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课堂 > 逃生急救 > 地震逃生 >

有关地震的自救常识

天下分享 51371

天下 分享

地震是指地球表面发生快速震动的一种现象。地震突发性强,波及范围大,极具破坏性。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有关地震的自救常识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有关地震的自救常识

一.智慧自救

震后会有余震发生,遇灾环境可能进一步恶化,等待救援要有一定时间,因此,要尽量保护自己。

1、冷静,树立生存的信心,要相信一定会有人来救你。

2、如果部分肢体被埋压但双手可以活动,首先要用手清除头部、胸部的杂物,用手在头、胸部掏出一定的空间,保障呼吸畅通。

3、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

4、灰尘太大或闻到煤气味时,要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避免窒息或中毒。

5、搬开身边可移动的杂物,扩大生存空间。

6、尽可能及时用身边可用的砖石、木棍或其它坚硬物品,建立起一个支撑体,稳定生存空间,防止余震时进一步塌落;

二.科学逃生

1、设法与外界联系,但注意保存体力。仔细听听周围有没有人,听到人声时敲击铁管、墙壁,以发出求救信号。在确定上方有人时,再大声呼救。

2、寻找通道。废墟内有生存空间,身体能够自行活动时,尽量向有光、通风的方向移动,试着排开障碍,开辟通道。

3、若开辟通道费时过长、费力过大或不安全时,应立即停止,以保存体力。

4、暂时不能脱险时,寻找食物和水,并节约使用。如果受伤,想办法包扎,尽量少活动。

5、如果多人同时被埋压,要互相鼓励,团结协作,共同商定自救计划并采取行动。

防震自救常识

一、室内应急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千万不要惊慌。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出不去,应立即关闭煤气和电闸,将炉火扑灭[参见备注1],躲到结实的床、桌下,或躲进跨度较小的房间,如卫生间或厨房,要注意保护头部,以防异物砸伤;要用口罩捂住嘴和鼻子,身体取低位;注意千万不要跳楼,俗语说:"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因为跳窗时人在地震过程中站立行走不稳,跳楼危险性极大;不要下楼梯,不要到处跑,不要随人流拥挤,这些地方容易崩塌垮掉、发生挤压踩伤。根据唐山地震震害调查结果表明,因跳楼或逃跑而伤亡的人数在六种主要伤亡形式(直接伤亡、闷压致死、跳楼或逃跑、躲避地点不当、重返危房、抢救或护理不正当等)中占第三位。

在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可就地蹲在课桌、柜台、排椅下或柱子边、内墙角处,注意用手或其它东西护头,注意避开玻璃门窗、吊灯、电扇等悬挂物,决不可乱跑,否则将造成秩序混乱,相互压挤而导致人员伤亡。1970年我国通海大地震现场抢救时发现,大部分死亡者都在屋门口附近,表明地震时人们在外逃,来不及到达安全地点就被倒塌的房屋掩埋,无法凭自己的力量挣扎出来,其它震例也基本如此。

二、室外应急

在行驶的车上时,要抓牢扶手,低头,以免摔倒或碰伤;可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耐心等待停车脱险。

正在室外的人员,用合适的物件罩在头上(双手也行),跑到空旷的地方。注意避开高大的建筑物,特别是有玻璃的,还有像烟囱、水塔、广告牌、路灯、大吊车、立交桥、过街天桥等。在楼群中躲不开可以进入路旁大楼里,底层不容易塌掉,但有被埋的危险性。

地震时正在郊外的人员,应迅速离开山边、河岸及高压线、电线杆,以防滑坡、涨水等突发事件。

三、自救常识

如果被埋在废墟里,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移动身边可动之物,扩大空间。用砖块、木头等加固支撑住可能塌落的重物,以防余震。若在室内要用手中、衣服或衣袖等捂住口鼻,防止有天然气煤气泄漏或烟尘呛闷窒息。要保存体力,创造生存条件,等待救援。要相信自己,相信党!保持乐观自信!

撤退时,要把上衣脱掉,把带有皮带扣的皮带解下来,以免中途被阻碍物挂住。

四、互救常识

地震后救人,时间就是生命,救人应当先从最近处救起,此种做法可以节约时间,减少伤亡。要先救青壮年,救出一个青年,就等于增多一份救援力量;另外还要注意先救有呼声的,先救容易救的人。

营救他人时应先确定伤员的头部位置,使头部暴露,迅速清除口鼻内的尘土,再使胸腹部暴露。如有窒息,应及时施以人工呼吸。在黑暗处呆的时间长的人,出来后要避免强光的刺激。长时间处于饥饿的人,不能一下子喂给过多食物。

震后初期的抢救工作,大多采取手挖肩扛,不可用利器刨挖挖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要造成粉尘碎物飞扬,以致误伤和窒息被营救者,必要时可采取洒水息尘的办法。

