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历史教案 >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

天下分享 31172

天下 分享

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它对过去的事件和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并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一周(即2012年9月5日) 课 题: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教学目标:

1、了解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3、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哪一位同学能将中国封建社会的朝代按顺序排列下来?(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清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而且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它不但经历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的转变,而且还遭受了外国殖民者的侵略。因此,学习清朝历史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去。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是希望同学们能: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从历史中得到借鉴和经验。

【讲授新课】:

一、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①英国的发展:寻找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成为英国发展迫切需要的条件。

②中英贸易:为了扭转贸易上的逆差,英国商人开始非法向中国输入可以牟取暴力的——鸦片。

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损害身心健康(吸食者达200多万人、十数省,有官员、绅士、幕僚、兵丁和太监。);吏治败坏,军队战斗力下降;白银大量外流(20年间流失1亿元以上,为流通总额的1/5),造成政府统治危机。

鸦片流毒对中国的危害让许多有识之士深感忧虑,他们上书给道光皇帝希望可以禁烟,但并为引起朝廷重视。后林则徐又上书道光帝,道光帝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问:为什么道光皇帝采纳了林则徐的禁烟请求?)

3、林则徐虎门销烟:

①林则徐禁烟:

问:林则徐到达广州后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和主张?通过这些措施可以看出林则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措施有力:收缴鸦片、严惩贩运、虎门销烟。主张合理;不禁止中外正常贸易。可以看出林则徐禁烟坚定,而且有远见-不盲目排外。 ②虎门销烟:

引导学生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时间:1939年6月3—26日(共23天);地点:虎门海滩;鸦片量:110多万公斤;过程:15丈方池、盐卤、石灰、涵洞; 反映:中国百姓——扬眉吐气,外国商人——钦佩。

问:虎门销烟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二、经过和结果——中英《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①起因: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根本原因——保护鸦片贸易。除此之外,还要强调:在同清政府的交往中,英国人发现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及清朝官员的腐败、军队的废弛,因此不远万里发动战争。

②经过:指导学生通过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简单了解鸦片战争的经过,能正确认识鸦片战争的性质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讨论:你能说出鸦片战争的性质吗?中国在这场战争中落败的原因是什么?(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武器落后等。)

2、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指导学生通过列表格的形式识记《南京条约》的内容和造成的影响,并了解英国人侵略中国的实质。 中国社会原有的格局被打破,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魏源发奋编著《海国图志》:

1、新思想萌发的原因:

2、魏源编著《海国图志》: 问:《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什么的书?你能说出并解释其新思想的精髓是什么吗?你认为“师夷长技”能够“制夷”吗?

小结:

鸦片战争的烽烟使中国蒙受了羞辱,中国历史发生了转折。对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问:你能说出有哪些危害吗?(领土完整被破坏、主权受损害、白银外流、市场被强占、资源被掠夺、人民负担日益加重。)当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到鸦片战争在客观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变化。问:你能说一说有哪些积极变化吗?(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1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一、虎门销烟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2.林则徐广州禁烟

二、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鸦片战争

2.中英《南京条约》

割地:香港岛――领土完整遭破坏

赔款:2100万元――增加财政负担

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自然经济被解体

关税协定――丧失主权

三、魏源和《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

备课时间:第二周(即2012年9月10日) 课 题:第2课 劫难中的抗争

教学目标:

1、 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事实;

2、 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及经过;

3、 讲述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及左宗棠收复新疆事迹。

教学重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左宗棠收复新疆。

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提问上节课的重点知识导入本节课。 复习:《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导入:鸦片战争后,列强从中国获得了许多权益,但他们并没有就此满足,中国的劫难仍在延续。

【讲授新课】: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⑴战争经过:指导学生通过辨析历史地图的方法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简单经过。

⑵火烧圆明园: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问题:①圆明园是一座什么样的园林?

②侵略者对它进行了怎样的抢掠?

③为什么说圆明园的被毁是人类文明的一次浩劫?

④面对侵略者的野兽行为,清朝统治者又如何对待?(咸丰帝逃到承德,奕忻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

⑤通过“火烧圆明园”这个历史事件,你认为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英法侵略者的强盗嘴脸;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2、沙俄趁火打劫: 指导学生掌握“列表法”、“识别历史地图法”,来充分强调沙俄的趁火打劫。

让学生对照《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和《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表》来了解沙俄割占了中国哪些领土?面积有多大?割占领土共计150多万平方千米。相当于中国现有面积的5/32。

面对着深重的劫难,中国人民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抗争。

二、太平天国起义和左宗棠收复新疆:

1、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面对着外来侵略日盛和清政府的日益腐败,1851年,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指出: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农民起义肩负着反封建和反侵略双重任务。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太平军痛打洋枪队”的史实。总结:地点——上海及其附近青浦、太仓,浙江慈溪;战果——缴获了大量武器,破敌营30多座,活捉副领队,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影响——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灭了侵略者的威风。

