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关于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工作情况汇报范文
今年以来,我镇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自治为主线、共治为关键、智治为支撑,将原来的一方“管”变为多方“治”,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从“反应式管理”走向“参与式治理”,不断夯实治理基础,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书写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新答卷”。
一、以党建为引领,强化组织建设
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领导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组织优势,把“主心骨”力量体现在基层治理各环节。
一是实施“头雁领航”行动,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成立9个共同体党委,通过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组织志愿活动、共同开展主题党日,常态化开展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擂台比武”,实现了“示范带强基”,进一步加强基层队伍建设,为有力推进基层治理提供组织保障。
二是实施“经济倍增”行动,增强集体发展战斗力。利用400余万扶贫资金建设领航区域党建共同体产业大棚,区域内9500余亩耕地农资、植保统一采购,生产成本每亩降低30元;通过积极推介招引,该镇已有三个共同体与在外企业家达成项目合作意向,建成后将带动区域内集体增收70余万。
三是实施“结对帮扶”行动,激发团体队伍向心力。选派政治素质好、统筹能力强的“网格员”服务村庄事宜,坚持用好网格员队伍;组织开展“党员入户”活动,将300余名年轻党员“入网进格”,以“开门纳谏”的方式收集意见建议,倾听民情民意,服务民生发展;实施“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乡贤回归”工程等活动,吸引家乡优秀在外能人返乡任职创业。
二、以自治为基础,优化服务格局
一是加强基层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以党建共同体为主体,健全人民调解、平安建设、五零创建、预防诈骗等工作体系,发挥“1+N”自治体系的作用。拓展村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平台,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的工作机制,坚持“三务三资”阳光报告会,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
二是完善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村村有村规、家家有家规、户户有敬语,结合乡村民俗,依据法律法规修订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体现民情民意,增强村民认同感。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弘扬孝道、尊老爱幼、扶残助残、乡风文明等内容纳入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为村民自治提供制度保障。
三是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全面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制度,村民对重大事务提前参与、事中介入、事后评议,保障村民的参与权、知情权。治理品牌进农户,深入推行基层治理灵活多样的工作机制,创新丰富“网格服务”“党员入户”等基层社会治理品牌,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三、以法治为保障,筑牢防控体系
一是有序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升乡村法治水平,着力实施以村“两委”人民调解员、新乡贤、网格员、村民小组长为重点的“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培育一批以村“两委”班子成员、人民调解员、网格员、村民小组长等为重点的“法律明白人”,实现社会治理“以法护航”。
二是深入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培育法治文化,促进村庄和谐稳定,定期组织法律志愿者深入村庄、庭院,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服务。吸纳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农村老干部等不同资源加入“人民调解室”,推行“法律流动门诊”,发放法律援助联系卡800张,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1件,主动对接、立体服务,形成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法治示范点。
三是创新普法方式。充分发挥“村庄辅警”“法律顾问”作用,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通过以案释法、现身说法等形式,提升群众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
四、以德治为先导,强化文明新风传播
一是弘扬时代新风尚,汇聚民心办实事。依托区域党建共同体,以庆祝佳节为契机,开展“金秋九月 浓情中秋”新风公益活动,弘扬尊老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截至目前,全镇共有66个村庄开展了“祝寿、助学、拥军”活动,祝寿人数1002人,助学160人,拥军35人,累计受益群体达2000余人。
二是文明实践走基层 翰墨飘香沁乡村。为喜迎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曙光区域党建共同体五杨村举行“书画进万家”活动,书画家们挥毫泼墨,以书言志,以画寄情,通过手中画笔抒发对党的热爱之情和对新时代的美好祝愿。并为好婆婆、好媳妇、老党员、美丽庭院代表颁发书画作品,让书画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激发了党员群众的爱党爱国情怀,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三是文明村镇树典型,乡村振兴有实效。坚持以家风家训教育群众、以典型榜样引导群众,把漠不关心变少、把助人为乐变多,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助推乡风文明出实效。持续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规范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丰富新时代文明实践队伍,分门别类定期开展卫生保洁、科学普及、文化生活以及“微公益”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宣传方式,在政策传达、法治宣传、移风易俗、家风家训、平安建设、文明创建等广泛宣传,营造崇德向善、积极向上的文明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