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范文大全 >

科技创新论文精选7篇

分享 166092

分享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科技创新论文精选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范文网给您最好的朋友。

篇一:科技创新论文 篇一

当前,在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引领下,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依托互联网进行网购,已成为大多数人的习惯,用邮方式因此改变。2014年,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工作会议把全面深化改革、加速转型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进行战略部署,邮政将业务发展的重心转移到电子商务寄递类市场,以此作为邮政业务转型的突破口和重要经济增长点。然而,中国传统邮政网络适应普遍服务的体系架构和服务理念,与电子商务市场需要之间的深层次矛盾越发凸显,全网各环节衔接不够紧密、运行效率不高、运行质量不稳定、社会资源运作经营能力差,已经成为邮政进军电子商务寄递市场的瓶颈。

1网运业务技术支撑能力发展现状

1.1网运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基础比较扎实

中国邮政网运信息化建设从2001年开始,历经13年的建设发展:在生产层面,中心局实现了所有生产环节的电子化操作,规范和优化了作业组织和生产流程,减轻了劳动强度,有效提高了中心局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质量;在管理层面,网运信息系统已成为邮政集团公司控制中心局内部生产和全网邮件运输的业务管理平台,保障着全网邮件生产运输的全面管理和正常秩序,并为网运进一步推进业务改革和现代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2中心局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提升

近年来,邮政集团公司不断加大中心局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能力的投入,2012年改造了全国27台信函分拣机,2013年为全国20个中心局改造、更新了22台交叉带分拣机、皮带机传输和平刷辅助分拣设备(目前全网共有38台交叉带分拣机),2014年为全国各省会中心局配置安装了81台挂信分拣显示设备。这些设备在中心局广泛深入的应用,为网运下一步推行流水化、大规模生产作业提供了前提条件。

1.3全国邮件运输方式改革基本完成

邮政集团公司2013~2014年实施了运输方式改革,2014年撤销火车邮路81条,2015年计划撤销57条一干火车邮路,占全部火车邮路的52.7%,调整点对点火车数量为改革前的2.78倍。邮政运输方式的改革,解决了中心局生产作业和邮件运输受制于火车运行时刻的限制和组网相对固化的弊端,网运全环节生产和运输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大大提高,为中心局流水化作业、科学化运输组织和动态调度提供了发展空间。

2网运业务技术支撑能力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在云计算技术的支撑下,大数据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重要战略资源。网运信息化在近十年的网运生产应用中,积累了海量宝贵的生产数据。据统计,网运系统日均产生数据量总包约1000万条,给据邮件350万条,报刊分发数据450万条,全国中心保存各类网运数据已达20T,这些数据应用在引领邮政网运生产和管理方面,还没有发挥其应有价值,对标现代化中外先进寄递企业和自身发展目标,还存在以下差距。一是中心局生产信息化融合度不高、作业流程不合理、运行效率低下。目前,中心局生产和邮件全网运输以满足邮政普遍服务为目标,仅仅实现了传统生产作业的电子化操作,而生产管理信息化程度低,无效生产操作多,人力、设备和各种隐性资源效益损耗严重。二是邮路运输智能化、科学化程度低。目前,全网邮路运输组织是基于沿用多年的邮政网路结构、铁路运输网而制定,邮政集团公司、各省分公司分级管理省际一干、省内二干、区内和市趟邮路,没有根据市场发展需求、网运生产数据、资源数据等利用模型工具,对全网邮路、运行计划进行整体智能规划和统一动态指挥调度,网络运行效率和效益有待提高。三是邮政网运生产制度滞后于业务发展需要。网运传统生产制度落后,中心局过去按班次“总进总出”、逐环节“交接验收、勾挑核对、平衡合拢”、“向上一环节发验”等生产制度已经不适应网运流水化、现代化大生产。四是网运信息系统的应用、覆盖范围不够全面。目前网运信息系统生产前台在部分地市、县市、省内邮路还没有全面上线应用,省内邮路,尤其是邮区内和县内邮路的运行管控力度比较薄弱,互联互通数据不尽完整,很难做到邮件全程时限的管理和控制。五是网运信息化应用层次较低,目前仅限于复制和局部优化传统的手工作业和管理流程,实现基本生产、运输计划以及初级统计功能,对网运生产数据的挖掘、钻取和加工深度不够,未能对海量生产数据进行模型化、智能化和可视化分析,生产数据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尚不能通过系统进行管理辅助决策。

3网路运行转型升级的关键问题

邮政网路运行转型升级主要内涵包括:以中心局三项制度改革和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设备运行为基础,建立邮件处理中心的流水化、现代化作业模式;以提升网运大数据应用和智能调度水平为手段,建立营、分、运、投四大环节联动、快速集散的网络组织架构和运输科学化管理,实现由满足普遍服务的传统邮政网向服务电子商务寄递市场的现代邮政网转型升级。

3.1中心局三项制度和PDA生产操作方式改革

三项制度改革规定给据邮件以每个邮件为单元进行全程跟踪,在邮件收寄、离开收寄网点、到达出口处理中心、出口封发、离开出口处理中心、到达进口处理中心、进口封发、离开进口处理中心、到达投递网点、邮件妥投等10个轨迹跟踪点和4个交接责任段落(合并了开拆、供包和封发扫描),确定了邮件内部处理的基本生产作业制度和原则。三项制度改革重新设计了邮件发验处理机制,提出了“以邮件和总包条码扫描作为确认邮件实物曾经在本环节出现过的唯一依据”原则,改变了传统的“向上一环节发验”模式,取消各局之间互发验单和复验,对于各局和各车间之间总包、邮件的少件及规格差错,统一在全国中心由系统集中进行全程平衡、动态合拢和责任判定,避免了低效的推诿扯皮。三项制度改革从理论上确定了中心局邮件内部处理的基本生产作业制度,在实际生产中推行PDA操作为中心局带来生产管理方式上的改变,由原来“邮车到达—微机室扫描路单—下载网上信息—上传批处理枪—分配勾核任务”的逐级生产管理模式,转变为由每个转运卸车人员随时根据邮车到达情况,扫描邮车派车单进行封车、解车、下载信息和完成勾核,封发环节也可根据封发计划灵活操作,中心局生产流程和组织管理都发生了较大改变。