2、左宗棠收复新疆:

⑴背景:要让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并没有因战事结束而得到安宁。相反,侵略者的野心进一步大增,开始纷纷将魔爪深入中国边疆地区。

⑵经过:第一步:军事上,消灭阿古柏,收复新疆大部分。第二步:以军事为后盾,通过曾纪泽的外交谈判收回伊犁,从而完成整个新疆的收复。

⑶意义:左宗棠收复新疆保卫了中国的西北边疆,遏止了侵略者的进一步扩张,有效的维护了中国领土不受侵犯。

小结:

鸦片战争后,侵略者并没有因《南京条约》的签订而停止侵略中国,清王朝也并没有因割地赔款而获得安宁,相反侵略者得寸进尺。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2课 劫难中的抗争

劫难:1.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2.沙俄趁火打劫(割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抗争:1.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2.左宗棠收复新疆

3

备课时间:第二周(即2012年9月12日) 课 题:无

教学目标:评讲练习册第一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三周(即2012年9月17日) 课 题: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起因和经过;

2、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重点: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在古代一直是友好邻邦。但近代以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后,日本政府制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并将其定为基本国策,由此积极对外扩张,先后侵略其近邻:中国的台湾和朝鲜,迫使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94年,又寻找借口,挑起了中日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争对两国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讲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

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4 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后,确立的国策和发展方向。。指出: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长期以来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2、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

由于“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役,我将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简单的连贯起来。

3、黄海海战:

① 掌握海战的大体经过。②能够通过学过的史实,对邓世昌等抵抗将领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失败?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考虑:①从日本方面:蓄谋已久;②从清政府方面:政府的软弱、政策的失当。

二、《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日方扬言进攻北京。慈禧派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 指出:《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背景:争夺殖民地、半殖民地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突出特点;《马关条约》也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

展示“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局图”。了解《时局图》中的熊、狼、蛙、鹰、虎、太阳各表示着哪个国家?展示了当时的什么现实状况?

小结:

19世纪末期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瓜分中国狂潮的出现使中国民族的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救亡图存的探索。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2

洋务运动

基础知识 了 解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所以在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步伐,但是又具有明显的保守性

掌 握 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主要内容(企业类别或阶段划分)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综合理解 本单元标题“近代化”就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出路的过程。其主要内容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

讨论分析 文的基础上讨论分析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及其局限性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辩证态度 从历史发展趋势观察,洋务运动包含一些成功的因素,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但它作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却明显地失败了

思想意识 我们批判清政府祸国殃民的行径,对于它的“自救”本能要有清醒的认识;同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洋务运动在客观上所起的进步作用,懂得只有承认落后、愿意学习先进文化,才有摆脱落后的可能

教学重点 洋务运动的概况

教学难点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北京再次被外国军队占领,战争和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北京两次被外国军队侵占的情况有哪些不同?

联军名称 侵略国 占领年代 清朝帝、后

英法联军 英、法 1860年 咸丰、慈禧

八国联军 英、法、俄、美等 1900年 光绪、慈禧

组织学生阅读“导言框”,了解洋务运动期间制造的军舰性能,教师指出: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烧了圆明园后,清政府一些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的统治,形成了所谓“洋务派”。他们所从事的与老外打交道的过程被称作洋务运动。平远号军舰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制造出来的

小结、过渡:这是一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在中国历起了什么作用呢?请看新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自强”与“求富”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25——27页本目的内容,并根据《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10页的练习题,由学生自己先在课本上做读书标记,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补充订正,接着当堂进行“接龙”活动。(第一个学生由教师指定,其余由答对的学生选择自己准备考察的对手,答错者不得分,答对者得分并有权提问一个同学。出题者可看教材,“接龙”者不能看书,其他人不许插嘴提示。)

1、列举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中央代表是恭亲王奕訢,地方代表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2、洋务派先后提出什么口号?(先“自强”——军事上,后“求富”——经济上)

3、洋务运动主要内容是什么?(前期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还兴办近代民用工业、筹建海军、兴办新式学堂等)

4、据图填表,认识洋务运动兴办的近代工业(分为军事和民用两种,要求工业名称与人名、地名“对号入座”)

地名 安庆 上海 上海 武昌 汉阳 福州

工业名 内军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 轮船招商局 湖北织布局 铁厂 船政局

人名 曾国藩 曾国藩、李鸿章 李鸿章 张之洞 张之洞 左宗棠

类别 军事 军事 民用 民用 民用 军事

二、洋务运动的评价

学生阅读21——28页课文(包括小字)、插图、“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从洋务派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具有什么样性质?(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从封建统治者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是它却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它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刺激并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3、最近有的影视剧对李鸿章进行了莫名其妙的美化,把他塑造成“爱国者”了!但是,把课本27页“文献资料•李鸿章的自白”与民间“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相对照,能说李鸿章是爱国的吗?(允许学生争论,发表各自观点,只要“自圆其说”就给分)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学生当堂完成28页“练一练•选择连线”

