的一个政治糊涂虫,所以他看出项伯的弱点在这儿,所以张良马上就利用他的弱点,以义喻义。张良说:我并不属于刘邦手下的人,我是替我的主公韩王来护送刘邦入关的,我现在要是逃了,不告诉刘邦一声,不义气,你来救我是为了“义”我去救刘邦也是为了“义”,用这个“义”这一说,项伯哑口无言,只好让人家张良把这个重大绝密的军情告诉了刘邦。所以刘邦是第四个做出反应的人。刘邦第一个反应大惊失色,原因很简单,因为刘邦知道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在他的军事力量没有强大到跟项羽集团能够平起平坐的时候,他太急了,把自己的这些野心全部暴露出来了,结果惹了项羽,非要灭了他不行。不过刘邦在关键时刻说了四个字,说得太巧妙了,“为之奈何”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我怎么来处理这个事呢?”这是刘邦的一大长处,你看刘邦,行军打仗不如韩信,治国理财不如萧何,运筹帷幄不如张良,可以说刘邦不能打仗,不能治国,不能出谋划策,你说刘邦会什么?他会“为之奈何”。他知道在关键时刻他向他的部下去寻求解决难题的方法,所以刘邦叫做用人之人。韩信,萧何,张良只能叫做可用之人,所以刘邦就高在这儿。于是张良就给他出了主意。享誉马上付诸实施。

  提问:从这一段,我们可以发现刘邦有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老谋深算,精明。当张良告诉他解决方案的时候,他马上明白过来了,于是反过来他连着问了张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怎么和项伯有这个老交情呢?大战的前夜项伯在敌队阵营中间跑过来告诉你,你俩有啥勾结。张良很从容的回答了,这一问把刘邦对他的怀疑解除了。跟着刘邦问第二问,你跟项伯你们俩谁大,张良说他比我大。于是刘邦马上就打算认亲戚了,可谓转变之快。

  提问:刘邦是怎么应对项伯的?

  明确:项伯一进来,刘邦太会来事了。先端着酒敬酒,敬完酒就跟人家套近乎,一套近乎,一问人家家里的情况,有没有孩子,问完以后,马上跟项伯两个人定为儿女亲家,这个儿女亲家一拉太有用了。第二天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谁保护了他,起来保护他的就是他那个亲家。今天结儿女亲家就是为了明天你救我一命,至于将来咱们成不成儿女亲家,那(是)后话。等到项羽死了,项伯一点价值也没有了,刘邦当了皇帝了,项伯敢向当朝皇帝去提当年亲家的事吗?他绝对不敢,刘邦也再不会提这个亲家,这个事就到此为止了。但是当时就跟项伯套近乎,然后他就开始编理由了。

  提问:刘邦的说辞取到效果了吗?

  明确:说完之后,项伯说了一句话,说第二天一早你应当到鸿门去给项羽解释一下。项伯完全相信了刘邦的谎言,完全相信,而且给他出了个主意:你第二天一早赶快给项羽解释一下,刘邦马上就答应了。

  提问:从项伯回营后的动作,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项伯当天晚上就回到军营中,他就把这一番经过全部给项羽说了一番,而且说了最关键的这么几句话,说人家刘邦如果不先入关,不灭了秦,你怎么敢进来,人家立了这么大的功,你再去灭了人家,这不仗义。所以我就发现项伯这个人汉字只认一个字 “义”,我救张良为了“义”;我同意张良去告诉刘邦,那也是为了“义”;现在说服项羽,人家有大功你再打人家,这叫不仗义,这就把项伯给蒙住了,我们看项羽的反应,结果呢,项羽竟然同意了,取消了第二天军事消灭刘邦集团的决定。这一点极其充分地表现了项羽的政治糊涂和政治幼稚,这不是一般的幼稚,政治糊涂。我觉得项羽这个时候最少应当要问一句话,刘邦一旦缓过神来还问了一句话:君安与项伯有故?那么仿照着这句话,项羽至少应当问一句啊,君安与张良有故?连这句话都没有问。刘邦问这个话说明刘邦的政治警觉性非常高,项羽连这个话都没有问说明项羽的政治警觉性极差,他就这么轻信了项伯转达刘邦的话,轻信了刘邦的谎言,撤销了第二天消灭刘邦集团的决定。

  再齐读第二段。

  三、布置作业。

  1、归纳本课所学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今天我们大家都知道只要说请你去喝酒,这个酒不好喝,你就说这个宴,就是鸿门宴,充满了凶险的那种宴会,我们叫鸿门宴。当年刘邦是怎么赴宴的呢?

  让学生齐读第三段,在预习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梳理文言词语,教师作重点点评。

  提问:刘邦是怎么向项羽解释当时的情况,并化解险情的?他的话可以怎么理解?

  明确:刘邦这番话有三个要害,他第一层说咱们共同抗秦,这段话可以概括两个字“叙旧”。项羽的性格中间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念旧”,用人只用自己的同乡(八千江东子弟)。刘邦上来就来了一番念旧,这个话可是用心叵测。刘邦和项羽的关系,抗秦的时候他俩是友军,秦一亡他俩是敌军,刘邦光说当年咱俩如何如何。项羽本来就不知道他们两家的关系随着历史的变化有一个演变,刘邦这个“叙旧”让他彻底意识不到他和刘邦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这是第一个要点。第二他说我没有想到,我能先入关,这个话是拍项羽的马屁,刘邦采取贬低自己来抬高对方。言外之意,在我的心中先入关能够灭秦的天下没有第二个人,就是你项羽。项羽的自尊就得到很大的满足了。第三点,说有人挑拨离间。这个话叫“化必然为偶然”,挑拨离间是一个偶然性的因素。他两家的矛盾是必然性的矛盾,不是小人挑拨离间、偶然性爆发的。刘邦把它大事化小了。刘邦的鸿门说辞了不得,先叙旧拉近两个人的关系,再逢迎满足项羽的自尊,最后化必然为偶然、化大为小、避重就轻。《史记》中间写刘邦说话最常用的是两个字,刘邦一说话就是高祖“骂曰”、汉王“骂曰”、沛公“骂曰”。给人的感觉是刘邦张口就骂人。可是现在他一句“骂曰”都没有,刘邦还有一句口头禅叫“乃翁”,就是你老子,刘邦从来不说我,他用 “你老子”来代替。可是刘邦现在对项羽说了这番话,既没有“骂曰”又没有“乃翁”,多么谦恭。这在刘邦一生中间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他为的是避开这次打击,这就是刘邦政治上精明之处。

