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综合教案 >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篇)

天下分享 53260

天下 分享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2、培养搜集、组织材料,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活动重点】

  学生准备过程中的合作性和个人的独立自主性。

  细心观察,用心思考。

  【课前准备】

  1、搜集以“爱”为话题的歌曲,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2、开展一次以搜集“爱心故事”为目的的定向性阅读活动。

  3、整理所搜集的资料。

  【设计说明】没有爱的世界是死寂的,失去了生机与活力,没有了亲情与友情,缺少了真诚与倾心。当代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多自私自利,对周围的人与世界漠不关心,眼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通过本次学习,呼唤他们的爱心,让他们懂得爱亲人、爱他人、爱社会是一种幸福,给他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方法指导】(课前指导)

  讲故事的方法与技巧:

  1、要以口语为主,语气要亲切,可根据故事内容,恰当运用停顿、轻重音、语速、语调的变化来表达感情,感染听众,以求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2、可借助表情、手势、姿态、动作等形体语言表情达意,增强表达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让世界充满爱》为音乐背景讲述故事),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子到海边散步,他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暴风雨冲卷上岸的小鱼。当太阳升起后,水会被蒸发,鱼儿只有死路一条。一个小男孩正一条条的将小鱼捡起来,扔进大海。他一边做一边对旁边惊异的男子说:“这条鱼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是的,靠一个孩子的力量,不可能改变海滩上所有小鱼的命运,但是,他挽救了自己身边那些小鱼的生命。小男孩的爱心令人肃然起敬。爱是一种博大的情感……

  二、唱响“爱”曲

  学生展示自己的所选曲目并谈感悟。

  教师推荐曲目:《父亲》《爱的奉献》《歌唱祖国》

  三、我来话“爱”

  1、爱父母(幻灯片:一组对比的图片)

  引发学生思考,学会感恩父母。

  2、爱他人(幻灯片:一组对比的图片)

  需我们关心的朋友;奉献爱心的令人敬佩的人群;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爱心故事。

  3、爱祖国(幻灯片:一组对比的图片)

  四、小结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地狱与天堂的区别。在地狱中众人(灵魂)围着大桌吃饭,他们手上都拿着长长的筷子,用这样的筷子夹到的食物无法放到自己嘴里,于是人人挨饿,个个愁眉苦脸。可是在天堂之中,众人(天使)也围着大桌子吃饭,他们手里的筷子也同样的很长很长,但是他们夹着食物就放进对方的嘴里,于是人人饱食个个开心。这就是天堂与地狱的差别。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只有在充满爱心、富有同情心的互帮互助中才能生活得更幸福,更美满,我们的世界也才会更加美好。

  五、积累拓展

  1、交流自己积累的以“爱”为话题的古诗,名言警句。

  2、说话练习:爱心是——可以——。

  3、写作:(作业)

  请赶快拿起你的笔,把发生在你周围的“爱”的故事真实的描述出来,让“爱”的主题永驻人间,让人们体会到人间的那一份真情吧!

  教学反思:

  《让世界充满爱》导学案

  【学习目的】

  1、让学生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2、培养搜集、组织材料,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重点】

  培养学生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推荐资料】

  1、歌曲:郭峰《让世界充满爱》、韦唯《爱的奉献》、周华健或臧天朔《朋友》。2、书籍:《爱的教育》《泰戈尔诗选》。

  【使用说明】

  1、有目的的搜集整理资料,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交流,大胆阐述意见。

  【自学导航】

  一、倾诉爱心

  1、写出以“爱”为话题的名言警句、歌词、诗句等。

  2、访问、收集给亲人、给他人、给社会送温暖、关爱的感人事迹,并说说对这些事迹的感受。

  3、准备好有关“爱”的影像资料。

  4、调查、采访生活中的人们因环境被污染和被破坏的忧虑、痛苦。

  5、列举反面现象,说感受、说策略。

  丢弃亲子、虐待老人、家庭暴力、多个惨案还时有发生,你目睹、亲听过这些事吗?当你看到或听到这些事时,你想说点什么呢?你认为应该如何制止这些事件的发生。

  二、关爱广泛

  1、讲述人们在优美环境中愉快晨练、散步、谈心、工作等场面,“留下一片绿荫”“保洁一汪潭水”“纯净一片蓝天”这也是给自己、给他人、给社会的一片关爱,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学习生活,你有怎样的感受?

  2、讲述被污染、被破坏的镜头:河水在变黑、垃圾在乱扔、树木在砍伐、动物在被猎你做过哪些?你看见别人做过哪些?你认为这样做为别人带来些什么?

  3、假如你是市长或是环保局长,你会怎么治理?写下你的设想。

  三、爱的永恒

  1、听《让爱住我家》《神奇的九寨》《爱的奉献》,感受充满爱的世界是多么美好。

  2、写作:

  (1)命题:《这就是爱》或《这也是爱》

  (2)话题:博大的爱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教学依据:

  教读任何一篇课文一定要注意与作者、与编者、与作品三方面的对话。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就教材的编辑意图而言,根据单元开头的单元提示短文所说,是按照“民俗”的主题来编排课文的,所以,关注民俗文化因该是本单元教学目标的着眼点之一。

  研读课文本身,我们发现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三种不同场合的民歌演唱鲜活滋润,各有风情,我们就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捕捉到沈从文字里行间所充溢着的活力,是一种自然本色的生命力。而这一切,正如他在原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中所说“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所以我们可以把课文的解读为是一曲“生命的颂歌”。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三种不同场合的歌会。

  2、品读作品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赏析能力。

  3、感受作者情怀,感受云南歌会的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进而激励学生关注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个性研读文本的能力。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注重课文的朗读,语言的感悟积累。

  教学难点:

  激励学生感悟生命之美,关注民俗文化。

  教学构思:

  本文计划两课时完成。分为预习课与展示课。

  第一课时是预习课,主要以自主阅读、小组合作等形式,疏通字词,完成导学案中的部分内容,让学生对云南歌会有初步了解,并以小组为单位对研读的重点做好展示准备。

  第二课时是展示课,主要以小组展示、老师点拨等形式,对文本研读赏析,感受云南歌会的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进而激励学生感悟生命之美,关注民俗文化。

  全班分为5个大组,每大组又分为A、B小组,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参与完成教学任务。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完成导学案二、三。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

  请认真默读课文两遍,完成以下任务:

  1、标划课前提示、课下注释、课后练习。

  2、中心句、关键词、自己喜欢的句子,对于特别喜欢的句子写一点点评。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的注音、理解。(重点“读一读、写一写”)

  二、美读课文。

  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可比赛或合作)

  三、研读课文

  1、借助资料,了解作者。(把重要信息整理在课本上)

  2、完成导学案二、三。

  附:导学案

  二、课文初探

  1、落实字词

  A、注音:

  迤( )西 譬( )喻 淳( )朴 蹲踞( )

  忌讳( ) 酬( )和( ) 铁箍( ) 熹( )微

  龙吟凤哕( ) 即物起兴( )

  B、释意:

  悠游自在:

  熹 微:

  2、在认真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以下两个问题:

  你对云南歌会有了哪些了解?

  个人探究:(可从演唱场合、方式、内容等方面考虑)

  小组合作:(对筛选的信息分析、汇总)

  你认为沈从文先生是带着怎样一种情感写这篇?你能否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个人探究:

  小组合作:

  3、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提出1-2个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小组探讨,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下面。

  三、文本拓展

  东莞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四、合作探讨

  1、各学习小组逐一讨论明确导学案二、三中的问题,把讨论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汇总起来上交老师。

  2、各小组认真研讨分组的预习任务,明确答案,小组代表做好展示准备。

  一组:研读全文,思考云南歌会有几种不同场面?演唱地点、内容、形式各有什么不同?