3.2中心局分拣设备改造升级和流水化生产作业

2013年,全国包状邮件处理总量较2012年翻一番,高峰期日均量为全年日均量的1.46倍,“双11”日均量为年日均量的1.77倍。为支撑邮政重点业务发展,邮政集团公司为20个重点中心局更新了22台交叉带分拣机、皮带机传输设备,邮件上机处理效率和设备效能利用率都有很大提高。2014~2016年,邮政集团公司将在全国分阶段实施邮件处理中心标准化建设与改造,在中心局推行流水化作业,在实际生产中需考虑如下问题。

3.2.1中心局生产的信息化控制一是将参与流水化作业的车间合并成大车间,通过信刷报包裹化封装改革,统一全局邮件堆位,合并各车间的封发格口。总包、散件信息自动流转,减少以往车间之间的信息交接,各环节信息采集操作由PDA、分拣机OBR等完成,信息全环节共享,无需进行环节之间的信息批量交接。二是班次作为生产人员组织,不再进行邮件信息隔离,实现邮件数据共享,无需班次信息交接。三是改变现有邮件进口信息由各局在省中心预处理,只按本局需要进行操作的模式,改由各局在全国中心进行邮件进口信息预处理,直接指定到投递局、段,全程全网共同使用。

3.2.2自动化设备处理效率邮件流水化作业类似于制造业产品生产,机械设备在一个班次运行中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不能随意停机。设备效率不能过高(对设备、人员要求高,但业务量达不到),也不能过低(不满足处理时限、能耗浪费),并需保持稳定。在相同的生产作业时间内,包分机的实际处理效率由中心局业务量决定,2015年东部地区重要节点中心局流水化改造工艺方案,将按照中心局日均25万件处理量标准配置包裹分拣机和工艺设计。为了提高分拣机处理效率和设备效能利用率,应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中心局业务量:一是发展邮政业务,增加寄递类包裹收寄量;二是对全网中心局分拣功能进行调整,实行包裹大集中分拣;三是推进两网资源共享,实行普通邮件和速递经济快递、标准快递邮件同机混合分拣,增加邮件上机量,对于目前日均业务量低于5万件的中心局,配置伸缩胶带机、皮带机、扫描贴签一体机等半自动处理设备。

3.2.3生产作业组织邮件流水化作业打破现有各生产车间的隔离,在整个中心局生产场地,邮件处理由连续多个生产环节和工序组成。为实现各个生产环节效率的均衡性,保证各环节设备运行衔接顺畅、人工操作效率稳定、持续,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浪费,尽可能消除生产中的不增值活动,各工序按照科学合理的节拍生产。在生产管理中,生产节拍是精益生产的关键理念,它是指连续完成相同的两个产品(或两次服务)之间的间隔时间,节拍是流水线最重要的工作参数,它表明流水线生产速度的快慢或生产率的高低。通过确定生产节拍,可以指挥整个工厂的生产工序,从而达到各生产工序的平衡与同步。如果某些作业消耗时间比实际所需生产节拍长,那么说明生产正在形成瓶颈,生产能力不能满足生产需要,这时就会出现加班、提前安排生产、大量中间产品积压,引起库存成本上升、场地使用紧张等问题;如果某些作业消耗时间比实际所需生产节拍短,那么将无法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导致设备闲置、劳动力等工等现象,造成生产能力浪费。对于刚性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流水线节拍计算公式是:节拍=Fe+N其中:Fe为计划期内的有效工作时间;N为计划期内的产品产量。按照现有邮政营业封发、市趟运输频次和一干、二干邮车运行情况,邮件到达中心局的时间和邮件量不均衡,但如果以班次和自然天为单位,中心局日均处理量则相对稳定,结合中心局具体生产工序的作业时长,就能确定该局生产工序的节拍。例如:杭州中心局国内包裹类邮件日均处理量7.6万件,采用两班制生产,每班供包环节中间停歇120分钟(午间休息、用餐等),其供包流水线节拍为:节拍=(8×2×60-120×2)×60/76000=0.57秒可以根据开拆、供包、封发、装车等工位的"生产节拍、上班时间、处理量等,计算每个工位编制人员和设备配置数量。此外,生产节拍的应用还能有效防止生产过剩造成的浪费和生产过迟造成的分段供应不连续问题。

3.2.4生产计划中心局生产作业流水化总体采用“随来随分,当频次封光赶净,不考虑邮件暂存,车等邮件,分拣完邮件直接装车发运”原则,在未来中心局流水化生产中将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依靠大数据应用,根据邮件收寄量、收寄时间、进局时间、生产节拍、时限标准、相关运能和邮车运行状态等参数,云计算邮运计划和封发计划,实时通过看板管理,提示操作人员及时进行封发和装车工序。今后,网运将以现代化新技术再造现代化新流程,以现代化新流程再造中心局生产现代化新标准,在建设规划中,对邮件处理中心进行现代化、标准化建设。

3.3大数据在邮运指挥调度工作中的应用

传统的邮政全网运输主要依据邮件的时限要求和邮件量的变化规律,根据邮路运行时间、频次及运能情况等相对固定的条件和因素,制定相对合理的邮车发运计划。传统管理大多建立在人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全网网路运行效率和效益没有充分发挥,一旦出现火车改点或临时停运、冰雪、地震灾害等邮路局部运行计划发生改变时,不能及时做出全面科学的计划调整和动态调度,邮件运输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2014年以前,全网70%的邮件运输依托铁路运输,干线运输方式改革后,全网将形成汽车运输为主、火车运输为辅的模式,邮运计划的编制和运输动态调度的自主度和灵活性大幅提高,同时也对全网邮件运输科学化、智能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今后的邮运指挥调度工作中,可通过对营业收寄量、邮件流量流向、邮件时限标准、资源支撑能力、目标中心局生产状态等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建立起各生产环节数据的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型,智能、动态编制封发格口、邮件全程发运和运输计划,充分发挥全网运行效率和效益,均衡中心局一干、二干、区内和市趟邮车和邮件的到局时间和到达量,合理衔接中心局流水化作业,结合GPS实时监控,对全网邮件运输进行动态指挥调度,实现成本和效益的最佳结合。