  提问:从项羽的反应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项羽说了一句话: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羽这时候不用“我”,用了一个“籍”,说如果不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这么说,我怎么能对你这个样子呢?这一句话断送了曹无伤的命,这一句话也道尽了项羽的政治上的无知和幼稚。人家是一派谎言,他竟然惭愧得不得了,没法向自己的老战友解释了,他推出曹无伤为自己开脱责任,这说明项羽已经内心里非常难受,项羽现在后悔得不得了。到这儿为止项羽算是彻底受骗了,再不认为刘邦是他的政治对手了。此时的项羽看不出秦亡以后即将出现的楚汉相争的新局面,更不相信与自己表面和解的刘邦正是自己未来最大的敌人。

  提问:鸿门宴的危险就此化解了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羽的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没有。项羽一个人糊涂并不等于项羽集团所有的人都糊涂,范增能放过刘邦吗?下面范增一连串就做了两个小动作,第一,举玦,不断地举这个“玦”向项羽发信号,这个“玦”谐音,谐 “决”,决定赶快实施斩首行动。但项羽这个时候已经觉得很惭愧了,他不可能再杀刘邦了,所以范增是一个劲地举“玦”。司马迁写项羽写了六个字“项王默然不应”。范增采取了第二个行动,赶快出来召集项庄,这个人是个武士,他告诫项庄舞剑的时候把刘邦给杀了。项羽答应项庄舞剑,当时在座的还有五个人,以刘邦的老道精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一定是心知肚明。张良是整个这里边最高明的谋士,张良怎么会不知道。这里面还有一个项伯,这个糊涂虫这个时候也不糊涂了,他一看见项庄舞剑,他也拔出来佩剑,而且常常用他的身子挡住项庄,就让项庄刺不了刘邦。项羽这个时候对刘邦充满了一种忏悔之情,他要是知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能同意项庄舞剑吗?他同意舞剑的本身就说明在场的六个人中间就他不知道“意在沛公”。我们说鸿门宴集中表现了项羽的政治幼稚、政治糊涂。

  让学生齐读第四段,在预习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梳理文言词语,教师作重点点评。

  提问:范增的危机是怎样被化解的?樊哙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张良一看情况不对立即就出来找樊哙,樊哙的妻子和刘邦的妻子是亲姐妹,所以樊哙一听这个消息,就闯了进去,樊哙一闯进去,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把项庄舞剑的场面全给搅和了。项羽以为是刺客来了。张良解释说:这是刘邦的保镖樊哙。这一说,项羽很赞赏,就让他喝酒吃肉,这一吃把武将的胆魄表现出来了。樊哙抓住机会就慷慨陈词。樊哙的话,在鸿门宴中间是两段重要陈辞之一。一个是刘邦 “鸿门说辞”,再一个就是樊哙闯进来的“樊哙陈辞”。这个陈辞是拿刚刚灭掉的秦和项羽对比,如果你要杀刘邦,那你走的就是灭亡的秦朝的老路,这一点对项羽是有震慑作用的,第二点,他又把怀王之约给点出来。刘邦都没有敢提怀王之约,刘邦要是提怀王之约他怕项羽杀了他,可是樊哙点出来了,意思就是说你项羽实际上是没有遵从怀王之约,这就在道义上压制了项羽,而且这番话又出自一像樊哙这样一个武夫之口,所以更有震慑力。樊哙说了这一大番话,实际上是一派谎言。刘邦说了一派谎言,闹得项羽感到很对不起,只好撂出曹无伤,樊哙又重复了一番谎言,司马迁就写了一个字“坐”,项羽这个时候惭愧得竟然答不上人家的话来,就说了一个“坐”。这个“坐”把项羽的尴尬,项羽的无知,项羽的幼稚,项羽的糊涂都写境尽了。

  樊哙一闯进来,得到机会的是刘邦,刘邦一看机会来了,马上“如厕”,“如厕”就是上厕所,借着上厕所立刻招樊哙出来,安排逃营,安排逃走,因为刘邦再不能在这儿待了。因为项羽不杀他,他也看出来了,那个范增可不是一个等闲之辈,一会儿举玦,一会儿舞剑,不知道再待下去有什么结果,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在鸿门宴上,项羽不愿杀掉自己亲密的战友,这体现了项羽的情,再加上樊哙点中了项羽的软肋,项羽更是不忍心杀刘邦,这体现了项羽的义。而此时的刘邦早已是如坐针毡。

  二、布置作业。

  1、归纳本课所学文言知识。

  第三课时

  一、分析课文。

  让学生齐读第五段,在预习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梳理文言词语,教师作重点点评。

  提问:这段重点讲的是什么?

  明确:刘邦逃走。

  提问:一般人们逃命的时候总是荒不择路,刘邦呢?

  明确:刘邦细致的安排了逃离计划。他做了三件事:第一,研究逃席,樊哙说:做大事不要拘小节,现在人家是案板和刀,我们是人家案板跟刀中间的雨肉,任人宰割了,还告什么辞啊,这就决定不告辞了。第二,安排善后。两件事:辞行;献礼。刘邦选了张良善后,而且还给张良特意交待他说从现在这个鸿门到我驻军的霸上四十里地,我抄小路走还有二十里地,你估摸着我这二十里地骑着马跑回军营你再去辞行。他怕什么,他怕万一说得早了,范增派人一追,可以看出刘邦心很细。第三步,处置随从。100多个人全部扔下来不要了,他还带了四员大将,这四员大将一个都不准骑马,只有刘邦一个人骑马。这个我们应当做两层理解,第一,骑马的人一多,动静肯定很大。还有一层,刘邦的一个很自私的想法,四员大将没有马,万一追兵来了,四员大将只能转过身来拼死力战,成了刘邦最好的屏障。

  提问:张良辞行时,项羽的反映表现出了他的什么性格?和刘邦存在什么差异?