  二组:研读第一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选择这部分中你们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儿最精彩,适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温馨提示:朗读、语言赏析、表演、绘画、仿写等,鼓励有个性的表现)

  三组:研读第二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选择这部分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儿最精彩,适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温馨提示:朗读、语言赏析、表演、绘画、仿写等,鼓励有个性的表现)

  四组:研读第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选择这部分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儿最精彩,适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温馨提示:朗读、语言赏析、表演、绘画、仿写等,鼓励有个性的表现)

  五组:研读全文,你们能否从三种不同场合的云南歌会中发现共同点?如果有,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第二课时(展示课)

  教学目标:

  1、品读作品语言

  2、感悟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作者、题目。(课前播放音乐《彩云之南》)

  师:同学们,“彩云之南”是哪里?

  ——

  今天,就让我们和沈从文先生一起走进风光旖旎的云南,领略生面别开的云南歌会。

  板书:题目、作者

  师: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介绍一下沈从文?

  示例: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师:你怎样获取了这些信息?

  示例:看注释、查资料、上网搜索等等。

  师:请同学们注意学习这种自学的方法。老师也想补充一点,沈从文曾在云南生活长达8年之久,他像爱自己的故乡一样,爱上了云南的山水,云南的百姓,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能够体会到这种情感。

  二、小组展示

  师:预习课同学们已经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今天就分小组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有请第一小组的代表。

  第一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同学可补充)

  示例:我们探究的是云南歌会的三种场面的不同。演唱地点分别是山野、山路、山寨;第一种场合的演唱内容多是情歌酬和、也唱其他故事,第二种场合是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第三种是唱什么都不犯忌讳;演唱的形式有对歌、漫歌、传歌。

  (师:注意引导学生从原文寻找答案。)

  教师点拨

  1、师:能否用简洁的语言对三种场合加以概括?

  示例: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学生也可能有其他答案,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2、师:“对歌”“传歌”都出自课本,为什么第二个场合要概括为山路漫歌,而不用山路唱歌?

  你能否结合原文说一下你的理由?(引导学生注意研读文本)

  示例:不可以。从“一面——一面-----”等句子中可以感受到赶马女孩是轻松愉悦的心情,是随意的自由的歌唱,山路唱歌不能体现这一特点。

  3、师:提醒其他小组同学做好笔记。

  第二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

  示例:我们展示的是第一个场面的歌会。我们选择了两种不同的展示形式。A组赏析2节人物描写;B组仿写3节人物外貌描写。请A、B组的同学分别展示。

  A组示例:“一连”“三个”“逼”等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年轻女人对歌水平高;“轻轻”“理理”“拍拍”“笑笑”等动作、神态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年轻女人心情的愉快轻松。(学生也可能有其他答案,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B组示例:本班同学的一段肖像描写。

  教师点拨

  1、师:你能否把这种高超的技艺、轻松的心情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

  2、师:“一连”“三个”“逼”是轻读还是重读?为什么?“轻轻”“理理”“拍拍”“笑笑”读时要注意什么?

  示例:“一连”“三个”“逼”需重读,可以体现年轻女人水平高;“轻轻”“理理”“拍拍”“笑笑”语速要舒缓。

  3、指导学生诵读“那次——去了”部分,老师倾听,相机点拨,指导,再让学生齐读。

  4、师:你认为3节的人物外貌描写有什么特点?能否结合原文来说?你们小组在仿写时注意了什么?

  示例:原文人物外貌描写抓住了人物外貌特点,写得比较细腻,如“黑中透红枣子脸”“白白的糯米牙”等词语真实细腻地刻画了人物形象。所以仿写时应注意这些。

  5、师:你知道这种外貌描写的方法叫什么吗?它的特点是什么?

  示例:人物描写中的工笔描绘,特点是真实细腻。

  6、师:范读3节,提醒同学进一步体会工笔描绘的特点。

  7、师小结:山野对歌,虽然是剑拔弩张的比赛,沈先生却着重渲染了它的轻松与快乐。

  第三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

  示例:我们展示的内容是山路漫歌的场面,展示的形式是A组朗读加表演,B组语言赏析。

  A组示例:学生选择课文中的精彩片段一生朗读,其他模拟动作或唱歌(学生也可能有其他展示,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B组示例:“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而成的”写出了花的可爱。“矗起头顶花冠”的“矗”和“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的“瞪”动词写出了戴胜鸟的调皮,可爱。(学生也可能有其他语句的赏析,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师:请其他同学点评、补充。

  教师点拨

  1、师:题目是歌会,为什么要花大笔墨写环境呢?是不是喧宾夺主?

  示例:用环境的美衬托歌声的美。(学生也可能有其他的理解,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2、师:还有没有更深的理解?广东本地有没有这种山歌呢?与山歌相比,广东特色的文艺有什么?

  示例:粤剧

  3、师小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根植于它的土壤中,正所谓地杰方能

  人灵。请大家记住,正是因为有了云南的山灵水秀,才有了淳朴自然的云南民歌。

  第四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

  示例:我们小组展示的是村寨传歌,A组同学用图画的形式展示对村寨传歌的解读,B组同学用朗读合作表演的形式展示参加歌会的人物。

  A组同学黑板展示简笔画,并对简笔画的内容解说、介绍。(如代代相传的特点、热情无私的精神等)

  B组同学一生朗读“我以——真不少”部分,其他穿插表演。

  (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鼓励学生个性解读,老师对学生的不同理解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教师点拨:

  1、师:参加村寨传歌的都是什么人?多不多?为什么作者不厌其烦地介绍他们的身份?(引

  导学生感受村寨传歌场面的宏伟,气势的壮观,领悟云南歌会是民间的歌会、百姓的歌会)

  ——

  2、师:村寨传歌中大家仅仅在传歌吗?你能结合原文分析一下吗?(引导学生结合原文分析

  体会歌会不仅传歌,更传递了热情与智慧)

  ——

  3、师:如果朗读这一部分,描写老吹鼓手的那一句如何去读?(引导学生体会“最当行出色”“早”“却”等词要舒缓、重音。)

  ——

  4、自由朗读:“集会表面——原来如此”部分,注意读出赞美欣赏的语气。

  5、师小结:有人说,心中拥有阳光的人,才能把阳光拨撒到别人的心理,老吹鼓手不仅在传歌,更传递了真诚与热情,这种情之美是最动人的!