曾国藩 李鸿章 张之洞 左宗棠

安庆内军械所轮船招商局 轮船招商局 汉阳铁厂 福州船政局

2、布置学生课外完成[自我测评]。

3、鼓励学生自选《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10页练习题剩余部分进行练习。

4、提醒学生预习第7课《戊戌变法》。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3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掌 握 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名称和顺序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搜集整理资 料 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的时代背景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比较分析理性说明 社会各界对于戊戌变法的不同反映,了解新旧势力关系紧张的具体表现,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讨论探索 变法法令内容在政治方面的局限性和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进步作用(由此理解变法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改革)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谭嗣同等人不惜牺牲生命,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值得后人景仰和怀念

思想意识 充分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陶冶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增强新时代青年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从洋务派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具有什么样性质?(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从封建统治者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是它却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它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刺激并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甘落后挨打,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并一度形成波及全国的大规模运动。(要求学生阅读29—32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公车上书

1、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提示学生从条约危害性和“公车”爱国情感方面分析)

2、为什么人们还同时要求变法?(提示学生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内部矛盾、人民起义、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等方面进行思考)

小结、过渡: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爱国传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紧急关头,民族的精英分子总会登高一呼,力图扭转颓势。所以,洋务运动刚刚失败,“公车上书”就接踵而至,它冲破了长期以来的沉闷局面,造就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拉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

百日维新

1、公车上书后百日维新前,康有为和梁启超有哪些主要的维新活动?(创办《万国公报》宣传变法,组织政治团体“强国会”,上书光绪帝等)

2、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意图,所颁布的法令有哪些主要内容?(先组织学生集体朗读,然后讨论回答:

A.怎样改革政府机构?为什么没有兴民权、设议院、立宪法等措施?

B.在开办企业和新式学校方面有什么措施?能起多大的作用?

C.在思想文化和国防军事方面有什么措施?引起哪些变化?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这些法令对顽固派作了重大让步,说明维新派没有实权,显得十分软弱。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顽固派虽然掌握实权,势力强大,但他们毕竟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趋势,不得不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管理,不得不同意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不得不放松舆论控制,准许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等等。)

3、请出几位组学生,根据30页第2段“阅读文字”和32页“自由阅读卡”的内容,表演康有为与荣禄在总理衙门的那一场对话以及康有为与自己女儿的对话。(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调控课堂纪律和氛围)

4、想一想,当时社会上哪些人赞成维新变法?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造成什么后果?(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愿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广大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无所谓。因此,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5、根据32页“活动与探究”:维新派要杀的“贼”指哪些人?(清政府中阻挠维新变法的顽固派)他们为什么觉得“无力回天”?(实权掌握在顽固派手里)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他愿意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品格高尚)

6、根据31页“动脑筋”:你同意谁说的意见?为什么?(赋于学生人格多元化的选择权,允许他们自圆其说。但是教师也可以进一步设问:他的献身精神对后人有什么激励作用吗?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领袖脱逃后,有没有继续斗争?由此对学生进行正面导向)

7、有人说:“袁世凯出卖维新派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如果袁世凯站到光绪帝一边,中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亮出你的理由。(让学生讨论,不必统一答案。如果得不出结论也无妨,可以介绍123页的《附录》给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为什么戊戌变法又叫做“百日维新”?(变法法令的颁布,从1898年6月到9月,前后只经历了103天就被顽固派扼杀了,所以叫“百日维新”。实际上,维新变法运动从1895年“公车上书”就开始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38页选择题:应选B(1895年——《马关条约》引发“公车上书”)提醒学生预习第8课《辛亥革命》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4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基 础

知 识 了 解 孙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动

掌 握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武昌起义的历史影响等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 观察想象 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武昌起义的紧张情景等插图,体会三民主义的实际影响以及辛亥革命在民众中产生的巨大震撼力

探究思考提取信息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比较联系 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联系与区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的历史联系与本质区别

情感态度

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

进取意识 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张扬。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教学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维新变法时期,社会上有哪些人赞成?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愿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广大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无所谓。)

2、造成什么后果?(由于力量对比悬殊,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运动也失败了,但是,一些从维新派转化而成的革命派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把斗争的矛头直接对准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最终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新学案94页材料解析题所介绍的情况,就记载了孙中山起初上书李鸿章请求维新变法的历史。当年孙中山的请求遭到拒绝,认识到了清政府卖国苟存的实质,就毅然转向革命立场,坚决从事反清斗争,终于迎来了武昌起义的胜利。由于发生这件大事的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就把它叫做“辛亥革命”。(要求学生阅读29——32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孙中山青少年时期的主张是什么?(学习洪秀全,当反清英雄;决心寻求救国道路)