  明确:张良进去辞行,项羽说了全过程第三次话:沛公安在。刘邦安排逃席的三件事和项羽的一个“沛公安在”做了一个对比,可以看到项羽的糊涂到了何等程度,然后张良说他现在已经回到军营中了。把这句话特地说出来,范增也没戏了,项羽还心安理得地把礼给收了,范增气得拿剑把礼一下子给剁碎了。刘邦回到军营中间,第一件事立即处死曹无伤。我们通过鸿门宴,可以看得很清楚,刘邦的精明老道,项羽的幼稚糊涂。

  二、总结本课文言知识。

  (1)一、通假字、

  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坐─座:置之坐上。

  8、不——否

  (2)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3)古今异义

  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4)一词多义

  1.谢 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 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 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且 将:且为之奈何?

  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5.幸 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6.之 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7.去 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8.于 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比:长子臣。

  在:复得见将军子此。

  9.因 就此:不如因善遇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10.为 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5)词类活用

  1.名词用如动词: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 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

  道(取道,动词)芷阳。

  2.形容词用如动词:

  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3.意动、使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

  樊哙侧(使……斜侧着)其盾以撞

  4.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项伯乃夜(在夜里)驰之沛公军。

  头发上(向上)指。

  道芷阳间行、间至(抄小路)军中。

  (6)句式变换

  1.数词作谓语: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宾语前置:客何为者?(何为─ 为何) 大王来何操?(何操─ 操何)

  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

  3.介词结构后置:

  具告以事 贪于财货

  4.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省略句:

  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秦时与臣游、项羽兵四十万、置之坐。

  6、被动句:

  珍宝尽有之(被占有)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

  7、固定句式: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将守关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会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

  何……为:表反问。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如“何辞为”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宋庆龄的伟大人格。

  教学准备

  自读自悟,读懂课文,并有所感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从题入手设悬念

  I。揭示课题。

  II。设置悬念。宋庆龄是孙中山的夫人,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誉主席。在宋氏陵园里并列着两个完全一样的墓,安葬着宋庆龄和她的保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一位默默无闻的劳动妇女为什么会与国家名誉主席并列安葬在一起吗?想知道她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感人的故事吗?那么请大家认真地阅读课文,读后和大家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二、初步阅读知梗概

  1)个人自由阅读。

  2)读后交流。说说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李燕娥之间发生了哪些感人的故事,并在汇报交流引导学生对具体内容进行概括,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重点品读谈感受

  a)重点品读。请再读读课文,在自己最爱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多读几遍,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在课本上,三言两语都行。

  b)小组交流。

  c)汇报交流。让学生自由地说说读后的感受。可以联系课文中具体段落,联系学过的其他课文,联系课外阅读资料,甚至联系生活事例来谈感受。

  d)朗读体验。结合交流,让学生朗读自己最爱感动的有关片断,读出自己的感受。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边想象画面边朗读,体验感情,用轻柔的语调读出宋庆龄那样亲近、那样关切的话语,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读出李姐的感动和对宋庆龄的深情。重点指导读好第三、四、九自然段的两个片断。

  四、交流资料带多篇

  I。 小结:宋庆龄是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她与李姐的关系,只是她波澜壮阔的生活海洋里许许多多动人故事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课前,老师已布置大家去收集有关介绍宋庆龄的文章或故事书,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要快速地略读游览,粗知文章大意。

  II。学生互相交流,略读游览。

  III。有感情地朗读本课最后两个自然段进行总结升华。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概括,对宋庆龄的高度赞扬。在学生对宋庆龄充分了解、充满敬意的时候,有比较高昂、激动的语调,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宋庆龄奶奶的崇敬,读出自己的阅读感受。板书设计宋庆龄和她的保姆

  一平等民主

  1墓地:完全一样

  2生活:同情、亲近、关切、照顾

  3墓地:一模一样

  二伟大女性尊重劳动人民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写9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威灵顿将军最后取得胜利的原因;体会勇于战胜自己、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词卡。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

  3、识记4个生字,并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蜘蛛,认读,同学们见过蜘蛛吗?说说你对蜘蛛的了解。

  2、教师再板书:将军,认读。“将军”和“蜘蛛”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将军和蜘蛛》,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生字多读几遍。

  2、自由朗读课后的生字,注意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3、小组合作读生字,比比谁读得准。

  4、教师检查生字读音:注意“蜘、蛛、胜、战”是翘舌音,“遭”是平舌音。

  5、小老师带读词:战役遭受打击取胜希望失败毁掉编织夺取胜利

  6、把生字和词放回课文再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读顺。

  7、指名合作读文,教师指导难读的地方。

  8、整体感知: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三、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段,说说告诉我们什么?(板书:沉重打击)

  2、想象当时遭受什么样的“沉重打击”?小组里交流,全班交流。

  3、将军的部队还有取胜的希望吗?理解“几乎”,体会将军当时绝望,心灰意冷的心情。

  4、从这一自然段里你能体会到将军此时此刻的心情吗?指导朗读。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并认读:战击取胜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些生字。区别形近字“站’’和“战。

  3、观察这些生字在田字格里怎样摆?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取",左右两部分要写紧凑。

  4、学生练写牛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2—7自然段,懂得永不气馁,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2、识记5个生字,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快速抽读生字卡片。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知道了威灵顿的部队由于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几乎没有取胜的希望。这节课我们接着往下读。

  二、引读课文,读中感悟:

  1、默读第2——7自然段,找一找威灵顿将军看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想法?边读边画,把威灵顿看到的用“()”标出来,想到的用“——”标出来。

  2、当将军几乎陷入绝境时,他是怎样想的?书上怎样写的?指名读句子。(板书:再努力也不可能成功)

  3、这时他看到什么?指名读第2自然段第3、4句。(板书:六次都失败)

  4、这时将军是怎么说的?指名读第3自然段,将军看到蜘蛛六次失败,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处境,你能体会将军说这话时的心境吗?指导朗读,读出悲凉无奈的语气。

  5、当将军沉浸在“失败”的痛苦中时,蜘蛛在干什么?自由朗读4自然段。

  6、读了第4段,你觉得这只小蜘蛛怎么样?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7、眼看蜘蛛又一次陷入绝境,努力又一次白费,将军又是怎样想的?指名读第5自然段。

  8、为什么将军觉得小蜘蛛比他还倒霉?