  6、师:以上我们分析了三种场合歌会的不同,那么透过这些不同,我们能否发掘出他们的相同点呢?请第5小组的同学深入分析一下。

  第五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

  示例:我们探究的是云南歌会三种场面的相同点。我们通过分析认为三种场合的歌会人美,景美、歌美、情更美。(学生可能有不同答案,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教师点拨

  1、师:你认为沈从文先生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引导学生认知歌会人美,景美、歌美、情更美。)

  ——

  2、师小结:在云南的歌会上,有轻松愉快、有淳朴自然,更有热情与真诚,就是这些深深吸引了沈先生,而他也早在课文的开头就以总领全文的两句话,表达了这种赞赏之情,请齐读课文第1节体会,注意读出赞美之情。

  3、生齐读课文1节。

  三、拟写副标题

  1、师:通过以上的品读、分析,我们已经对课文有了相当的理解,能否从不同角度,为本文拟一个副标题,传达自己学完本文的独特感受?请独立思考,想好以后可以到前面板书出来,也可以和直接和大家交流。(自由发言,鼓励不同的答案,激励思维火花的碰撞)

  示例:“云南韵”“不同的歌会,同一种美”“情动云南”等等。

  师:以上同学的答案非常精彩,也触动了老师,在云南的歌会上,人美、景美、歌美、情更美,怎一个美字了得!而透过这些美,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一个个鲜活质朴热情的生命,所以沈先生也是用这篇谱写了一曲“生命的颂歌”!(板书)

  四、课堂释疑

  1、师:预习环节同学提出的有价值而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1-2个,大家共同释疑。(先请提出人谈看法,其他同学补充,老师引导、点拨。不一定要有完整答案,只是引导思考,探讨)

  ——

  2、师:最后,老师提醒同学们注意,任何一篇课文不能孤立地学习,我们应该了解编者的意

  图,本单元是民俗单元,编者选编本文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同学们能关注民俗文化。

  有消息证实,世界上篇幅最长的史诗--藏族英雄史诗 《格萨尔》,目前也面临濒危抢救的问题;岭南文化的瑰宝——粤剧目前“铁杆”戏迷只有20xx多人。同学们,相信你们现在的心情一定和老师的一样沉重。所以老师特别希望通过今天这篇课文的学习,提醒大家注意:

  有些声音我们不能遗忘,虽然时间让它们沉下历史的河床,但当伴着田间嗒嗒的马蹄和奏响在山野村落的鸟鸣,民歌、腰鼓、戏曲、民间艺人悠扬的二胡,这些民俗文化的精粹在我们的耳畔隐约传来的时候,同学们,让我们驻足、欣赏,让这些天籁之音,把我们的智慧之灯点亮,让民俗文化源远流长!

  五、布置作业

  师:想不想做民俗文化的守卫者?

  ——

  请课下小组合作完成课后练习四。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积累“唏嘘、诘问、焦灼、伎俩、颠沛、穷愁潦倒、连声诺诺”等词语。

  2、了解信客职业及其品质。

  3、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4、揣摩佳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继续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学习方式。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揣摩其写作意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信客的风雨生涯中、感悟人生。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2、把握信客形象。培养学生洁力自好、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等品格。

  重、难点:

  1、感受本文的语言、体会人物品格

  2、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揣摩品味语言。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识记字词、扫清阅读障碍、阅读课文、疏通文章脉络。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正如一则广告语所说的“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电信业的迅猛发展,给忙碌的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手机短信拜年已成为一种时尚,提及20世纪初期的乡,对外通信往往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人——信客。也许人们难以想象,其实在很长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余秋雨《信客》将向我们讲述这段故事。“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

  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今天,让我们通过文章《信客》去认识信客,去体会他的苦涩人生。

  二、整体感知:(检查预习情况)(课件展示)

  1、正音

  2、释义

  3、理清行文脉络:做信客的原因——怎么做信客的——怎么不做信客的——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三、启发探究:

  1、填充信客档案:信客是我们的主人公,那么他有哪些遭遇,他是怎样一个人呢?这是我们首先要了解的。老师设计了一个信客档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从文中捕捉重要信息。老师边问学生边答来填充档案的内容。(课件展示)

  职业:信客。

  身体状况:老犯胃病和风湿病(职业病)(第12段)

  收入情况:收入微薄(第3段)

  最高兴的事:几十年来从未失过会一封信,一件物品:给焦急等待的家属送去了在外亲人的消息;他的工作被乡亲们还有老信客认为,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表杨(信客的幸福快乐是建在别人的幸福快乐的基础上的)。

  最痛苦的事:报死讯、被怀疑、被诬陷、被打、被扭送到巡捕房。

  最敬重的人:老信客(最后一段)

  座右铭:信客信客就是一个信字(诚信是信客的生命)。

  2、用一个字概括你对信客这份工作的初步印象(苦)。

  3、学生畅谈信客形象,师归纳。

  明确: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待人宽容、善良厚道、属尽职守、洁身自好、忍辱负重。

  四、小结:

  信客就是这样一个人:尽管时常饱受职业病的困扰;尽管收入永远和付出不成正比;尽管有时还要蒙受无端的猜疑,诬陷和欺凌,但他牢记老信客的教诲,诚信无私,从不雁过拔毛,风得忘义;心胸宽广,所有基、累、辛酸委屈都默默承受;他有情有义,总是以最恰当的方式处理邮件两头的难事。他用大半辈子辛劳履行自己的承诺,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

  同学们,这是一个多么朴实感人的形象。你们在阅读过程中一定也遇到了许多震颤你心灵,让你感动的语句和片断,下面请你们把它们自由地、小声地、深情地朗读出来。

  第二课时

  一、品味佳句、体会风格

  1、请同学们把刚才找出来的感动你的名子读给大家听并对其作一品析,教师作适当引导。(可侧重从它们所表现出的人物品质分析它的美感)

  它们可能是:

  ①第三世界16自然段“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连声诺诺”

  ②第18自然段:“直到他流了几身汗……堆在他的肩上。”

  ③第22段中的“传唤来的同乡……他不想让滇沛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

  2、文中还有一些含义丰富的美句,你们都懂它的含义吗?可以提出来,师生一同讨论解决(提示:可从修辞角度,重点词句等理解它们的深刻含义和表达效果)

  如:①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

  ②信客沉稳地点点头,他看得太多,对这一切全能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未梢。

  ③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④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回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3、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①质朴的典雅。

  ②精辟而又畅达。

  二、互动合作:展示作品人物形象

  请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试写一段话,描写信客基碑上的文字,或某一补白性的文字,鼓励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得意之笔,并作简要点评

  参考示例:(多媒体显示)

  三、迁移拓展,寻找现实生活中的信客。

  1、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像信客一样,默默奉献着,而又处在社会下层的平凡人?请举一两例,并谈一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例如:马路上维持交通秩序的交通协管员、清洁工……。

  师可补讲关于四川藏族自治县的乡村邮递员王顺友的故事。

  小结:他们虽工作平凡,但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同学们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将来从事的也像信客一样普通平凡的工作,我们虽然不能做伟大的事情,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将来就算是一名清洁工,你也要像贝多芬绘画一样,全身心地投入,热爱、忠诚于我们的职业,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无怨无悔,生命才有意义。课上到这里,老师不禁想起一首歌,歌中这样唱道……(多媒体展示《好大一棵树》的歌词,师生齐读,读后放这首歌,在歌声中结束本节课。)

  四、中考链接:布置作业

  1、按例名仿写:

  例1、同情是一缕春风,让枯秃的枝头绽出新绿。

  同情是 。

  例2、信誉就是你立足社会的通行证。

  信誉就是你 。

  信誉就是你 。

  例3、真诚,友谊的桥梁,没有它,人们之间就失去应有的平和与信赖。

  批评, 。

  2、请同学们以“诚实为话题,写一篇小短文,可以谈看法,也可以讲故事。”

  板书设计:

  信客

  脉络

  做信客的缘起

  怎么做信客的

  怎么不做信客的

  为什么当教师、校长是好样的

  品格素质

  任劳任怨

  诚信无私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一、诗句积累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陆游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柳宗元

  师:这些诗句表达的是能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强烈的爱国之情。用诗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对国家对民族的无比忠贞之情,今天我们来认识另一位同他们一样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二、了解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南宋时民族英雄,著名的爱国诗人。著名作品有《正气歌》、《过零丁洋》,作品集有《文山先生合集》。

  三、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

  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当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为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虽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从容就义。

  四、听录音朗诵,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指导学生从节奏、咬字、感情、重音等方面来朗读)。

  五、把握全诗的意思

  1、诗的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诗的颔联两句写的是: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其中“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诗的颈联写的是: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重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这两句也是全诗的文眼句。