4网运信息化建设思路

4.1开发完善网运生产系统相关功能,支撑网运生产流水化作业

第一,开发完善中心局PDA生产操作系统。继续开发完善中心局PDA、扫贴机生产操作系统功能,适应中心局各种流水化作业模式下的封车、解车、开拆、自动发验、分拣、移动封发和扫描配发等各项作业需求。第二,实现网运生产系统和速递系统互联互通。从速递系统接收邮件收寄信息,根据在网运系统维护的分拣封发关系,支持对邮政包状类邮件(标快、经快、普包、快包、国内小包、挂刷等)进行同时同机混合分拣,并用网运系统对速递邮件进行扫描封发并回传速递系统。第三,推进邮件分拣资料库应用。建立全网统一的邮件进口分拣资料库,实现进口分拣资料的电子化、实时动态更新和全网共享,提高邮件分拣深度和准确度,确保网运分拣信息化和流水化作业通畅。第四,生产作业看板管理。研究大数据应用,根据邮件实时收寄量、进局时间、实时状态、时限标准、生产计划、邮路计划和运能等数据对邮件生产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分析,智能规划相关生产操作并及时向生产管理人员进行提示。

4.2扩大网运信息系统应用覆盖范围,健全网运生产作业及管控平台

完整的网运生产数据是网运利用系统进行科学决策的依据,网运生产作业管控范围的完整性是实施全程时限管理和动态指挥调度的基础。因此,应扩大网运信息系统应用范围,实现网运信息系统在地市、县局的上线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对各省中心主机进行扩容,考虑在地市网路运维中心配置生产服务器,投入终端以及扫描设备,以支撑地市、县局网运信息系统的部署及应用;省内二级干线、邮区内邮路、县内、市趟邮路全面推行总包运输和邮件信息互联互通,确保邮件运输数据的完整性;省内二级干线、邮区内邮路、县内、市趟邮路全面推行发运计划由集团公司统一控制和调度,确保网运末端网络与干线网络的有效衔接,强化邮件全程运输的管控和动态调度。

4.3完善邮政指挥调度中心系统,实现全网运输动态指挥调度

开发完善邮政指挥调度中心系统,并尽快面向全国推广应用,为各级网运业务管理部门和生产单位提供信息服务:一是由邮政集团公司对标国内外先进寄递企业制定的各类邮件时限规定,制定各类邮件在网运环节的时限标准及各生产时限计划,并通过指挥调度系统实现对邮件全程时限和各环节作业时限的分层监控和干预,确保各类邮件按照全程时限标准进行传递;二是在各级邮运车辆上安装配备GPS,覆盖至所有一级、二级干线邮路以及邮区内、市趟邮路,对邮件运输情况、邮件待发待卸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三是将全国各级网运生产处理场地的视频监控通过综合网传输至指挥调度中心,对各级中心局处理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集中监控和干预;四是构建邮件运输流量流向监控分析系统,利用GPS卫星定位提供的邮车位置信息准确预测邮车到达时间和带运邮件量,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分析结果在地图上进行可视化展现,为全国各邮件生产场地提前安排、组织转运力量和运能疏运邮件提供信息。

4.4构建网运大数据分析系统,支撑网路运行科学化、现代化管理

构建网运大数据分析系统平台,提高网运生产数据的挖掘、加工和应用水平,立项建设网运全业务系统化的数据模型,对网运各环节邮件形态和整体生产形态进行数据化和模型化描述,对内部生产作业和全网运输控制模式进行数字化模拟,形成网运生产管理的数字化控制理论,实现邮政网运业务管理的整体数字化支撑,内容主要包括:通过设立服务水平、运行成本等方面的目标值,利用先进的网路和运输规划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建立数学模型,优化邮区中心局布局和功能定位,合理确定中心局的布局、数量、分类、功能、覆盖范围以及邮件运输网路;开发邮运计划智能化编制工具,智能编制邮件发运计划,提高计划编制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全网资源配置,大幅提高网运双效。减少计划大范围变更期间调度人员的工作量以及邮运日常运行过程中临时发生的邮路撤并、路阻、取消交接站等情况,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计划变动的影响,辅助调度人员科学决策;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编制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顺畅衔接邮路计划运行,智能规划和自动控制中心局流水化生产,实现全网邮件运输至中心局生产的整体数字化支撑。综上,网运现代化生产和管理模式应是:在内部处理环节,扫描邮件及总包条码,调用邮件的网上收寄信息及总包信息,根据网运信息系统中维护的分拣封发关系、分拣资料库、总包经转关系及各级邮路发运计划,自动计算和提示分拣格口和装发堆位,通过自动化分拣设备或各类人工辅助分拣设备和智能计算看板管理,完成邮件“傻瓜”化内部处理;在动态调度环节,从邮件收寄开始,系统自动统计邮件流量流向数据,智能计算全程作业计划,向后续各生产环节进行业务量预告,满足处理和运输能力准备、过程监控和动态调度的需要;在智能规划方面,根据网路组织基本原则,围绕时限和成本目标,提供基于网路优化算法的各类决策辅助工具,并实现在生产系统中的嵌入式应用。根据对收寄信息的大数据计算,实现实时智能的动态路由规划、分拣方案制定、节点流量调控和生产资源配置,并对网路运行双效及质量的关键绩效指标进行跟踪评价。建立与流水化作业、散件化运输相匹配的智能化网运信息系统,以信息化引领网运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

篇二:科技创新论文 篇二

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能力的推动,当前我国的林业科技创新能力较低,对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制约。分析了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特征,并对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行了研究。

1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特征

1.1科技创新动力源较单一

所谓的科技创新动力源指的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以及对科技创新的适合投入、科技创新的需求渠道等。科技创新动力源能够推动科技创新。林业发展的需要是林业科技创新服务的基础,林业产业必须向社会提供有形的产品、无形的产品以及环境产品。由于公益性林业主要是提供非经济性产品,因此经营者不能在社会交换中得到科技投入的补偿,这就会导致经营者失去科技创新的动力源。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一般会采取一些政府行为对非经济产品的科技创新进行一定的补偿。政府会在非经济产品的生产上加大投入,国家成为了科技创新成果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因此,这也就导致了林业具有比较单一的科技创新动力源。

1.2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具有一定的限定性

在对林业科技的创新成果进行应用时,往往具有一定的限定性,这是由于受到气候因素、地貌因素和地势因素的影响,森林分布的垂直带谱在不同的经度和纬度上也是不同的[1]。由于森林地域的分布规律导致了我国林业生产活动的地域性特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预约工业技术和通用技术的科技创新成果相比,在市场需求上对林业科技成果进行了一定范围的限定。