  9、这时的小蜘蛛放弃了吗?将军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呢?自由朗读最后两段。

  10、蜘蛛怎样做的?结果怎样?(板书:认真编织结结实实的网)

  11、教师引读:看到眼前的情景,威灵顿将军感动了,他想……(板书:我也要再一次尝试!)朗读此句。

  12、男女生、师生合作读课文,齐读全文。

  三、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威灵顿将军的部队几乎没有取胜的希望了,为什么最后取得了胜利呢?

  2、从将军和蜘蛛的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3、小结:其实真正的敌人是我们自己。当你放弃了自己的时候,你就放弃了成功的机会。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坚持不懈的努力,你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希、败、织、夺、利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些生字。

  3、观察这些生字在田字格里怎样摆?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败”,左右两边写紧凑。

  4、学生练写生字。

  将军和蜘蛛

  遭受沉重打击坚持六次都失败

  再努力也不可能成功没有灰心更加心

  又被毁掉

  我也要再尝试!还是认真编织

  夺取胜利结结实实的网

  胜利

  第三课时(练习课)

  一、比一比组词:

  站()击()取()希()织()夺()

  战()出()敢()杀()只()奔()

  二、从每组句子中找出一对近义词,写在括号里。

  商店的柜台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商品。

  教室里的课桌椅排列得整整齐齐()——()

  天寒地冻,冬冬一点也不觉得冷。

  战士们站在冰冷刺骨的河水里,冻得牙齿格格地响。()——()

  三、读一读,把意思相反的词连起来。

  宽穷善

  富败强

  贵窄内

  胜贱加

  语文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想象、想象产生的依据,培养想象、表达与探究、合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启发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本丰富多彩、新颖奇特的想象,树立主动培养想象能力的意识,并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了解想象的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

  想象力的培养和创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学生表演自己创作的《动物夸尾巴》。主要角色可包括:机灵的猴子、漂亮的松鼠、可爱的袋鼠、矫健的燕子。台词内容:尾巴的特点及功能。(教师可与班内同学一起对各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选出表演小组)。

  师:动物最有用的工具之一是它的尾巴。每种动物的尾巴都有它的特殊用途。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令人感兴趣的科技小品,《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2、演示《长了尾巴的人类》的图片,想象一下人类尾巴的样子和作用。

  二、初读课文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脂.穴癌翘褪(学生到黑板前书写字词,教师强调易错的音和字)

  2、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的朗读课文。

  3、读懂意,能够概括文章的大意。

  三、理清思路

  1.提出“人类如果也有尾巴”的设想

  2.想象人类的尾巴的样子

  3.写人们会珍视、装饰、保护尾巴

  4.尾巴的功能

  四、思考问题

  1.作者依据什么提出人类如果也有尾巴的?

  2.他又依据什么想象出人类尾巴的样子?

  五、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特点就是大胆想象——有根有据——合理推导——得出结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阅读课文

  1、同学们,作者的想象虽然大胆而奇特,但它都有着合理推导,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作者在文中是怎样体现新奇和合理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层次和内容。

  把握课文层次和大意,重在归纳作者想像的人类尾巴作用与功能。(可分组活动,比一比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让各小组将提纲写在本上与其他组交流)

  2、我们可以用一个词形容一下本文想象的内容,用哪个词呢?作者的第一步想象是怎样引发的呢?作者又是怎么想到人们会珍视尾巴呢?那么什么引发了作者对尾巴功能的想象呢?结论又是怎样想到呢?

  3、大家自由郎读课文,再次感受一下作者丰富而新奇的想象。以各种方式自读课文

  4、同学们的回答,老师非常满意,综合同学们的意见,我们可以得到作者的每一步想象都是有依据的,而且这个依据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5、那本文想象的顺序可不可以调换呢?

  三、拓展延伸

  1、想象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想信同学们都想让自己拥有丰富的想象力。现在我们来做练习,检验一下谁的想象力丰富。“作者希望人类也有尾巴,但人类真的有了尾巴,会给我们带来什么麻烦?”

  2、现在让我们打破常规,变换角度,对我们的器官大胆想象。

  3、作者想象出尾巴如此丰富的作用,同学们想象出了尾巴给人们带如此多的麻烦,那么,尾巴的消失是人类的进化还是退化?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展开一场辩论。

  四、布置作业:

  以“假如……”为题,写短文,要求在科技方面展开想象。

  语文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15个词语,摘抄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课时目标】

  第一课时

  1、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15个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设计理念】

  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在这节课中将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大家所住的房子也越来越漂亮了。今天,我们就一块来说说有关住宅的话题。

  (板书:住宅)

  谁来向大家夸一夸自己的住宅?

  (指名学生)

  说得真棒,看来你平时一定是一个善于仔细观察的孩子。现在有一位朋友想和大家比一比住宅。是谁呢?

  板书:(蟋蟀)齐读课题。读了课题,有没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学生质疑,师整理归纳。

  二、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1、生自读课文,了解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要求:

  读课文的同时自学生字、词,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记号。

  2、随机检查自学情况。

  3、解决问题:

  ⑴ 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叫窝、巢、穴等。而蟋蟀是一种昆虫,为什么这里蟋蟀住的地方也把它叫住宅呢?

  ⑵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4、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蟋蟀的住宅的,找出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有关段落:

  每组派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⑴ 选择住址方面:

  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说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板书:选址)

  ⑵ 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词语。

  (提示采用拟人的手法)

  ⑶ 住宅的特点有哪些,找出有关段落和词语。(板书:特点)师小结,生齐读5、6两个自然段,感受一下蟋蟀住宅的特点。

  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画画蟋蟀的住宅,并同桌间介绍一下。

  语文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能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懂本文。

  3.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4.对“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方面有所感染;体会人、动物、植物(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读悟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

  教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引入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自主读文,初步感知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读懂;

  2.个体质疑→组内探讨→集体释疑

  3.抽读、评议、正音。

  4.感知内容:(学生畅谈)

  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好朋友──────────────。

  第二年春天,鸟儿从南方回来却发现────────────—,于是就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

  ──—。因为它──────────────。

  三、对话朗读,培养语感

  师引:这篇童话中有哪些有趣的角色啊?