  六、总结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文天祥的一腔誓死爱国之心。

  七、背诵并默写全诗。

  教学反思

  参加“春风语文”一年多来,自认为悟到了一点课堂艺术,今日郓城一行,始知自己目光短浅,能力有限,语言粗糙,距离一个成功的语文老师远矣!讲课回来,细细反思,悟到以下几点:

  课堂设计是关键。如果课堂设计失败或者不完整,不合逻辑,课堂组织再好,气氛再活跃,也只是散珠碎玉,残缺不全。课堂设计不仅仅是大局,更要关乎细枝末叶。比如在“品诗”这一环节,我做了很多设计,如:

  文天祥用……(句、词、字),表达了……。

  从……(词、句)中,我读出了……。

  从……(词、句)中,我看出文天祥的……。

  我喜欢……(句、字词),因为它表达了……。

  如此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热情,品味诗句妙处或美好的意境,但是都不大满意,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反思一下,还是问题设计不够明确。

  “以学生为主体”这句话有着广泛的内涵。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不是老师的。很多老师认识不到这一点。老师就是加以引导和评价,我们往往忽视这一点,硬要拉着学生走。学生会不会老师不管,还叫什么以学生为主?老师不一定非要完成自己的什么教学任务,关键要看学生会多少,这是评价一节课的唯一标准。

  第三点我想说的是课堂语言。干净利索的课堂语言是非常难得的。说话啰啰嗦嗦,重复,信口开河,都是课堂语言的通病。我一直注意这个问题,但一直不满意。有时还抢话头,唯恐学生忘了自己。我看不干净的课堂语言不仅没用,反而是一种罪孽!学生能说,老师就不要说,学生说不出或者说不好,我们再说。

  最后简单说说驾驭。很多老师认为自己能够驾驭课堂,但是,你讲课时别人说话了,说明你没有驾驭住课堂;你讲课别人听不懂,说明你没用驾驭住课堂;学生听明白了,你还在讲,说明你没用驾驭住课堂。领着学生进入境界,学生理解,有收获,那才叫驾驭课堂。

  以上这几点我做的都不好,自当加倍努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教学构想】

  现在的学生,都拥有美好的理想。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此时,该如何面对呢?是积极进取,还是踟躇不前?为此,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刻,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树立必胜的信心,坚定成功的信念,学会找寻解决困难的方法;引导他们在感知和体验文本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并从中受益,以便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八年级,正是学生思维从感性向理性过渡的重要时期。本文的相关内容与学生固有的信息储备形成了一定的信息差,所以本文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刺激和丰富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针对以上的分析,教学中拟采用以下方法:

  1.首先布置预习。

  从两个大的方面引导学生预习:①请同学们提出自己最感困惑的问题。②用笔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或词语,并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

  2.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我准备从以下几个角度切人:

  ①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解决疑难问题。③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重点段落,体味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思想感情。④引导学生深人探究,把握文章的主旨。⑤体验反思: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供吸纳和构建的平台。

  3.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人生经验”。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

  1.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

  2.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自主解读文本,充分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

  2.课堂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和品味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能正确地面对困难和运用恰当的方法去战胜困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难点: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安排] 一课时

  1.认真预习课文,读一读,想一想,品一品。

  2.熟读课文,揣摩精彩的字、词、句、段,结合自己的理解与体验,联系实际,谈谈体验或启示。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 导人新课,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 导语 一:

  师:同学们,你们有过紧张害怕的经历吗?如果有,请你谈一件令你紧张害怕的往事。

  (学生们纷纷谈自己的经历)

  师:大家谈得好极了,谈出了自己的真切体验。看来啊,亲身经历的害怕的事的确令人难以忘记,也许这种体验会让我们铭记一辈子。现在,让我们来共同感受一下:一位8岁少年是如何战胜紧张与害怕的。

  导语 二:

  师:同学们,你们有过冒险的经历吗?如果有,请你们谈谈具体的经过,然后说说你从中获得了什么教训(或道理)?

  (学生们谈经历和感悟)

  师:今天,我的收获很大。因为我感受着大家的感受,体验着大家的体验,感悟着大家丰富多彩的人生思考。我相信,这种分享,不仅仅是对我,对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这一板块,旨在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在两个班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导语 ,结果有很大的差别。导语 一能够让全体学生很快地进入状态,搜寻翻找记忆中的往事,课堂气氛一下子被激活;而导语 二却让部分学生卡了壳。因为多数人没有经历过冒险的事,所以根本就无从谈起。此外,对初二的学生而言,本文叙事性很强,所以我力图让学生在文本的影响下,学会有条理地陈述一件事。)

  二、走进文本

  1.整体感知文本。

  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鼓励他们根据提示,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

  师:首先请同学们各自大声朗读课文,带着两个任务去读。

  第一,请依据我的提示,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提示:在一个闷热的下午,我————,最后。)第二,提出你感困惑的问题。 (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教师为什么要给一定的提示呢,直接让学生表述不行吗?原因有两点:第一,避免学生步入“泛泛复述课文”的误区;第二,给学生搭梯子,让其“跳起来摘桃子”,在实践中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学生读课文,并在书上圈点勾画。教师板书完“提示”后,在学生中巡视。在此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据此。教师在黑板上进行了集中归类。

  字词有:

  啜泣(chuò) 瘦骨嶙峋(Iín xún) 噗噗(pū) 训诫(jiè)

  纳罕(nàhǎn) 迂回(yū) 头晕目眩(xuàn)

  (这个环节是在教学过程 中随机生成的。我原以为这一课的生字词比较简单,就可以忽略不讲。可事实上学生的水平千差万别,不了解的大有人在。由此看来,教师还得引导学生多多积累字词,不可听之任之。)

  师:一位教育专家说过:生命的交往、思想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往往能够进射出智慧的火花。下面请前后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问题。’把能够解决的问题在组内尽快解决,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筛选和整理,然后提出一两个全组最难解决的问题,并写在纸条上交给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我相信,凭着大家的聪明才智,一定能给我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我在备课过程中,就琢磨:如果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提出了想象性或探究性的问题,可以适时适地解决;如果学生未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部分问题或创设相关情境。)

  师:(教师边收问题边赞美学生的提问)大家所提的问题,的确有深度、有个性,简直让老师无法取舍。下面让我们来共同筛选出最难解决的问题吧

  2.质疑探究。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有关疑难问题(教师也可参与其中),然后共同整合出有价值的问题。

  用投影仪呈现问题:

  ⑴文章开头“虽已时隔57年,可是那种闷热我还能感觉得到”,57年了,闷热仍然能够感觉得到,可能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⑵“我”明明知道这座悬崖是“不可能登临的禁地”,为什么偏偏要去攀爬呢?

  ⑶杰利对“我”有点不放心,可他为什么“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呢?

  ⑷如何评价杰利和其他的小伙伴?

  ⑸文中第14自然段最后一句“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时,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明明是自己哭,为什么到后来才“发现原来是我自己”呢?这种说法是否合理?

  ⑹“暮色苍茫,天上已出现了第一颗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昏暗”这句话除了描写当时的景物外,有没有特别的含义?

  ⑺当“我”被困在悬崖的石架上,欲上不能,欲下不得时,心里会怎么想?

  ⑻父亲为什么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⑼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让“我”自己下来?(请想一想父亲此时的心理活动)

  ⑽依据课文内容,请谈谈“我”在爬下悬崖的过程中,心里是怎样想的?

  ⑾父亲是怎样指导我走下悬崖的?