1.3应用林业科技创新成果具有特殊性

林业经营者通过购买和开发先进技术的方式来研发新产品、培育森林资源,将森林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从而对科技方面的投入进行补偿。然而在实际情况中林业经营者不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投入积极性,这是由于其不能从市场上对科技方面的投入得到完全的补偿,因此必须依赖于相应的扶持。经营者对扶持的预期也会对其应用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行为造成影响。此外,对林业科技成果的应用还会受到森林采伐制度问题、资源管理体制问题、林权问题等问题的影响。

2影响我国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

我国的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远低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对我国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我国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没有充分重视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无论是林业经营者还是管理者和决策者都没有对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予以充分的重视,认为林业发展的关键并不在于科技的创新,而是“靠天吃饭”。因此对林业科技投入、应用和研究开发未予以足够的投入,造成了我国的林业科技创新能力较低[2]。

2.2我国对林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投入偏低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整体科技投入水平较低,而其中林业在整体科技投入中所占的比例又较低,而林业的科技创新具有比较单一的科技创新动力源,对政府扶持行为的依赖程度较高,由于缺少足够的资金投入,造成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偏低。

2.3不合理的科技经费结构制约了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我国的林业科研体制的主体主要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而不是企业,这就很容易导致企业生产和科研活动出现脱节的情况,导致林业科技创新出现供求错位。不合理的科技经费结构决定了国家是科技经费的主要投入者,而企业很少对科技创新进行投入。这种传统的体制也造成了林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科研成果数量少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对现有的科技体制进行改革,然而在改革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科技资源扩散不畅、储备不足、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在林业方面表现为林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水平仍然较低,国家强制性的弱化科研体制并减少投入则可能会迎来新的问题。

3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对策

3.1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我国具有比较有限的林地资源,而我国当前的林地和林木浪费现象比较严重,为了促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人类对林产品的需要,对我国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必须重视林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3]。无论是林业的经营者,还是林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都必须改变传统的“靠天吃饭”的错误观念,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只有先从思想层面上重视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才能够扭转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林业科技人员素质低、质量少的情况,加大对林业科技的投入,以长远目光来看待我国的林业发展。

3.2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公益性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基地

国家应建立起公益性的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基地,不断加大对林业的科技投入,将高等院校和公益性科研机构作为推动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主体。公益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比较适合进行林业基础性研究以及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研究,这2类研究机构的研究经费主要是来自于国际组织援助的合作研究项目以及政府的公共财政科研专项经费拨款。鉴于当前我国对于林业科技创新开发投入的不足,必须在提高科技投入总量的基础上调整不合理的科技投入结构,提高林业科技投入的比例。

3.3改革创新,推动生产经营企业和科技开发型企业的研究

要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就必须从体制层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推动生产经营企业和科技开发型企业的研究。要将实际经验、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的成果结合起来,应用到林业企业的生产中去,建立起新的服务、系统和工艺[4]。对企业的技术创新造成阻碍的因素主要有体制不顺、信息缺乏、人才缺乏和资金缺乏4个方面,而要排除这些障碍,激发我国林业企业的科技创新动力就必须从体制层面上进行改革,破除体制约束,建立起企业主动创新的机制,改变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被动局面。国有林区应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和经营管理体制。

3.4培养、吸引和留住林业科技创新人才

国有林区在进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困境,对此应该建立完善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在激励、利益分配、创新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倾斜政策,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为人才提供更好的科技创新动力和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5-7]。

4结语

要实现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推动林业科技的自主创新,不断提高我国林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建立起完善的林业科技创新发展体系,认真研究当前对林业科技创新能力造成制约的因素,并以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特征为依据,不断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真正将林业科技创新的成果落到实处,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的林业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走出一条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篇三:科技创新论文 篇三

一、我国现代化农业产业园所存在的问题

1.1国家引导力度不够。对于农业产业化运营的益处一直受到政府和地方部门的认可,但是在农业产业化中有系统有步骤的引进先进技术是许多区域的农业产业园没有做到的。这不仅是农业产业园运作方面的问题,还与国家的引导有关。从调查中发现,我国对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欠缺明确的指导原则,一般是哪里运用了某个新技术,收效很好,哪个技术就会被在短期内广泛采用,没有统一指导、协调扶持的政策,在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一哄而上的情况,造成了资源浪费。

1.2园区设计不合理。从调查中发现,不少地方政府为了实现政绩而建设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但是由于与技术单位联系较少,没能建立起良好的技术体系,造成发展后劲儿不足,使技术失去了其本该发挥的效果。在山东寿光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中,大胆采用视频监控技术作为检测植物生长、培育植物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经其他地区借鉴之后却将园区内的信息化技术变成了好看的摆着,由于园区设计本身不适用而造成该技术及设备浪费。

1.3运用模式单一。目前进行现代化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与开发是与政府支撑分不开的,但是产业园在建成之初一直强调的政企分开,政府引导市场决定的管理原则却没能落实。在单一的运营模式下,产业园呈现出运行效率低下,市场活力不足的现象。由此得知,政府对产业园单一的运营模式是造成产业园技术支撑力度小,经济效率下,设备更新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在产业园融资渠道、技术引进方式上都存在着方式单一的问题,需要政府在充分考虑市场环境的基础上对政策作出进一步调整。

二、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园的策略

2.1技术更新与技术普及相结合

随着信息化及数字化技术在现代化农业中的普及,在农业产业园中实施视频监控技术成为提升种植效率的新兴技术。使用视频监控技术不仅能够以数字信息传输的模式提升产业园内应急防范系统的工作效率,还能够达到随时监控植物生长信息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视频监控技术在农业产业园中能够得到推广需要长期的设备试验和磨合为基础,不是所有的农业产业园都能够适用该技术。另外,视频监控技术对农作物的监控效率以及信息传送时间、大小都需要以准确的数据为支撑,因此,推广视频监控技术的前提就是要提升农业产业园自身的种植运转机制,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够促进技术推广。

2.2设备更新与园区设计相结合

对农业产业园进行科学技术的提升与产业园内的设备更新有密切联系,没有设备更新为产业园提供物质支撑,科学技术很难得到充分贯彻。但是,设备更新需要与农业产业园的基础设计相结合。首先,应该提升产业园设计上的前瞻性,在可预见范围内,做好设备更新的预留空间。其次,是产业园在进行设备更新时应该以产业园内的基础设计为主线,在增加产业园基本收益的基础上对技术设备进行有条理有步骤有计划的更新。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对农业化产业园现代化建设进行设备更新有两个大方向,一是农业专业设备更新,这种设备更新主要体现在产业园中的试验园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试验园区内需要添加足够的新型检测设备才能起到提升实验效率的作用,因此要建立完善的设备更新档案,保证新设备添加与老设备更新相协调,保证实验资源的有效利用。二是对农业产业园内其他种植辅助设备的更新,对待新技术设备的采用既要大胆试验又要谨慎小心,保证新技术采用与产业化种植相结合,促进传统种植与新设备更新的无缝衔接。