  (鸟儿、树、树根、门、伐木人、小姑娘、灯火……)他们还会说话呢!

  1.找出角色对话。用“﹏﹏﹏”画出小鸟说的话,用””画出、树、树根、门、伐木人、小姑娘、灯火……说的话。

  2.模仿朗读(学生自主尝试)选读喜欢的角色对话。

  3.出示对话,通过个别读、对读、组内演读、师生互读互议等方法来感悟角色,体验心情。

  小鸟大树

  “好。我明年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再见了,小鸟!明年请你再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树根“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门

  “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他被机器切成细条儿,做成火柴,运到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里飞去)

  小姑娘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火柴已经用完了,火柴点燃的火,还在灯里亮着。”

  4.想一想,说一说:

  伐木人来砍大树的时候,树对伐木人说:”──────────”

  四、延伸拓展,自主发展

  1.师:大树还在吗?鸟儿又怎么认为的?

  2.有感情地回读大树与小鸟的对话,再次体验大树与小鸟的情意。

  3.出示:“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

  学生自读思考:鸟儿盯着灯火看的时候,在想:

  鸟儿唱完歌儿,对着灯火看的时候,在想:

  出示:跳跃的灯火、抒情音乐。学生静悟,对着灯火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板书:

  去年的树

  信守诺言 珍惜友情

  第二课时

  一、演一演

  1.小组分角色表演故事,进行评价,评出最佳演员。

  2.余念:鸟儿明年还会来吗?续编故事。

  二、写一写

  1.你想对鸟儿说些什么呢?请想一想,再写下来。

  2.大家交流,评价。

  语文教案 篇14

  教材分析

  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掉着一条大鲈鱼,父亲让“我”放回湖里,是“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的事。

  教学目标

  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左一个有道德的人。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的阅读,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领会从小进行道德实践对人的一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构想

  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先整体把握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再引导学生找出点明时间先后的关键词语,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重视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老师、同学展开讨论。

  教学准备

  预习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教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

  学生学习过程

  一、自学、辅导。

  1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把在预习时未能解决的生字读画出来,并提出各自不理解的问题。

  2 同学们自由询问、解答。

  3 教师巡查、辅导,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 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先指名个别朗读,其他学生对照边听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怎样用自己的话把这件事概括出来。

  2 引导学生把思考的结果用一两句话表达出来,从以下方面进行点拨和指导。

  (1)从课题“钓鱼”和“启示”这两个词,你认为课文的内容会是什么?

  (2)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不是主要讲“钓鱼”和“启示”两部分内容。

  3 读通课文,认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了解

  语文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自由地说和教师的有机指导,使学生拓展思路、善于表达,为写好秋天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说,有条理地写。

  教学难点:

  把文章写具体。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让学生观察秋天,并画或者选一幅秋天的图画。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在上节课,你们描述了在秋天所做的事,又画了美丽的画,那你们能说说秋天的特征吗?

  2、你们能把画面上的内容写下来吗?今天我们的任务是写一幅秋天的图画。

  二、写前指导

  1、指导学生读语文书习作的要求。(小黑板出示)

  这次习作的要求是:

  ⑴、写前要先向同学介绍图画的内容;

  ⑵、写时要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⑶、写好后交流,修改自己的习作;

  ⑷、展示和欣赏。

  2、学生展示自己的画。并请一学生将画的内容描述出来,教师指导写作的方法。

  ⑴、在学生叙述时,教师相机指导叙述的顺序。

  ⑵、请同学们评价他说的内容。并指导学生正确地评价。

  ⑶、有意指导学生学会一些观察方法。如:从上到下,从远到近,先中间后四周,先整体后部分等等。

  ⑷、指导学生在写作时也跟在叙述图画时的顺序一样,将自己叙述的内容按顺序写下来。

  ⑸、教师抓住一学生叙述时的色彩、声音、想象的句子指导学生写作时可以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⑹、出示范文指导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⑺、再指导学生想想刚才一学生叙述时有哪些是图画上没有的。然后指导学生在写看图作文时可以加上自己符合实际的想象。

  ⑻、教师再抓住刚才学生发言时的好词佳句,先表扬他们,然后指导学生在写作时用上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

  ⑼、交流自己收集的好词佳句。

  ⑽、让他们说说哪些可以用进自己的习作。

  ⑾、教师说一词让学生进行造句练习,然后将几个词板书后让学生说一段话,在说话时能用几个词就用几个。

  ⑿、这时教师再让刚才叙述的同学将自己的图画再讲述一遍,并让所有的学生当老师,提出修改意见。

  3、交流。

  ⑴、小组交流,把自己的画的内容跟同桌学生讲讲,互相提示、修改。

  ⑵、集体交流,评价并修改。

  ⑶、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相机指导。教师抓住学生发言。在习作的内容上继续给予指导。

  4、教师小结。

  三、学生写作。

  学生开始写一幅秋天的图画。

  板书设计:写一幅秋天的图画

  1、看图知中心

  2、观察有顺序

  3、写作有条理

  4、用上好词句

  语文教案 篇16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切实做好“两个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帮助我校语文教师规范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特制订《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基本教学模式》及推进方案。

  二、基本模式:

  根据我校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研究整理了以下4种基本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模式,分别为:

  1.拼音教学“趣味模式”。

  2.识字教学“导练模式”。

  3.阅读教学“活动模式”。

  4.作文辅导“说写模式”。

  对这4种有效教学的基本模式,我们还结合具体课文的教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案例(附后)。

  三、推进方案:

  1.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模式的基本框架和操作方法。特别是“操作方法”,须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详细的解读和说明。培训分为两级,先是对镇级学科教研组长进行培训,然后由镇级学科教研组长组织全镇的培训,要求培训到每一位任课教师。

  2.活动。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来推进有效教学基本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如基本模式专题研讨、基本模式课堂教学比赛、基本模式教案设计、基本模式案例评比等。镇际交流活动的公开教学要成为展示有效教学基本模式的平台。