  ⑿当“我”投入父亲的手臂中时,为什么会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为什么说“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⒀为什么作者觉得走过的路很遥远?

  ⒁作者把爬下悬崖的过程描写得如此细致生动,有什么目的?

  ⒂“我曾屡次发现,当我因为看到前途遥远可怕以致灰心,丧气时,我只要想到很久以前我在一座小悬崖壁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⒃设想一下,如果是你在上面,你的父亲会怎样救你下来呢?

  ⒄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⒅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⒆假如你是除了“我”、杰利以外的其他小男孩中的一个,你能尝试着评价一下“我”、杰利以及其他小男孩吗?

  ⒇如何理解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深刻含义?文章标题能否改成“童年往事”,为什么?

  (以上绝大部分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来的,极少数是我充实进来的。我认为这些问题都有一定的深度。比方说:⒃一⒆题的设计,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层理解;而且通过“假设”,可以让学生进入情境,去拥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取向等等,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

  师生互动,共同整合出三道有价值的问题:⑵ ⑸ ⑿

  (下面要进行的这一板块,可以围绕“把握内容主旨;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这两个大的方面切入。)

  3.深入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为什么要选择这三个问题呢?原因:一、这三个问题能够贯串全文,起到统率全篇的作用,其中第三个问题与主旨的关系最为紧密;二、如果解决了前面两个问题,教师就比较容易引导学生升华、拓展和联想第三个问题及相关情境。)

  (解决问题时,一定要紧扣文本,不能架空分析。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课堂上,应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说出独立的见解和感受,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课文的人文内涵。)

  “我”明明知道这座悬崖是“不可能登临的禁地”,为什么偏偏要去攀爬呢?

  提示:①不服输,敢于向自己的弱点挑战。②从众心理在作怪。③爱面子,禁不住小伙伴们的激将才去的。(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即可,大可不必强求答案的唯一性。以上三种答案都可以。)

  文中第14自然段最后一句“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时,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明明是自己哭,为什么到后来才“发现原来是我自己”呢?这种说法是否合理?

  提示:合理。当被困在悬崖的石架上,欲上不能,欲下不得时,“我”害怕极了,紧张与恐惧已占据了整个身心,以至于精神恍惚,形成错觉。

  当“我”投入父亲的手臂中时,为什么会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句话提到的“经验”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首先,我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16-----22自然段。因为这部分是体现文章主旨的关键所在。为了快速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验角色,就必须引导他们读文本。朗读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向文本,与作者对话交流,进行心灵碰撞的过程,是一项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语言基本功训练。朗读中,一面是课文的丰富内涵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一面是学生以自己的全部经验对课文作出多元反应。因而,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增强语感、发展语感的重要途径。)

  提示:因为“我”原来身体不好,一向胆小,面对困难就感到紧张害怕甚至恐惧,而今天运用父亲“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我”终于攀下了悬崖,“我”感到既惊奇又自豪。通过这次经历,“我”战胜了怯懦,战胜了自我,变得坚强、勇敢和自信。所以当“我”投入父亲的手臂中时,会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因为经历爬悬崖这件事后,我明白了一个经验(即人生道理):面对困难,除了要有信心和勇气外,还要有战胜困难的智慧与方法——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并且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去克服。

  (教学时,如何把这个问题向纵深处挖掘、探究。取决于教师引导的合理性和丰富性。引导得好,就会出彩出新,师生共同受益;引导得不好,就会贴标签,可能会把主题强加给学生,这样师生都觉得索然无味。学生们可能会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这个问题的若干内涵,比如说:中西文化的差异、喜极而泣的情感狂澜、父子之爱以及“由不自信到自信再到充满巨大成就感的心路历程”等等,总之,围绕本问题,联系文本内容,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和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做最大程度的开发。)

  三、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供吸纳和构建的平台。

  师:刚才,大家提出了那么多精彩纷呈的问题,的确令我佩服。在此,老师也想提一个问题,我提的问题是:

  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在爬下悬崖之后,如果请你跟爸爸、妈妈、杰利和其他小玩伴说几句心里话,你会跟他们分别说些什么呢?

  (学生们踊跃陈述自己的想法)

  (这一板块是解读层面上的“创造性解读”。这个“假设”问题,能使学生在深入体会文本内容的同时。再次激活思维和丰富角色体验。教师正好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主旨的基础上重构和健全人格品质。至此,这节课就较全面地实现了三个维度的有机融合。)

  结束语:

  师:有一首歌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而我却要说:不经过心灵的磨练,哪能够真正地成熟起来?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许多沟沟坎坎,曲曲折折。此时,除了要有信心和勇气外,还要有战胜困难的智慧与方法。学完这一课,相信大家会有很大的收获。在此,我真诚地希望大家: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够“走一步,再走一步”,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并且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去克服。你会惊喜地发现:原来前途如此美好,世界如此奇妙。

  (总结全文,鼓励学生积极应对人生中的困难。)

  四、布置课外作业

  鼓励学生与生活对话:联系实际,请大家谈谈自己的“人生经验”。

  (教师所布置的作业 应该有价值。备课时。我反复思考什么样的题目最有效用,经反复权衡,选择了此题,因为我认为这道题能够打通学生的阅读感知和生活经验的通道,学生一定有话要说。事实上的确如此,学生听与说的积极性都很高。)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增加比较阅读的份量,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性格影响下表达的观看日出的不同感受。

  2.体会在特定历史时期,作者如何借写日出来抒发对社会光明的强烈渴望。

  3.教学过程以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进行。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文中哪些描写表现了对光明的渴望。

  难点:如何使读者体会出对旭日光明的描写是表达了对社会光明的渴望。

  三、教学时数

  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分组:告诉大家今天的学习要分组,以便进行一些合作探究。然后将全班按照每组4-6人进行划分,强弱男女搭配。各组都为自己的组起个名字。

  (二)引入:我们作个小组竞赛:大家会背哪些跟太阳有关的诗文?

  --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春云如兽复如禽,日照风吹浅又深。

  (三)问:都是琅琅上口,生动难忘的佳句啊!同一颗太阳,能引发人这么多不同的观感,为什么?

  --时间、地点、环境、心情不同,作者不同,就带来千变万化的诗情画意。

  问:记得有一篇外国作家的小说,写一名逃犯,在逃亡途中,看落日,太阳像一只巨大的独眼,为什么?

  --逃犯心情紧张,害怕被发现,这种心情影响到他对落日的感受。

  (四)好,等一会儿要考验大家一下,你会体悟多少作者的心情。我们今天将学习徐志摩的文章《泰山日出》。我先介绍一下。

  解题、作者和背景(见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略)(要交待徐是浪漫主义诗人。)

  (五)现在大家仔细阅读《泰山日出》。

  (六)阅读之后,梳理字词。解释下列词语,完成加点的字的注音写字。

  饱饫 无餍 醒豁 消翳 厚毳长绒 溟濛 飒飒 蜿蜒

  (七)分组讨论:

  1. 本文值得品味的词语或句子。

  2. 课文哪些描写表现了对光明的渴望和赞美?作者为什么有那么强烈的渴望和赞美?

  3. 练习二,比较徐志摩、海涅、姚鼐对云海的描写,谈谈你更喜欢谁的描写,为什么?

  4. 练习三,比较徐志摩、刘白羽、屠格涅夫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具体指出其中最生动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开场白:上节课我们各组都已按照所给问题进行了讨论?现在我们就进入表述阶段,看看哪个组说得好、说得精彩!