五、家庭防震准备

政府发布地震预报后,居民须做好家庭防震准备,制定一个家庭防震计划,检查并及时消除家里不利防震的隐患。

1、合理放置家具、物品

固定好高大家具,防止倾倒砸人;墙上的悬挂物要取下来,防止掉下来伤人;清理好杂物,让门口、楼道畅通;阳台护墙要清理,拿掉花盆、杂物;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要放在安全的地方;

2、准备好必要的防震物品

准备一个包括食品、水、应急灯、简单药品、绳索、收音机等在内的家庭防震包,放在便于取到处。

[备注1]地震的时候,关火的机会有三次:

第一次机会在大的晃动来临之前的小的晃动之时

在感知小的晃动的瞬间,即刻关闭正在使用的取暖炉、煤气炉等。

第二次机会在大的晃动停息的时候

在发生大的晃动时去关火,放在煤气炉、取暖炉上面的水壶等滑落下来,很危险,大的晃动停息后去关火更加合理。

第三次机会在着火之后

即便发生失火的情形,在1-2分钟之内,还是可以扑灭的。为了能够迅速灭火,请将灭火器、消防水桶经常放置在离用火场所较近的地方。

地震是怎么产生的

自有人类以来,就始终感受到来自地震的威胁,中国2000多年前就有地震的记录历史!地震是怎么产生的?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尽管科学家们到目前为止仍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经过100多年的不懈努力,也产生了一些著名的地震模型,弹性回跳模型即是其中之一。科学家们推测,地表岩石的大规模迅速错动是强烈地动的原因。地球深层构造力造成地球外层大规模变形是地震的根源,沿地质断裂的突然滑移则是地震波能量辐射的直接原因。在实验室里岩石受压能够以不同的方式"破裂"或"破坏"。在有的突发破裂中,断裂把岩石切开,两侧岩石相对滑动,多条裂纹把岩石裂成碎块。如果岩石破裂的碎块能再拼合起来,这种破坏类型称为脆性破坏。另外一种岩石破坏中,标本的两侧不突然滑移,而是缓慢地碾磨,沿着一个倾斜断面仍粘合在一起。这种岩石的破坏不能象脆性破坏那样快速释放储存的弹性能量。

在自然界大规模的破裂面被称为地质断层,许多断裂非常长,有的可在地表追踪几千米。象在实验室中见到的那样,一条断层的两侧既可以逐渐并难以察觉地互相滑过,也可以突然破裂,以地震这一形式释放能量。在后一情况下,断裂两侧向相反方向错动。

现在广为接受的地震发生的物理模式,最初缘于美国工程师里德对1906年圣安德列斯地震的研究中产生的。1906年以前,跨被圣阿德列斯断裂切过的区域做了两组三角测量,一组在1851~1865年,另一组在1874~1892年。里德发现,1906年以前的50年时间内,断裂西侧向北北东方向相对移动了3.2米。当这些测量数据与地震后测量的第三组数据比较时,发现地震前和地震后,平行于圣安德列斯破裂的断裂,都发生了明显的水平剪切。

科学家据此认为,地震是由于变形岩石的弹性回跳,是地球上部沿地质断裂发生的突然滑动,这种滑动沿断面扩展,这种滑移破裂传播的速度小于周围岩石中的地震剪切波波速。存储的弹性应变能使两侧岩石大致回到先前未变形位置。因而,大多数情况下变形的区域越长、越宽,释放的能量就越多,地震的强度也越高。岩石的垂直应变也很常见,在这种情况下,弹性回跳沿倾斜断面发生,引起地表水平线沿垂向垮落并形成断层崖。大地震造成的断层崖可达好几米高,有时沿断列走向延伸几十或几百千米。

岩石力学实验室里的实验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地震前期应变在地球岩石中的变化。在这些实验中,将水饱和岩石试样在高温下的流体介质中压缩,表征在局部构造力作用下地壳缓慢变形,在构造断裂邻近造成岩石中微裂隙的集中。水缓慢地扩散并充填到岩石的裂缝和孔隙之中。由于微裂隙的发展,沿断裂的高应变区的体积增加,导致岩石的应变膨胀,这个膨胀过程进一步导致断裂带弱化。同时,裂隙水使得潜在断层面的摩擦力降低,以致最终沿一个主要断裂面滑动。按这种方式变形的断裂产生弹性回跳并传播扩展。

通过研究主滑动附近的裂缝发育过程,有助于对地震前震和余震的理解:前震是沿断裂的应变和破裂物质中微破裂的结果,而那时主破裂并没有发生。前震中的有限滑动稍微改变了局部应力的格局。水的运动和微裂隙的分布,终于使一个更大破裂发生,造成主震。主破裂的发生及断层局部的摩擦生热,导致沿断裂带的物理条件与主震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结果是发生一系列次级的断裂活动,造成余震。之后,该区的应变能逐渐降低,开始一个新的应变积累过程。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上一篇:地震逃生公共场所自救方式

下一篇:家庭如何制定防震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