  3.展示。校长室将通过整体教学展示活动推进有效教学基本模式的运用。展示活动将邀请市县级骨干教师进行公开教学,请他们介绍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意图,围绕基本模式进行业务讲座,组织听课老师开展有效教学基本模式的教学沙龙。

  4.提升。我们要求将有效教学基本模式的推进作为一种课题来进行研究,要做好教学日记,把在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困惑和自己的反思及时记录下来,并收集整理,最后通过对这些教学日记的分析和研究,总结成功的经验,发现存在问题,从而不断修改和完善已有的模式。

  语文教案 篇17

  教学目的要求:

  1能借助汉语拼音和插图,读懂文。

  2理解文,知道遇事要弄清事实真相,先问为什么,不要盲目地跟着别人跑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难点:

  本教学的重点是弄明白“咕咚”到底是什么东西,以及兔子听到“咕咚”声拔腿就跑,许多动物也跟着瞎跑的原因,最后野牛怎样给大家解除了误会。

  难点是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地跟着别人跑,而要问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教具准备:

  文插图、配乐录音、卡片、小黑板。

  教学思路:

  先借助汉语拼音读文,初步感知文内容;接着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逐段阅读文,进一步理解文内容,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最后用以“扶”带“放”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自读文《小牛站起来了》。

  教学时间:

  三时。

  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题。

  1上新前,老师想出个问题考考大家:一个木桶中,装了满满的一桶水,假如你们把一块石子扔进水中,这时会发出什么声音呢?(咚,咕咚。)(板书:咕咚)就是这声音,曾经吓跑过好几种动物呢!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想)好,老师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新文,这篇文的题目就叫《咕咚》。

  2这是一篇阅读文。这篇文到底讲了什么事呢?下面请听录音。

  二、听全篇文的朗读录音,初步感知文内容。

  要求:仔细听,认真想,故事中的“咕咚”是什么?故事中讲了哪几种动物?(咕咚是熟透了的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故事中讲了小兔、小鹿、小猴、狐狸、山羊、大象和野牛这些动物)

  三、借助汉语拼音,再读文,初步了解文内容。

  1标好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你不理解的字、词。

  3指名朗读文,进行朗读指导。

  4出示小黑板,思考回答问题。

  全文共有____个自然段,____幅图,讲了____听到“咕咚”的声音,没有弄明白,拔腿就跑,后来____、____、____、____、____也跟着跑,只有____没有跟着跑。帮助大伙儿弄清了真相的事。

  四、指导看图,说清图意。

  出示文中的一、二、三、四幅挂图,要求学生按照“谁、在干什么、为什么这样”的顺序,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图意参考:

  1兔子听到木瓜熟后掉进湖里的“咕咚”声,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2听到兔子的叫喊,小猴、小鹿、狐狸、山羊也跟着跑。

  3大象也跟着跑。野牛拦住了大伙儿,问“咕咚”在哪里,谁看见了?

  4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弄清了“咕咚”是什么,大家都笑了。

  五、小结过渡。

  刚才,老师和大家听了录音,读了文,看了插图,同学们对《咕咚》这篇文所讲的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这篇文中,兔子听到“咕咚”声为什么拔腿就跑,其它几种动物为什么也跟着就跑,野牛为什么拦住它们,故事的结果怎样?这些问题你们想知道吗?(想)老师下一堂再和大家一起继续学习。

  第二时

  一、复习导入新。

  1通过上节的学习,你们知道“咕咚”是什么?

  2这篇文讲了什么事情,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文。

  二、阅读文一、二自然段。

  1(出示挂图1)这幅图讲了什么?(小兔听到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咕咚”声,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2小兔为什么跑?(它认为咕咚可怕极了)

  3它有没有仔细看一下?(没有)

  4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发出“咕咚”一声,这声音太响了,胆子很小的兔子听到这个声音会怎么样?(害怕)

  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吓了一跳、拔腿就跑、边跑边叫)(随机理解:拔腿就跑)

  6它边跑边叫,对谁叫?叫什么?(对小猴叫:“不好了,‘咕咚’可怕极了。”理解:这里的“咕咚”是指一种东西的名称)

  7指导朗读:“不好了,‘咕咚’/可怕极了!”(注意停顿、重音、语气)

  三、阅读文三、四自然段。

  1(出示挂图2)这幅图讲了什么?(听了兔子的叫喊,小猴、小鹿、狐狸、山羊也跟着跑起来了。)

  2小猴为什么也跟着跑?从哪儿看出来的?(小猴听了兔子的叫声,认为“咕咚”追它们来了。从小猴子边跑边叫:“不好了,不好了,‘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可以看出)

  3“咕咚”追它们来了,小猴子心里会怎样?(非常害怕)

  4指导朗读:“不好了,不好了,‘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注意语气、停顿、重音。句中第二个“不好了”和“快跑哇”音要读得重一些,调要拉得长一点)

  小猴子那可怕的叫声,震动了整个森林。这一下森林里可热闹了。听!(放第四自然段的配乐朗读录音)

  6这一自然段中讲到了哪些动物?它们怎么样?“大伙儿”指谁?(有狐狸、山羊、小鹿。它们也跟着跑起来,边跑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大伙儿”指狐狸、山羊、小鹿)

  7它们为什么叫“快逃命啊”?(它们认为“咕咚”是一种可怕的东西,要来吃它们了)

  8比较“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它们讲的话相同吗?不同在哪里?(小兔子只是说“咕咚”可怕极了;小猴子认为“咕咚”追它们来了;其它的动物以为“咕咚”吃它们来了。它们把“咕咚”越传越厉害)

  9分角色朗读“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

  10就这样,很平常的一声“咕咚”声,由于动物们的误解、误传,它成了一种很怪的动物,吓坏了森林中的许多动物,它们一个跟一个跑起来,就连大象也怎样了?(跟着跑起来)

  四、阅读文第五自然段。

  1(出示挂图3)这幅图讲了什么?(野牛拦住大伙儿问“咕咚”在哪里?谁看见了?)