  各组同学自己给自己编好序号,1、2、3、4、5、6。

  (二)第一个问题:本文值得品味的词语或句子。(念每组的序号,被念到序号的同学就发言。按答的水平打分。)

  注意:这是一个开放题,但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出那些能产生特别的表达效果的词语,或采用了某种修辞来增加表达效果的句子。如:

  但这是我一面感觉劲烈的晓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时约略的印象。劲烈一般与寒风搭配,这里用来形容晓寒,使人生动地感受到凌晨的十分的寒意。醒豁本意是指意思表达得明显,文中与睡眼搭配,传神地写出了我尚有朦胧睡意的行状。

  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

  以神驹形容太阳从东而来,光辉灿烂不可阻遏的样子,极有力量与速度。热奋,中文本无这个词,这是根据字意临时造词,但读者结合上下文可以理解,是热烈、兴奋义,促进读者体验到光华无比的太阳强劲地前行的样子。

  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沿。

  本句采用比喻,以雀屏形容云霞的形态之美,以金饰霞,形容云霞的光彩之美。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这些词语都是用来比喻云彩的色调光影的,极尽华丽与堂皇,充分体现出作者的浪漫和唯美主义请调。

  (三)问:课文哪些描写表现了对光明的渴望和赞美?

  明确:本文不是集中笔力描绘日出的壮丽图景,而是重在写自己的期盼、激动、幻想。

  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

  发生了奇异的幻想--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大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的悲喜交互的热泪

  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

  散发祷祝的巨人,他的身形横亘在无边的云海上,已经渐渐的消翳在普遍的欢欣里;现在他雄浑的颂美的歌声,也已在霞彩变幻中,普彻了四方八隅

  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四)问:作者为什么有那么强烈的渴望和赞美?有什么关键词能提示我们?

  关键词:巨人 睡意 唤醒 东方 光明 复活

  这是用了象征的写法,象征东方巨人的觉醒。再考虑写作时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光明复活等都是象征五四精神。这里的欢乐,狂欢般的,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

  (五)下面大家的发言是抢答式了,哪个组答得多,答得好,就能赢。

  问:比较徐志摩、海涅、姚鼐对云海的描写,你更喜欢谁的描写,为什么?(自圆其说即可)

  徐志摩写云海的句子是:

  ①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地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

  ②云海也活了,眠熟了的兽形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的向着我们朝露染青的馒形小岛冲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荡着这生命的浮礁,似在报告光明与欢欣之临在

  海涅、姚鼐的见练习二。

  (六)问:比较徐志摩、刘白羽、屠格涅夫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具体指出其中最生动的部分。(开放)

  (七)作业:

  ①完成课后词句品味和积累各题。

  ②朗读并背诵巨人的手在热奋地驰骋。

  附:板书设计:

  泰山日出

  生字词: 探究讨论:

  饱饫 无餍

  醒豁 消翳

  厚毳 溟濛

  飒飒 蜿蜒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课文原文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三课时√√(二课时) √(会员)

  2.芦花荡√ √(原创 四课时)√ √(长、详)

  3.蜡烛√详案 √√(原创) √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简) √ √探索型√

  5.亲爱的爸爸妈妈√① √② √

  第二单元

  6.阿长与《山海经》√ √三则

  7.背影√ √ √

  8.台阶√(Doc版,一课时) √ √二则

  9.老王√简案 √(详) √

  10.信客√(简)(详)各一份 √ √

  第三单元

  11.中国石拱桥√简案 √ √二则

  12.桥之美√两则 √(创新研究) √

  13.苏州园林√ √

  14.故宫博物院√ √ √

  15.说“屏”√(简) √ 名师√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简详各一则 √ √

  17.奇妙的克隆√ √ √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

  19.生物入侵者√(简) √

  20.你一定会听见的√ √ √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 √ √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 爱莲说优秀√√ √ √√陋室铭2课时

  23.核舟记√详案√(详)第二课时 √ √

  24.大道之行也√优化教学方案 √ √(简)

  25.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 √

  第六单元

  26. 三峡√①√珍藏版 √ √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 √

  28.观潮√(2课时) √详略各一则√(名师)

  29.湖心亭看雪√① √② √ √ 30.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 登岳阳楼√√ (名校资料)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3、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虚词的用法。

  2、难点:

  (1)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2)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教学准备:

  1、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的电脑展示图片。

  2、将课文的知识整理成PPT、幻灯片。

  设计思路:

  1、这篇文章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立意高远,文采斐然,句式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位,体会文章的特点,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引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3、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楼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的很多名胜古迹,大多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共同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电脑示图解题,作者及文体简介简介。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你们知道哪些?学生讨论,多媒体出示。(《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句。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幻灯显示。)

  (1)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四字短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薄暮冥冥,樯倾楫摧,虎啸猿啼

  满目萧然,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一碧万顷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把酒临风,喜气洋洋

  (2)阅读思考:

  ①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②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③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

  四、理解关键句(多媒体出示)

  1、哪些语句记载滕子京的政绩?

  讨论并归纳: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属予作文以记之。”中“之”指代什么?

  讨论并归纳: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哪些句子写岳阳楼大观?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湯湯,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为什么略写岳阳楼之大观?

  讨论并归纳:前人之述备矣。

  5、第二段哪两句话引起下文情景交融?

  讨论并归纳: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6、描写洞庭湖阴天景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讨论并归纳: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7、描写洞庭湖晴天景色。

  讨论并归纳: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8、迁客骚人悲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9、迁客骚人喜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0、“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之为”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1、,“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2、,“进亦忧,退亦忧。”中“进”、“退”各照应什么?“进亦忧”、“退亦忧。”各照应什么?

  讨论并归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3、作者的阔大胸襟,政治抱负?

  讨论并归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警句、名句、劝勉滕子京的话、主旨句、中心句、观点)

  五、分析重点段

  1、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3、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4、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5、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l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6、提问: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说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岳阳楼记》原文和译文

  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当了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我观赏那岳州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它含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降职的官史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象那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阴惨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头冲白天空;太阳和星星失去了光辉,高山隐藏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桨断了;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的诽谤、害怕坏人的讥笑,满眼萧条冷落,极度感概而悲愤不端的种种情绪了。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就象春日晴和、阳光明媚,波浪不起,蓝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成群的沙欧,时而飞翔时而停落,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月光象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象现下的白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和神态了。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这就是进入朝延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复习

  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人。(从本文表现出有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

  全文:

  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记叙)

  第二段:(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引出下文。

  第三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

  中心思想

  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句子

  ①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④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唐贤今人诗赋。

  ⑤“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⑥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

  ⑦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

  内容预览:

  《胡同文化》教案

  教学目的:

  1.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学习作者用朴实雅致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虚实叙事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理清思路。

  教学难点:

  1.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 的情感。

  2.在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教法:

  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北京自古帝王都,自明代以来,它就是北方乃至中国最重要的都市,也是最具文化底蕴的都市。提起北京,除了老祖宗遗留下的历史文化遗迹外,我们自然会想起老舍笔下那生在皇城根下,住着四合院的老北京,提着鸟笼,穿梭胡同之间,养鱼养花的悠闲自在的生活。他和我们黄土高原上吼着秦腔,吃着黏面的陕西人身上透着不同的气质文化气息。这种感觉得出却道不明的东西是什么呢?汪曾祺先生把他归结为《胡同文化》。胡同也是一种文化?特别吧!让我们一起走进胡同领略他的文化内涵!

  二、整体研读

  大家知道这篇文章是汪先生为他的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北京就胡同天下有名,最能体现北京的民俗特点和市民生活特征。

  1.阅读课文,思考:

  (1)胡同是北京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北京城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什么?(像一块豆腐,四方四正)

  (2)在作者的眼中,这四方四正的形式,仅是事物存在的一种方式吗?(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3)这篇序言从内容上写了两方面的内容是什么?(介绍北京的胡同、受胡同影响的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观念)

  (4)胡同是不是一种文化形式?在文中找

  2、探讨胡同文化

  (1)胡同是一种怎样的文化形态呢?让学生找关键词句

  明确:封闭

  那些生活现象体现了它的封闭?