2.3运营机制与市场环境相结合

对农业产业园进行科学技术提升还需要以科学的运用机制为基础,保证科学技术有效贯彻,科学管理合理实施。比如在对蚯蚓生物反应器的采用中不仅需要有专业的技术来支撑,还需要与之配套的运营机制。这样才能保证新技术的采用达到提升农业种植效率的目的。

三、小结

综上所述,促进现代化农业产业园的科技技术提升需要以科学规划为基础,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对规划作出合理调整,控制技术因素以及规划因素在产业园的发展中的比重。比如,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环境下,将农业休闲旅游引进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就是增加产业园收益的新途径。

篇四:科技创新论文 篇四

1传统实验的局限性及设计性实验的特点

传统实验教学偏重于验证性实验,实验项目常常是按教学大纲要求设定的本学科的经典实验,实验项目之间相对孤立、缺乏内在的有机结合;实验材料、用具及方法等是实验指导中预设的,学生缺少自主设计实验的空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得很好发挥;实验结果只要求学生获得验证性实验的合理数据、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和学生即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这些实验课程对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有很大帮助,但这种教条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设计性实验则是指根据给定的实验方向、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实验结果的探索性实验。由于设计性实验的主体是学生,整个实验过程由学生独立设计和操作,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由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基础知识并查阅相应资料自行解决,因此设计性实验突出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开创性思维,体现了整个实验过程的开放性和创新性。

2设计性实验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2.1独立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设计性实验的整个过程是在相对宽松、自主学习的环境中进行,摆脱了传统实验固定方法和步骤的束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依靠自身的能力设计新的实施方案,进行新的操作尝试。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调动自己所学的相关知识,整合相关的实践操作技术,使实验形成一个可实施的系统实体。从设计到实施,学生要对自己的每一步操作及整个实验结果负责。在完全自主的过程中,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维和操作,激发其新的思维方式,尝试新的实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2.2设计性实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得以锻炼和升华

设计性实验是实验的高级形式,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障碍,这样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使其创新思维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中得以锻炼。若学生在实验中得到了满意的结果,能使其产生巨大的成就感,进而激发更深层次的创新理念,使创新思维在实践中得以进一步升华,激发学生更强大的学习和创新兴趣。

3设计性实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3.1实验选题与前期准备

在设计性实验题目选择上,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选择难易适当的题目。选题的合适与否关系到能否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及实验教学各环节的顺利进行。课题面选择过小或过于简单便失去了设计性实验的意义,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反之,课题选择过大或实验指标过高,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使学生丧失信心,也得不到相应的效果。选题应根据教学大纲,兼顾学科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为基础,可适当高于所学知识,有利于学生将已学过的知识系统化和实用化,有利于启发学生探究和创新性思维。根据指导教师设定的实验题目,学生在前期准备中,应熟悉相关学科的知识,掌握基础的实验操作,熟悉相关的仪器设备,详细了解实验试剂的性能和作用机理。实验中要用到的复杂的仪器设备要详细阅读说明书,并请教相关操作人员,做到对仪器能够熟练无误的使用;实验中要用到的试剂,应先了解其性能,做到安全第一,并确保正确使用;实验用具应以最大限度降低实验误差为前提,选择合适的用具。

3.2查阅文献

学生根据既定的实验题目,查阅教材及相关专业书籍,登录学校网站查阅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相关的资料和文献。在文献的查阅中应多角度多方位的了解,保证查阅文献的新颖性,注意阅读外文文献,从中洞察国际上新的研究动向,了解新的实验方法并借鉴;在文献检索中,要求学生注意检索的方法,提高检索效率,确保不漏掉有价值的文献。关键性的文献对实验帮助很大,学生可从中借鉴先进的方法和技术,以利于下一步方案设计和实施。

3.3设计实验方案

此阶段要求学生对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确定最佳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要从实验原理、目的、操作方法步骤、实验材料、所需仪器、用具及数量、药品及用量、预期结果、注意事项等做详细计划,并将过程以书面形式交于老师,共同研究探讨其可行性并及时修正。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设计中大胆思考、不要局限于固定的思维模式,大胆创新。

3.4设计性实验的实施

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实验方案,准备实验用具、配制药品和调试仪器、熟悉操作过程,进行预实验,在准备和预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反常现象和问题,由学生自己思考,自行解决,并不断地修改和完善设计方案。在实验中教师只起指导的作用,一般不直接回答和解决学生的问题。设计方案的实施过程是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进一步创新的过程,遇到的问题要分析、思考、判断,反复实践才能解决,这使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3.5实验方法、过程和结果的总结与讨论

实验完成后,组织学生对实验方法、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交流和总结。对于较先进及取得理想实验结果的方法,请相关设计人进行讲解,分享其设计心得,操作技巧加以推崇,以增强其创新自豪感;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症结所在,以便以后加以改进。通过对实验的总结,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同时教师对主动尝试有难度题目的、有创新设计和新思路的、遇到问题能积极动脑想办法解决的同学给与鼓励和表扬,激发其进一步创新的积极性。

3.6撰写实验论文

实验论文的撰写是学生对整个实验的书面总结及梳理。这一阶段学生已完成了实验操作过程,有了相应的结果,通过整理数据,分析结果,总结实验过程,讨论影响实验的关键因素,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科研论文的基本格式,撰写实验论文。通过论文的撰写,使学生对实验进一步思索,使其对实验有一个从“理论—实践—理论”的质的升华,激发更深层次的创新思维。同时写论文的过程也使他们基本掌握实验型论文的写作模式,为本科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做准备,而且在导师的指导下能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其中质量较高的论文,可向相关期刊投稿,这一活动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设计性实验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4.1注重实验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盲目进行。能力的培养是知识的积淀与转化、是知识的升华和运用。没有知识的积累就谈不上能力,没有基础就谈不上提高。因而在学生进行设计性实验时,一定不要打下牢固的基础知识后在开展。

4.2注重学生全面培养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决不只是依靠多开一些设计性实验来完成的过程,它是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一个教学理念转变的工程,是长期形成的过程,因而必须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融入到所有实验过程中,让每一个实验能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发光,提高每一个实验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效能。每一个实验项目不是一成不变的,从中找出可探讨的内容,从而提高了每一个实验的价值效益。

