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征文:在阅读中感悟人生
“闻书香而识女人,舞翰墨以晓天下”,这句话出自中国当代作家徐坤《闻书香 识女人》一书的自序,也算是她倡导女性朋友读书的寄语吧。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而具体读什么就各有不同了,不同的喜好也决定了不同的人生。
我习惯在旅途中准备一些阅读材料,无论周围环境是安静或是嘈杂,我都能够沉浸在自己的阅读中。我经历过很多次这样的场景,我在安心阅读过程中,周围嘈杂的声音渐渐安静下来了,我偶然抬眼的时候,会发现周围有人在用一种温暖的眼神看着我,我也会用微笑给以回应,然后继续我的阅读。现在想想,这种氛围就应该是我们常说一种和谐、友好的氛围,大家在这样的氛围下,各自享受着自己安详的内心世界,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幸福的感觉。有的时候,周围的小孩子看到我在阅读,也会找家长要书读,这可能就是一种感染力的效应,而一种经历可能就会影响一个孩子一生的成长。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儿时的我,就曾受到做教师的邻居的影响,看到他经常手里拿着一本书,开始我是好奇,后来就爱上了读书,阅读就成了我一生的爱好。
我很认同作家徐坤的一句话:“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人生的目标总是在前方,生命的长河不会总是风平浪静,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体验生命的过程。每个人都要在十字路口学会选择,每个人都要在困难面前学会坚强,一个人内心的强大就来自于生活的磨砺,以及对生活和生命的感悟。读别人的故事能够帮助我们成长,所以,我们需要阅读。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们学会坚强不屈;读《红楼梦》,让我们在热闹的叙事中看到人间百态,体味人生百味;读《平凡的世界》,让我们感受到大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读《论语》,让我们感受到开卷有益,引发深刻反思;读《庄子》,让我们懂得何为“天道无为”,何为大道自然。阅读给了我们精神层面的最高满足,让我们懂得乾坤之大,天外有天;让我们懂得何为“江河一砾”,何为“沧海一粟”,何为内涵,何为内敛,何为美德,何为素养。在阅读中,让我们感受到怡情,感受到充实,感受到知书达理。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诗词来自于我国古代北宋时期的文学家苏轼写给朋友董传的一首留别诗《和董传留别》,今人常用其中的一句“腹有诗书气自华”来勉励人读书,或是赞美读书人的高雅气质,后人还另配诗有“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来赞美读书和读书人。追求美是人的天性,但是评判美的标准却有所不同。从美的学科概念来说,美包括生活美和艺术美两个最主要形态。生活美又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庄子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说大美、明法、成理存在于天地、四时、万物之中,是天地、四时、万物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美是有所依托的,美不能自成其美。人的美体现于外在的美与内在的美,也就是外在的感官美和内在的气质美,而最有韵味的还是内在的气质美,它体现的是一种内在的人格魅力,展现的是丰富的内心世界,这种魅力是装饰不出来的,也正因此,儒雅的气质往往会成为读书人共有的特质。这种气质,来自于阅读的积淀,来自于阅读中的思考和感悟,来自于知书达理的气度。
宋真宗赵恒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是中国封建时代的读书理念,深深地打上了旧时代的烙印。新时代倡导人的全面发展理念,读书是一个人增长本领、开阔视野、丰富自我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16岁那年在黄土高坡上,开始了他的知青生涯。几十年过去了,陕北梁家河村老乡们仍记得,他“带一箱子书下乡”,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时吃饭也拿着书”。 2024年的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说,“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 做一个读书人吧,因为读书的人懂得:人生有风雨,书能够成为遮挡风雨的伞;人生有险滩,书能够成为照清险滩的明灯。读书能让我们心存梦想,不会迷失方向;读书能让我们心有琴弦,奏响生命的乐章;读书能让我们追求高尚,保持内心的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