  明确:安土重迁 独门独院

  讨论:安土重迁是什么意思?他们的家是“金窝”“银窝吗”?那为什么不肯搬家?

  明确:(住惯了,恋旧,图安逸)破家值万贯的内在思想

  他们愿意过封闭守旧的生活,独门独院是说他们深居简出不彼此交往吗?不

  那能说北京人封闭吗?

  明确:能,平常不多交往,随一点“份子”只是为了合礼数

  看来,这北京人送礼给你并不代表对你感情深,没咱陕西人诚,陕西人不讲客套、面子,对待客人不管食量大小,一律大碗黏面,虽然粗犷了点,但却是赤诚之心。

  (2)、大家用同样的方法,读后面的段落,看胡同还有那些文化内涵?

  明确:易于满足 冷眼旁观。

  易于满足在文中如何体现?文中有具体的生活验证吗?

  第八段语言有什么特点?让学生示范朗读。

  胡同的文化精义是什么?(忍 安分守己 逆来顺受)

  通过什么体现?找出文中最能体现这一文化精义的句子

  “ 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地道的北京口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这句话的精彩之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胡同文化的现状如何?

  小结:胡同之中浓缩着北京人的心态,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可谓是一种意蕴丰富的文化形式,汪先生通过胡同探讨展示了一种文化。

  三、讨论分析

  1、想想我们生活之中有那些文化形式?

  茶文化 酒文化 服饰文化 饮食文化

  2、文化究竟是什么?大家有没有思考过?

  A 、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英 泰勒〈〈原始文化〉〉

  B、文化是一个错综是风俗习惯的结晶体,具有维持现状的倾向。

  --美 杜威

  C、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现代汉语词典

  看来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抽象概念,而他却以具体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周围,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发现文化的眼睛,汪先生就是一个成功的示例。文化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面对改革开放的今天,它的情况如何?一个熟悉北京文化的老北京,对这一历史的必然作何感想?万般感慨化作一句话,是什么?(再见吧,胡同!)

  汪先生对这一历史的必然既能正确的认识和接受,留恋,怀古,感伤之情对于他这个老北京是人之常情。豁达的态度和对文化现象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四、拓展延伸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乡人,孕育着不同的地域文化。江南的小桥流水孕育了秀美的江南园林文化,请大家用汪先生审视文化的方法,考察一下我们陕西的文化或者你们当地的村落文化。文化存在与我们的生活之中,只要你有文化眼光。

  五、课后欣赏 《文化眼光》 冯骥才

  板书设计

  胡同文化

  封闭 安分守己 改革开放

  胡同→胡同文化→ 满足 忍 → 没落

  旁观 逆来顺受 衰败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整体感知课文。

  2、精研课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词采的华灿以及作者诗化灵动的文辞。

  3、 理解、体验作者于字里行间浸透的一种给人以新的、生机的神秘的美的享受。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文章的精彩词句,比较刘白羽的《泰山日出》。

  2、难点:文章所浸透的诗化的灵动的美。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

  日出的景观是壮美的,许多人会赞美它,描绘它,形容它,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却不知道该怎样下笔,心头一片茫然。徐志摩的这篇散文只选取泰山日出的一个短暂场面,却在它的妙笔生花下,整个日出景象被描绘得绚烂多彩,变幻无穷,使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2、课前预习(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3、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饱饫(yù) 无餍(yàn ) 醒豁(huò) 厚毳(cuì) 雾霭(ǎi) 溟濛(míng) 飒飒(sà) 祈祷(qídǎo) 层累(lěi) 蜿蜒(wānyán) 驰骋(chíchěng) 涛澜(lán)四隅(yú) 浮礁(jiāo) 海句力士(gōu) 无垠(yín)横亘(gèn) 消翳(yì)

  4、作者简介: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5、 释题:

  本文选自《巴黎的鳞爪》。

  作为东方文学的泰斗,泰戈尔不仅有“天竺圣人”之誉,还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世界性诗人。在他一九二四年来华访问前夕,“泰戈尔热”已来势汹涌。徐志摩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敬仰的感情,真是一个卓越的比喻。这是何等倾心的盼望、何等热烈的迎候,何等辉煌的莅临!诗人以他才华横溢的想象和语言,描绘了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

  6、 再次品读课文,学生齐读。

  7、 互动学习:

  互动1:同样是描写日出,试比较刘白羽与徐志摩所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句子,指出两人所描写的最生动之处。

  明确:刘白羽:见课本第4页。

  好处1:太阳本来是有固定形状的,刘却以液态(沸腾)来形容,显得特别新颖,刘白羽式的创造。

  好处2:刘白羽选择了一系列富于动感和力度的动词来表现日出的强大力量(矗起、闪、抛溅、上冲、迸射、冲破、飞跃等)动感力度较强的词表现日出一刹那的巨大气势和力量,极其雄壮、瑰丽、真的是气象万千。

  好处3:“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这里夹杂了作者独特的感受,晨光与黑夜的交替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的交替,这里作者联想到的是新中国的瑰丽景象,同时双关。

  徐志摩:见课本第10页。

  好处:传神地刻画了对日出的企盼、渴望,对初升之时跳动状的精微感受,似乎感受到作者在呼唤,在催促,在目不转睛地注视,在协助太阳完成这一伟大的诞生。

  说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出屠格涅夫关于日出的精采描写,比较三者之间的精妙所在。

  屠格涅夫:见课本第2页。

  好处:此比喻句把对耀眼亮色(光线)的敏锐,精致的感受描写了出来(色彩描绘的很精致);另外在情绪上将作者的主观感受与客观自然巧妙契合,光柱的跳跃,旭日初升的清丽,清晨的宁静化作了“肃穆的欢悦”。传神,精致。

  互动2:认真品读全文我们会发现本文并没有完全写日出的景象,它其实是表现作者对光明的渴望,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哪些描写表现了这种渴望?

  明确:见课本第9第10页 ①②③④⑤⑥

  在文中光明是双关语,既指日出的光明,也指社会的光明。光明(即东方)在文中反复出现,特别是字里行间洋溢的热烈情感,使人感到这一不仅仅是自然意义的光明。作者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并不消极颓废,而是积极地呼唤迎接光明的到来。文章中如“光明”“复活”“海句力士”等等都是在表现“五四”精神。作者夸张的欢乐就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文章中的悲喜交互,也表明光明来之不易,它经历了漫长黑夜的沉睡(痛苦、屈辱的等待)冲破了重重的障碍,也得以觉醒,这艰难的获得让作者悲喜交互。

  互动3:本文作者除了对日出进行了精彩的描写,还着重写了日出前的云海,结合“阅读练习探究”第二题,说说几位作家对云海描写的精妙之处。

  明确:见课本第8、9、11页

  海涅:比作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露出的干的土壤。

  姚鼐:比作数十立的樗蒲。

  徐志摩:日出前:绵羊(温顺、恬静)

  日出后:兽形波澜(灵动、活泼、生机无限)

  互动4: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除了以情动人外,文章华丽的词藻,优美的语言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仔细品味文中节奏感强,意蕴丰富的句子。

  明确:见课后题“词语品味积累”。

  文章语言:1)新颖的搭配(生动、传神)

  2)根据字义临时造词(新鲜、典雅)

  互动5:比较刘白羽和徐志摩写法的异同.