5结束语

设计性实验是较高层次的实验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整个实验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重在训练思维、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学形式,同时设计性实验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学生在实验过程的创新思维和想法对教师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良好方式。因此设计性实验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孙海燕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篇五:科技创新论文 篇五

摘要:对尤溪县科技创新工作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尤溪县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县域;科技创新;现状;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科技创新能力是体现国家实力最关键的因素。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要想具有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引领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总之,科技创新能力为当今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保障,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为此,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增长方式转变,是增强尤溪县经济综合竞争力,实现尤溪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必然选择。

1、尤溪县科技创新能力现状

1.1强化政策保障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扶持工业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尤溪县科技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尤溪县推进品牌发展战略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科技经济政策。同时,在推广和应用质量标准,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技术创新项目与新水平、专利申报、引进专业人才等方面,也制订一系列奖励激励措施,积极鼓励扶持企业自主创新。对经国家批准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企事业单位奖励5万元,鼓励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索、完善、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和成果应用与转化等科技创新的有效机制。

1.2创新工作机制

建立以首席专家为领头人的技术团队,承担重点技术研发项目,并为重要工程项目提供技术支撑,充分发挥首席专家在技术引领、研发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方面的重要作用。

1.3搭建科研平台

鼓励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组建研发队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专利技术的新产品。目前,尤溪县已有2家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工作站,1家省级科技研发技术中心。尤溪县的林产加工企业通过与中国林业科学院、南京林业科技研究院、福建省农林大学等高校合作,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通过国家产权局登记注册的共有147项。20xx年,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R&D)投入达5000多万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2435万元,占48.7%。有效促进了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在创新能力的提高。

1.4发展高新企业集群

一方面,积极引进高新企业。在自主创新能力和资金相对薄落的情况下,充分利用“618”“728”等平台,注重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七大新兴产业作为招商引资重点产业。另一方面,重点培育高新企业分期、分批对自主研发、基础条件好的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试点企业培育成高新技术企业,如柏毅竹业技术开发公司;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建立适合其发展需要的研发体系,特别扶持有条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任务的企业,加强内部研发机构建设和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如百营木业有限公司。

1.5加强知识产权工作

一方面,鼓励帮助企业创造知识产权,20xx年以来尤溪县共申请专利203件,其中发明45件;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23件,其中发明7件。另一方面,加快培育产品。重点扶持、发展、保护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逐步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群体,把品牌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1.6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一是实施项目带动策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项目为载体,依托“618”平台,先后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福建农历大学等科研院校,围绕食品加工、化工、矿业、竹木深加工等开展科技合作,形成了科研项目从立项申请,立项评审、科研过程管理、成果验收等完整规范的科研管理程序。二是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引导鼓励企业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研发任务,三明市柏毅竹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承担国家创新项目“旋切竹薄片生产工艺关键技术设备”研究,福建光华百斯特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承担省域重大项目“抗腹泻大约克新品系种猪选育与开发应用”研究,这些项目突破制约行业发展技术瓶颈,引领行业技术进步。

2、尤溪县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创新意识氛围有待增强

有相当部分企业法人对科技创新认识不到位,思想不够重视,小富即安,维持现有产品、工艺、装备多年不变,没有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机制。部分企业生产所需的技术仍偏重以吸收、引进和模仿为主,从而忽视了自主创新。企业的创新意识淡薄,科技兴企的文化理念不强,缺乏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得尤溪县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不强,严重阻碍了尤溪县的经济发展。

2.2科技创新投入有待提高

由于企业主体意识不强,科技创新理念淡薄,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对单一,风险投资的渠道也很不畅通,导致尤溪县大多数企业的科技投入和研发经费严重不足,与全县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协调。另外当地政府虽然已出台一系列缓解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政策措施,但由于种种原因,效果不大明显。资金的缺乏导致企业没有能力进行核心技术或前瞻性技术的研究,只能停留在一些低端技术的研发和试生产阶段,一些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因得不到及时的投资而难以形成产业化,一些原来属于高新技术的产品由于资金问题而无法紧跟升级的步伐,正逐步丧失其原有优势。

2.3科技创新人才有待加强

科技人力资源配置分布不平衡、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很大一部分集中在教育、卫生系统等,工业企业中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与技能不匹配,中高级技术人员不多,更缺乏高素质的技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国内技术领军人物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全县专业技术人员7000多人,中级职称2800多人,高级近600人,仅相当于一所大学的拥有量,企业中的人才尤为缺乏,如我县100多家纺织企业,没有一名高级纺织专业人才。

2.4科技创新环境有待完善

一是由于尤溪县企业用地紧张的局面没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大大制约了尤溪县注册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落户发展;二是国家、省、市、县出台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政策的落实力度有待提高;三是在政策指导、信息咨询、人员培训、企业诊断、融资中介、人才引进,以及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等科技综合服务方面有待进一步做深、做细、做透;四是自主创新的氛围还不够浓厚,在专利保护、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宣传力度等有待加强。目前,全县市级研发中心仅1家,县级研发中心有4家。

3、尤溪县科技创新的对策与措施

3.1强化产学研结合

一是加快科研体制改革,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运行机制。通过科研体制改革,促使在科研的各个环节引入市场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二是支持产学研各方建立更为紧密合作。鼓励产学研各方联办企业,共建研究开发机构,以扭转企业无适用的成果,科研成果无法转化的局面。

3.2引导企业自主创新

一是引导企业引进吸收消化先进技术。加快引进吸收和消化世界一流的高新技术,形成自己的品牌,尤其要加强对中小科技企业的引导和扶持,支持科技企业增强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能力,不断开发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新产品,培育一批上规模的民营科技企业。二是引导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设技术研发机构,帮助企业落实国家、省、市科技扶持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进一步推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3.3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一方面狠抓招商引资。坚持不懈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靠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理念、产品、技术、管理和设备,走出一条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捷径。另一方面主攻项目建设。通过引进和建设高新技术项目,提升我县高新技术产业水平。尤其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医药、生物育种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合作,加快项目建设进程,放大新兴产业发展优势。