  2野牛为什么没有跑?它是怎样做的呢?(野牛想搞清楚“咕咚”是什么。它拦住了大伙儿)

  3(出示“拦住”一词)你会做“拦”的动作吗?野牛是怎么拦的?(让学生通过演示理解)

  4野牛拦住了大象和大伙儿后是怎样问的?(指导学生用“先问____,再问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问____”的句式回答。)

  分角色朗读“野牛”的问话和“大象”“兔子”的答话。

  五、阅读文六、七自然段。

  1(出示挂图4)这幅图讲了什么?(大伙儿知道“咕咚”的真相后,笑了)

  2大伙儿是怎样知道事情真相的呢?(出示文第六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比较朗读后思考:

  (1)木瓜为什么会自己掉下来?(木瓜熟透了)

  (2)木瓜掉进湖里为什么会发出很响的声音?(从高高的树上掉下来撞击水面)

  (3)“咕咚”究竟是什么?(“咕咚”是熟透了的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所发出的声音)

  3知道了“咕咚”的真相后,它们都怎样呢?(大伙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

  4这里的“大伙儿”指谁?为什么都笑了?(“大伙儿”指:兔子、小猴、小鹿、狐狸、山羊、大象。它们知道了“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后,觉得自己刚才的行动十分可笑,所以笑了)

  这时候,它们会想些什么呢?(诱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如:小猴想:我以后要向野牛学习,不再瞎跟着别人跑,而要问个为什么,弄清事情真相)

  六、结文。

  1这篇文主要写了兔子听到“咕咚”的响声,没有弄明白,就边跑边叫“咕咚”非常可怕。小猴子听了兔子的话,跟着跑起来,并且叫大家也快跑。狐狸、山羊、小鹿听到后,一边跑一边叫大家逃命。大象看见了也跟着跑起来。野牛却不这样。他拦住大家问“咕咚”在哪里,谁看见了。最后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弄清了事情真相。

  2在这个故事中,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在这个故事中,我喜欢野牛,因为它遇到事情不慌张,能先问个为什么,不盲目地跟着别人跑。我不喜欢兔子、小猴子、山羊、狐狸、小鹿、大象,因为它们遇事不先问为什么,别人怎么说,也跟着别人怎么说;别人怎么做,也跟着别人怎样做)

  3我们同学们以后遇到事情应怎么办?(遇事先问个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第三时

  一、复述故事。

  1学生分小组试讲故事。

  2小组推选代表上讲台讲故事。

  二、表演故事。

  以八个同学为一组,戴好“木瓜”和“兔子”等七种动物的头饰,在音乐声中进行表演。

  三、辅导学生自学自读本第19《小牛站起来》。

  1借助拼音,读通文,初步了解文内容。

  (1)指名朗读,老师纠正读音。

  (2)读了这篇文,想想文告诉了我们一什么事情?(小牛没有听乌龟的劝告,不怕摔跤,终于学会站起来了的事。)

  2对照插图,找出与图相对应的自然段。

  (1)指名说说每幅图讲了什么内容?

  参考图意:

  ①小牛学站起来,几次摔跤,乌龟劝它别学了,小牛没有听从。

  ②不怕摔跤的小牛不仅站起来了,而且还在练习走路呢!

  (2)根据图意找出相应的自然段。(1—4自然段;—7自然段)

  3指名读后问题,思考回答:

  (1)小牛是怎样站起来的?(小牛不怕摔跤,不盲目地相信别人的话,通过反复练习,终于站了起来。)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不要害怕,失败了不要灰心,不要盲目地相信别人的话,只要通过努力,就能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语文教案 篇18

  学习目的知识与能力

  1、凭借汉语拼音和插图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地跟别人跑,而要问个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2、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学习时间:2课时。学习重点:

  1、读懂课文,并能悟出寓意。

  2、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学习难点:

  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学习准备:

  4幅插图。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设疑。

  今天我们学习第24课咕咚,这是一篇阅读课。随后板书课题。咕咚是什么东西?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们想不想知道?请同学们打开书,读一读课文就会知道了。

  二、指导朗读课文,按整体——部分——整体三步来指导。

  (一)从整体指导读课文。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一遍课文,标出自然段。

  2、对照插图读一遍课文,找出课文共讲了几种小动物,能按出场顺序说出来。

  3、同桌共读一遍课文,读后互相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分段指导读课文。可带着课后问题读,读后再回答。

  1、指名读第1~2段。

  (1)师问:咕咚指的是什么?

  生答: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2)师问:木瓜掉进湖里的声音怎样?从哪可以看出来?生答:这声音很大很重。因为木瓜熟了,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的。

  (3)师问:兔子为什么跑?(课后第1题)

  生答:兔子听见这又大又响的咕咚声很害怕,吓跑了。

  (4)指导看第一幅插图。说说图意。

  举例: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还没有沉到湖底,溅起的水花还没有落下来,兔子已经撒腿跑了。它很害怕,一边跑还一边喊:“不好了,‘咕咚’可怕极了。”

  2、指名读3~4段。

  (1)师问:小猴子为什么也跟着跑?他还说了什么?(课后第2题)

  生答:小猴子听了兔子的话也跟着跑起来。他说:“不好了,不好了,‘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呀!”

  (2)师问:还有谁都跟着跑起来?(课后第3题)他们又喊叫什么?

  生答:听了猴子的话,狐狸、山羊、小鹿都跟着跑起来。他们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3)请三个同学分别把兔子、小猴子和大伙喊叫的话读一读,并说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最后一问比较难,老师可做提示。

  生答:有很多话都是越传越走样。因为他们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说的,而他们的理解不一定对。他们不是有意造谣来吓唬人的。

  (4)指导看插图

  (二)。说出图意。

  举例:很多野兽都跟着跑起来,它们全张着嘴喊叫,面带惊慌的表情。

  3、指名读第5段。

  (1)师问:狮子为什么没有跑?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课后第4题)

  生答:因为狮子不知道“咕咚”是什么,它在哪里,所以它没有跑。

  狮子拦住小兔和其他动物,追问谁看见“咕咚”了。结果谁都没看见“咕咚”是什么,兔子只是说它听见的,“咕咚”在那边的湖里。

  (3)指导看插图

  (三),并说说图意。

  举例:狮子在前面,非常沉着冷静地拦住大家,追问谁看见“咕咚”了。

  4、指导朗读6~7段。

  (1)师问:他们来到湖边看见什么?听到什么?生答:他们来到湖边看见正好又有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听见“咕咚”的声音。

  (2)师问:最后大伙儿为什么都笑了?(课后第5题。)生答:因为大伙都明白“咕咚”是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不是什么可怕的怪物,真相大白了,它们感到自己的行动十分的可笑。

  (3)指导看插图

  (四),并说说图意。

  举例:大家的表情各不相同。狮子在严肃地讲道理,兔子看清“咕咚”是什么了,不再惊慌,变得不好意思了。

  (三)让学生读全篇课文,并回答问题。

  1、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2、师问:你读了这篇童话,懂得了什么?