2、请几位学生根据33页插图,表演当年兴中会会员宣誓的情景。(教师提示学生抓住“反清志士”的特点构思对白,即兴创作)

3、10多年后,中国同盟会怎样建立起来?(可按下列要点启发学生回答——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领导人:选孙中山为总理;革命纲领:_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机关刊物:《民报》)

4、“三民主义”是从同盟会纲领阐发而来的,两者之间有哪些相同?有哪些变化?(可参考下表进行启发分析)

指导思想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同盟会纲领 _清朝统治 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改革土地制度

《民 报》发 刊 词 _清朝统治,解除民族压迫 _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国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国会议员由选举产生 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足”

小结、过渡:两者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原来同盟会的纲领加以阐述和完善而已。这样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的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已经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成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后来,就是在三民主义的鼓舞下发生了武昌起义,并取得初步的胜利。

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爆发情况怎样?(可启发学生回答——时间:1911年10月10日;重要人物:金兆龙等革命党人;重要地点:楚望台军械库→武昌→汉口→汉阳→全国十几个省)

2、中华民国成立时,已经具备哪些历史条件?(提示从政治、思想、组织三个方面分析:

A.政治基础——武昌起义胜利,全国10多省独立,清政府统治已经崩溃。

B.思想基础——三民主义给了革命党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进行斗争的巨大精神力量。

C.组织基础——独立各省的代表聚会南京,孙中山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课本35页孙中山接受卫兵致敬的插图,就反映了这一历史现象。

最后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中华民国是一个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它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达到了高潮,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

3、如何评价辛亥革命?(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37页“自由阅读卡”内容,从革命的目标和直接结果进行分析——

A.革命目标:_清朝的统治,结束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直接结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却让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

因此,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5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掌 握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鉴别理解 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有关白话文的资料,理解原作者的主张,从而形成“新文学”的正确概念

整合教材全程分析 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讨论探索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

思想意识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2、辛亥革命已经_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人民仍然处于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之下。)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这些运动和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怕失败,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激烈斗争,率领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新文化运动。(布置学生阅读38——41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新青年》的创办

1、根据38页“动脑筋”: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不是)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为什么会指向孔教?(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新文化运动必然兴起。理由如下[可启发学生从辛亥革命在思想观念上的影响、袁世凯统治的实质、进步知识分子的奋起等方面思考回答]:

A. 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知识分子所产生的震撼力特别巨大。

B.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国内外反动势力,妄图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借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掀起了一股反动的文化逆流,新思潮的斗争锋芒自然而然地指向了孔教。

C. 进步知识分子奋起抗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朝着“独裁专制、迷信盲从、旧道德、旧文学”发起勇猛冲击,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2、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是什么?(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对”;引用语文科关于“反义词”的概念,练习“对号入座”。)

小结、过渡:“提倡民主、科学和新道德”属于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学”属于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则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但是,就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资本主义大国互相厮杀,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毕露。人们需要寻找更好的出路,马克思主义就被引进到了中国。

“新世纪的曙光”

1、你知道当年引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吗?(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陈独秀、李大钊[强调“钊”字的读音和字形特点];掌握《新青年》和《每周评论》;掌握《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强调“庶”字的读音和字义]。)

2、你怎样评价新文化运动?(提醒学生要坚持运用“两分法”:

A.意义:它是我国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B.缺陷:运动中对于中西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了后来。)

3、根据40——41页“活动与探究”和“自由阅读卡”的内容,小组讨论如何评价胡适对于“文学革命”的主张,然后由小组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原文意思。然后,在提问时采用“剥笋法”层层分解。例如:他主张新文学要首先解放什么?他还主张新文学要反映什么内容?他这些主张都实现了吗?等等。最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他主张的文学革命,首要任务是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同时也注意到文学作品的内容必须反映平民中的社会问题。这些在今天都已经成为现实。但是,他没有进一步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只停留在改良的层面上,并没有主张彻底的革命。)

巩固小结

1、按照“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的线索梳理本课知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40页选择题:应选A(陈独秀)。

3、提醒学生预习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 八年级历史教案上册人教版

★ 八年级历史教案上册2020最新多篇汇总

★ 初中历史教案模板四篇

★ 抗日战争的胜利历史教案

★ 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

★ 初中八年级中国近现代史优秀教案

★ 初中优秀历史教案模板

★ 初中历史上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范文总汇

★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案优秀范文

★ 初中八年级上册英语精选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上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史教啊

下一篇:7年级商鞅变法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