3.4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要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对中小企业经营者和科研人员开展专项培训,使其成为既懂得技术又懂得经营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其次,政府要制定政策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人才脱颖而出,发挥院士及专家团队的高端智脑作用,做好各个院士工作站开展课题研究、项目实施等各项服务工作,积极促进新的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3.5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鼓励企业进行科技投入,要促使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激励企业积极增加科技投入。运用市场经济手段,采取入股、合作、引资等多种方式广辟资金渠道,大力吸收民间资金支持企业发展。

3.6注重科技载体建设

一是建设覆盖面广,信息量大的科技创新网络;二是发挥特色基地集聚作用,以竹业、油茶等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集聚优势资源,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三是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做好纺织服务平台,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步伐。

3.7大力改造传统产业

一是引导企业加快新产品开发,尤其要开发节能降耗、升级换代、市场覆盖面广的新产品;二是引导企业才用新技术、新工艺,尽快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三是引导企业改装设备,用一流的设备生产一流的产品。

结论

总之,在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健康平稳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式下,尤溪县应当充分利用当前的市场空缺和空间,创新资源的重新配置,通过环境营造和政策激励,激发科技企业寻求机遇,趁势而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夺取创新“话语权”。

篇六:科技创新论文 篇六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同时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科学技术一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已成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从科技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以及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应该注意的方面。谈论了科技管理创新。

【关键词】科学技术 创新 管理

一、科技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科学技术管理工作是支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神经中枢”。科技管理创新有助于在科技活动的目标、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面,形成全新的管理理念。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取决于科技工作进行的怎么样。科技创新是民族文化精髓的科学精神,使得科技应用应用到实处,科技成果又为知识和理论找到实践的依据,也为新技术的应用开辟了新途径。科技管理创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科技创新使得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增长中越来越显示出主导作用,是新技术、新发明、新成果的先驱,它能够很大意义上推动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建立科技管理创新体系科技管理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其自身的位置和管理职能决定的。

二、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应该注意的方面

作为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在就如何加强管理创新的实际操作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以人为本。任何社会行为都离不开人类,所以人永远是科技管理的重心所在。人是科技活动中最活跃、最关键、最宝贵的因素。每种成果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此,如何更好地管理和领导参与科技活动的人,是我们政府科技管理部门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不断激发参与从科技活动的人的科技创新能力,集成他们的智慧,开展有序而富有成效的科研活动,从而实现科研目标和产生科技创新成果。在实际操作中。除了要考虑共同目标和利益。还要考虑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利益可能不相同的事实。从而使每个人的智慧和创造都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将小的力量汇集到一起。在我们的管理工作中,必须将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作为工作的重点,为培养一流的人才创建环境和条件。制定能够留住和吸引一流人才的特殊政策和措施放在重要位置,让培养的人才能够安心为我所用,形成良性循环和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在某一研究领域的世界一流人才都在此,也就标志着我们的研究水平处在世界前沿。坚持以人为本,就是通过管理创新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保护好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研究单位的改制。一个好的科技管理者除了要思维敏捷,还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遵循科技发展规律。鼓励被管理对象科技人员和科技事业进行科技创新。并促进相应取得的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事业的创新方面只有取得了重大突破,社会经济也才会有大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不仅有技术方面的创新,也是科技管理上的创新问题。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不能老是效仿国外的,要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进行科技的创新。原有的国有企业可以改制为股份制公司,让机构能够变成直接去面对社会,让社会进行优胜劣汰,使得研究所能够使自身成为一个“优化”面向市场的主体。技术的创新不仅仅是实验室,国有大企业也要参与进来,建立以技术创新为主的博士后流动站,要致力于对科研开发和开拓市场营销人员的激励、建立风险投资机制。

(3)审时度势,宏观调控。国家管理部门在科技发展目标和任务上要加强国家的宏观控制。管理部门必须要能够形成有效机制去突破一些关键因素。有效地转变政府职能。在管理体系上为我国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以便能够集中力量。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更好去实现对科技活动的宏观控制和微观调节。管理者必须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能够用于开展科技活动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国家现有的科技、经济基础条件都很有限,不能跟发达国家相比。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审时度势,及时、准确地调整和确定国家科技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根据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需要,不可跟风走,国家急需的项目要作为重点去进行研究。管理部门可以针对国家一些重点发展领域。通过组建独立的国家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把不同的行业结合起来,加强对跨学科跨领域以及新兴学科的发展规律的研究以组建成重大专项课题攻关组,那优秀的人才汇集到一起,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开展研究开发活动以满足国际前沿和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加强对科研活动的"不同阶段的界定和研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有限的经费和人力资源获得最大的收益。

(4)坚持制创新。所谓的体制就是资源如何进行配置,所以只有好的体制,资源配置优化、合理,创新才能顺利进行,创新成果才可以顺利转化。假如体制不好,那么资源无法或不能优化配置,创新也无从谈起。我国自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去配置资源,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所以科研单位在体制创新上,必须坚持。要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行科研“招标课题制”,该思路已被证明是非常可行的。通过招标、招聘制,进行人才的优胜劣汰,同时也能够为科技人员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使得不正之风,开后门现象从人们眼前消失。同时奖励制度也要不断完善,人员的职称晋升、级别评定、各种奖励都要根据这个人的实际贡献,不能走关系,送礼。设立岗位津贴并拉开收入分配上的差距,使少数有作为、贡献大的科技人才能够有较好的科研条件并较大幅度提高生活待遇。推动科研创新。

三、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个科学都出现了分支,新学科不断涌现,学科和学科之间的渗透也在逐渐地加强,科技活动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科学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何吸引企业更多地参与高技术研发,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如何构建科技管理的创新体系,探讨创新内容,以及在创新中应把握的原则以及其内在发展规律。仍然是当今乃至今后一个重要发展的内容和主要研究对象。只有本着科学、客观的态度,不断对科技活动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探索和创新。建立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的科技管理体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我国科技的发展。

篇七:科技创新论文 篇七

摘要:高校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具有适应性和创新性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数学建模是提高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结合各学科特点及学生情况,开设数学建模课程,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在各科教学中穿插数学建模思想,通过课内、课外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培养大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能够使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数学建模;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一、引言

加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是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要求。新的课程改革强调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多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数学建模的教学在大学生的创新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已是举足轻重。学校可以通过数学建模,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数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从开始受教育,就接触数学学科,数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不仅仅是要掌握这门课的知识这么简单,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都能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来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就不能和现实完全脱离,这种和现实脱轨的传统教学状态使学生虽然掌握了技术,却不能学以致用,填鸭式的教育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现在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数学建模就是将数学和外界联系起来的一个通道。通过数学建模培养大学生对于新问题在短时间之内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想。