  生答:我懂得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的跟别人跑,听信谣传,而要问个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第二课时指导作业:

  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课后第2题。)

  (一)分段读课文。1~2、3~4、5、6~7段。

  (二)让学生看着插图试着说说这个故事。(自己准备)。

  (三)按照课后第1题的5个小问题的顺序同桌互说,互相帮助讲故事。

  (四)指名讲故事,大家评论讲得如何。

  (五)请1~2人到前面给大家讲这个故事。

  二、让同学回到家里讲给爸爸妈妈听;或讲给同院的小朋友听。

  语文教案 篇19

  原文:

  丁冬,丁冬,是谁在山上弹琴?哦,原来是一股清泉从石缝里冲出来,来到这阳光灿烂的世界。

  泉水流进山腰的水池,山里的姐姐提着瓦罐来打水。泉水说:“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泉水流过山间的平地,火红的杜鹃花照见了自己美丽的身影。泉水说:“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

  泉水流到山坡的果园里,果树大口大口地喝水。泉水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

  泉水穿过静静的山谷,画眉鸟在尽情地歌唱。泉水说:“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丁冬,丁冬,欢快的泉水弹着琴跑下山去。跑呀,跑呀,一路上遇到了好多同伴。他们互相问候:你好!你好!他们互相约定:大海里见!大海里见!

  丁冬,丁冬……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认识8个字,会写3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随文识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感受泉水的美。

  教学重点:

  识字

  教学难点:

  缶字旁,在具体环境中理解字义。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学习第一段的三个生字

  同学们,开学已经一个月了,在这段时间里你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了吗?对于北方来说,春天来得比较晚,进入四月,春天的脚步就越来越近了。你们听,(播放流水的声音)看画面(泉水从山上流下来),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出示课文第一段,自由读,贴出生字:哦

  股缝

  1.读准字音

  2.用多种办法识记生字:

  “哦”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吗?这个词表示明白了,在句子中该怎样读呢?个别读。师生对读。

  怎样记住“股”字?月字旁的字大多跟身体有关,“股”指的是大腿,在这句话中指什么呢?读一读,用“一股”说话。指导书写。

  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看看自己的手指缝,缝,就是物体间的空隙,谁还能用这个字组词?贴卡片:石缝。

  过渡语:泉水就是从岩石的裂缝或地下涌出地面的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泉水》。齐读课题。泉字大家已经认识了,怎样写呢?教师范写。

  二、初读课文

  画出生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对照屏幕画出生字。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读音节,纠正字音。

  (2)把生字的音节去掉,找朋友。

  (3)齐读生字

  三、随文识字

  1.请大家借助小组内的生字卡片,用多种办法记住字形,看哪个小组最会合作。

  2.小组汇报生字

  “塔”我们用三种办法记住了“塔”字,(换一换)(加一加)(想象记字),指导书写。看看图片,发现塔有什么特点了吗?谁能用这个字组几个词?指导书写。理解“水塔”的意思,“天然水塔”指的是什么呢?请大家读读课文。泉水从山上源源不断的流淌下来,整个样子就象一座自然形成的水塔,可见,泉水真的是很多很多。怎样读出泉水的多呢?指导读文。

  “罐”泉水很多很多,所以,山里的姐姐就提着瓦罐来打水了。出示

  “瓦罐”的图片,怎样记住罐字?罐是缶字旁,缶是什么意思呢?出示课件,知道缶是一种大肚子小口的器皿。所以,带有缶字旁的字大多跟器皿有关。

  泉水从山腰流向平地,他又看见了谁呢?指读第三段。

  出示“杜鹃花”的图片,由鹃字的鸟字边,你想到了什么?出示“杜鹃鸟”的图片。可见,鹃字也是形声字。师生对读第三段。

  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4、5自然段,看看泉水又遇到了谁,说了什么?

  让我们来听听画眉鸟的叫声吧!(播放课件)学习“脆”字。在哪里见过这个字?还能用“清脆”说话吗?

  四、巩固练习

  1.这些字跑到别的地方,认识吗?游戏,点击花朵,读出句子或词语。

  2.配乐读全文

  知识点

  字:坡、喝、饱、静

  词:石缝、灿烂、瓦罐、杜鹃、歌唱、清脆

  重点句子:

  1、泉水流进山腰的水池,山里的姐姐提着瓦罐来打水。泉水说:“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2、泉水流过山间的平地,火红的杜鹃花照见了自己美丽的身影。泉水说:“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

  3、泉水流到山坡的果园里,果树大口大口地喝水。泉水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

  4、泉水穿过静静的山谷,画眉鸟在尽情地歌唱。泉水说:“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语文教案 篇2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的老师。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教学准备教师查阅、收集关于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故事、文章。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导入新课

  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位不怕困难、苦战攻关、善于发现、极具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极有个性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他是作者心目中的老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

  默读课文,想一想:

  ①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②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的老师”?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也不要不迷信权威。)

  三、读议结合,深刻理解“”

  1、作者用哪些事实说明怀特森先生是我的老师?

  2、老师在读这篇课文时,也不禁被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折服,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3、怀特森先生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划、议)

  四、回归整体,加深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1、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你知道哪些事例?

  (二年级学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四年级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敢于挑战权威的伽利略等。)

  2、结合本单元前三篇课文,谈一谈你对科学精神又有了哪些认识?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上一篇:精选语文教案合集7篇

下一篇:小学科学教案(精选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