二、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问题

目前,数学教育主要还是关注在题目上,学习的目的大部分都是为了获取高分。如果高校的教育从公式、定理展开,学生的作业、学习也依葫芦画瓢的积分微分,这种方式训练出来的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虽然按教材中规中矩、按部就班地授课,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也能获得暂时的效果,然而当学生走向社会时,这样学习到的知识往往不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帮助,这种情况显然不是在数学教育中理想的状态。书本上看起来或晦涩难懂或明了清楚的概念理论应该不仅仅带给学生在校时的分数、奖学金,应该了解精髓,懂得他们背后的思想和生命力才是数学带给我们远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东西。

无论是以后从事什么岗位,接受过的数学教育锻炼过思维、逻辑,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更能明白事情的问题所在,更能有逻辑、更有方法的解决问题。这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发散创新的能力。传统的教学过程既然很难做到,那么就要通过别的方法训练大学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校中推广数学建模是一种能实施、易实施又有效的方法。

三、高校大学生数学建模创新活动的建设内容

针对现状问题,我们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为目的,通过建设高效的数学建模创新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活力和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1、从全校相关专业中选拔有实战经验的教师进行培训根据不同专业的特色,从全校范围内选拔优秀的数学建模指导教师团队;根据数学建模特点,对指导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比如,参加数学建模培训班,与其他高校优秀建模教师进行学术交流。邀请有实战经验的专家做数学建模的学术报告。根据指导教师特点进行分工,研究不同领域的数学建模问题,通过专兼结合达到知识结构的优势互补。

2、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学生的认知当中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Moor教学法提出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是“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因此,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建模过程中,探索建模方法。在选题时老师应引导学生,开发学生的开放性、探索性,开拓更广阔的探索空间。讲解建模环节,教师要善于把建模材料组织成一个体系,为学生创造探索环境。数学建模环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出错环节协助其自主分析出错原因,并从错误中寻出思维的合理之处。教师引导学生建模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二对转化过来的问题,应用数学解决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实际问题还原成所学数学知识,使学生可以借助自己的认知结构主动构建数学模型;从数学问题原型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得到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教学方式符合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体现教学中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3、在全校根据文理科专业开设数学建模通识课大一上学期,全校范围内开设数学建模通识课,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分别开设文科班和理科班,不仅理科生可以受到数学建模思想的熏陶,文科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认知体验到数学建模带来的乐趣。邀请有经验的数学建模指导教师进行讲授,要结合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

比如,20xx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B题“拍照赚钱”的任务定价,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拍照赚钱”等实际问题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建模思想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对一些同学难以理解的数学模型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已有的认知当中,既通俗易懂,又能够让学生通过数学建模产生乐趣。比如,学生在学习难理解的贝叶斯模型时,先验概率对后验概率的影响,不知其意而死记硬背,教学中可以用原型引出贝叶斯模型:已知外界的环境变化影响最终决策者的判断;高等数学中的矩阵,矩阵分解可通过数学建模应用于人脸图像识别、矩阵的特征值及特征向量可以用于数据降维等。通过模型学习概念,强化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看到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此激发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学习兴趣。学期结束时,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数学问题提交一份数学建模论文。

4、成立数学建模兴趣小组成立数学建模课外兴趣小组群,通过qq、微信等社交平台,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数学建模学习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如何合作完成共同的任务。在数学建模课外兴趣小组中,学生互相讨论时,不同的思维碰撞会产生不同的想法,能激励大学生养成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灵活性和思考问题的多面性。课外小组中,学校举办数学建模系列讲座,可以邀请有经验的专家教师给大家讲解数学在实际中的不同应用,宣传数学建模基本思想,使学生全面理解模型的适用范围、典型特征、建模及求解过程。通过对模型深入的理解,学生了解数学建模全过程,进而举一反三。此外,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配给学生不同的学习任务,既激起大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又保证个性化的培养教育,学生们在小组中能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学校可以开展数学文化节,依托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阅读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文化,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数学的头脑解决身边的"问题,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重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5、参赛人员层级选拔及实训

(1)校内选拔。全校选拔人员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自愿参加的成员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考问题,将他们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指导教师给定几个经典题目,按照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所有规则进行模拟竞赛,通过赛前鼓励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赛中指导教师根据每一位参赛队员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发扬每个学生的优点,提高每一位参赛队员的学业素质及水平。赛后根据每位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评出各个学生的等级奖(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根据成绩及学生在比赛中的表现,选拔出前20组优秀学生团队。

(2)优秀学生培训。学校有针对地对在校内选拔的优秀创新人才进行集中培训和实训,从实际出发,以学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标为指导思想。在数学建模过程中,邀请往届参赛得奖的学生进行交流,介绍经验。教师带领学生观摩其他学校的数学建模培养方式,促进大学生中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健康快速成长,加强各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研究,让大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并让学生有竞争意识。学院设立数学建模暑期培训,主要涉及有建模所需数学知识讲解、建模案例分析、建模案例练习、全国大学生优秀作品分析、最终的建模考试检测。

(3)基于理论方法和具体实战的培训。理论课方面,主要介绍数学建模基本思想、常用建模方法,以及较为经典的建模案例。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引领学生参与建模的全过程,使学生领悟数学建模的精髓,激发对数学建模的兴趣。实验课方面,为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实现算法的能力,介绍主要软件(Matlab、SPSS、R和Python)及其软件包,教学生直接利用软件编程求解一些简单的数学模型。实验课中,教师给出建模案例,让学生练习,包括(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建立模型、算法设计、实验操作、结果检验、撰写论文),最后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四、结束语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数学建模竞赛对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十分有效,因此学校改变传统数学方式的局限性,要结合最新的科学前沿问题,通过课堂数学教学、课外活动将数学建模融入学生的认知当中,通过数学建模思想的培养,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艳琦。基于数学建模培训大学生创新能力[J]。产业与科技论坛,20xx

[2]陈六新,张伟。基于数学模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xx

[3]张引娣,薛宏智,王阿霞。利用数学建模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J]。高等建筑教育,20xx

[4]姜启源,谢金星。数学模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5]王金山,胡贵安,邱国新。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大学数学教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J]。大学数学,20xx

[6]秦立春,何友萍。高职院校数学建模培训现状及对策[J]。柳州师专学报,20xx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上一篇:最新脚踝扭伤怎么恢复快【通用3篇】

下一篇:安全检查方案(优秀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