  明确:刘白羽:把景象写透了,才激动起来,慢慢诱导读者激动,避免读者跟不上趟而无动于衷(层层烘托、步步蓄势,在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终于推出了雄伟无比的高空奇景)

  徐志摩:很善于调动读者情绪和作者同步发展,循序渐进。徐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情绪来得很快,很突然,引起读者的惊异,以戏剧性的悬念,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刚开始漫不经心,懒洋洋,笔锋一转“果然”读者的情绪还没跟上“我不由得打声狂叫”引起读者的惊异的作者激动的景色,倒不一定一下子很惊人,很令人震撼,写景抒情文章常用的手法,以作者的情感为主导。

  刘白羽:1)描写角度新

  2)立意深远

  3)表现手法巧妙

  徐志摩:词藻华丽、立意新奇、色调绚烂、富有音乐性。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体会书信中感情的流露和哲理的阐明。

  2、体会两封信中的联系及“坚强”的含义。

  3、尝试用书信与同学、朋友、师长进行友好的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坚强”的含义。

  2、第2封信中哲理的阐明。

  三、教学时数:

  安排2课时。

  四、教学方式:

  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与老师讲解结合。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说明:第一封信内容简单,学生理解较易,教学时宜以学生自主讨论、探究为主。)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书信的格式,导入新课并简介作者

  简介人物:傅雷(1908—1966)

  傅聪的有关介绍网站

  2。这两封信是傅雷接到傅聪的信后的回信。请浏览这两封信,说说它们的主题各是什么?

  第一封信,如何面对挫折,第二封信,如何对待成功。

  (要求学生课前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有关的材料。)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问题。

  1、这封信是傅雷在儿子什么心境下写的?找出句子。

  讨论明确:这种情绪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

  2、开头为什么这样称呼?

  讨论明确:称呼:“聪,亲爱的孩子。”

  这样称呼起了宽慰儿子,给他以感情上的慰藉。

  《傅雷家书两则》自学评估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谀()词(2)扶掖()(3)借鉴()(4)庸碌()

  2。根据给出的拼音写汉字,并解释成语。

  (1)tí()泗横流________

  (2)重dǎo()覆zhé()________

  3、在父亲与儿子的关系上,傅雷有一个观点,即“父子如朋友”,请结合本课所选的两封信,简述这种观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4、如何理解文章中“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一句话的含义?

  能力提高

  1、写信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感情、展开深层次心灵交流的常见方式,它与面对面的交流有着不同的效果。作为初三的学生,不久就要初中毕业了,请你就初中生活中的某个话题,写一封信给你喜爱的老师,跟老师进行一次朋友式的思想交流。

  2。现在很少有人用信笺写信,多用E—mail来传递信息,非常快捷。你能教会另一个同学发E—mail吗?请写下具体的操作程序。

  开放探究

  阅读另一则《傅雷家书》,完成练习。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有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忆的;我们噜哩噜嗦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快乐又惆怅。

  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尽管我没宗教信仰,至此也不由得要谢谢上帝了!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厌烦。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到的,所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________。

  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你走后第二天,妈妈哭了,眼睛肿了两天: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泪。我们可以不用怕羞的这样告诉你,也可以不担心你憎厌而这样告诉你。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何况母亲的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

  1、读第一段,回答下面问题。

  (1)“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中的“这一类的话”指什么?(用原文回答,15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一段提到令作者“又快乐又惆怅”的是什么事?为什么说它是“又快乐又惆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第二段中,作者写道:“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读第二段内容,说说作者说这话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10个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本文语言特色考虑,填入第二段横线处的应是下面哪一句?简要说明理由。

  A、现实却给你证明,我是对的。

  B、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选________,理由________

  4、家书反映出傅雷对两代人如何相处的一些看法,回答下面问题。

  (1)傅雷认为在两代人相处中,青年人应持有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傅雷认为在两代人相处中,长辈应克服自身哪些弱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傅雷希望两代人应建立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引文后,结合对本文主旨的理解,写你此时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1)yú(2)yè(3)jiàn(4)lù

  2、(1)涕,鼻涕眼泪一起流下来,形容极为痛苦。(2)蹈辙,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3、“朋友”的意义,首先在于感情上、精神上的互相理解与慰藉。当傅聪情绪消沉时,可以毫无顾忌地向父亲倾诉,而父亲并没有高高在上、横加训斥,或者说些教条式的训诫。相反,作为父亲的傅雷,他能够充分理解儿子的痛苦,首先尽力地安慰他,让儿子觉得温暖、放心;然后娓娓而谈,以十分平等的口气给他提出一些人生的忠告。朋友的境界还在于志同道合,互为知音。傅雷与傅聪对音乐艺术有许多共同的感受可以交流,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借鉴,这也是“父子如朋友”的体现。

  4。这句话在文中,其意图在鼓励儿子像贝多芬那样,不惧矛盾,勇敢面对,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

  【能力提高】

  提示:注意正确使用书信的格式。答案略。

  【开放探究】

  1、(1)指傅聪二三岁到六七岁之间的小故事。

  (2)回忆儿子的往事这件事。因回忆儿子的往事而快乐,因儿子离开父母而惆怅。

  2、儿子变成了朋友。

  3、填B句。B句与全文语气口吻一致,态度谦和,语气亲切,像和朋友谈心一样。

  4、(1)青年人应该理解长辈的情感,尊重老人的意见。

  (2)长辈应克服落伍、迂腐、不够耐心、不太讲究说话技巧等缺点。

  (3)建立和谐、没有隔膜的朋友般的关系。

  《傅雷家书两则》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这两封家书,第一封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高峰。两封信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二)学法引导

  节选的这两封倾注了浓烈的父子深情又饱含着人生哲理的家信,阅读时,需要用心灵去感悟,一面理解傅雷对儿子的期望和忠告,一面感受傅雷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与领悟。对于文中关于“坚强”“孤独”“赤子之心”等几处饱含哲理耐人寻味的议论,可以通过尽可能多地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加以分析、领会。另外,课外阅读《傅雷家书》、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及《贝多芬传》等名著,有助于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三)审美鉴赏

  舐犊情深的父爱美

  两封家书,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之时。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儿子取得巨大成功时,激励孩子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攀艺术高峰。不论是前者和风细雨式的款款相慰,还是后者满怀激情式的深情勉励,翻译家对儿子的殷殷期望、舐犊之情令人心动。谁能不为如此的父爱所感化呢?

  (四)重难点突破

  1、阅读课文节选的两封信回答,两封信中分别表明了傅雷希望儿子成为怎样的人。

  【析】此题意在让学生通读文章后,较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思想内涵,并进行简明扼要地概括。

  【参考答案】第一封信里,傅雷希望儿子能够正确地对待情绪上的消沉和低落,学会用达观的态度泰然处之,保持心灵的平衡;进而能够冷静、客观地分析事理、正视现实,吸取前车之鉴。

  第二封信里,希望儿子在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仍然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高峰。

  2、比较两封信,思考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

  【析】此题不仅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而且更进一步地要求学生做到能够从众多信息中求同辨异。就本文而言,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坚强”一词含义的理解。

  【参考答案】两封信形式上独立成篇,其实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之中始终有一条主旋律,即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坚强在本文中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即使孤独也不怕”(见第二封信),并且“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见第一封信)。二是“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永远保持“对艺术的谦卑”。第一封信里讲的“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第二封信所说的不怕矛盾,相信“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说的都是这方面的道理。

  3、第一封信中用了不少比喻,找出来,试分析它在文章中的作用。

  【析】此题重点不在于辨别比喻句,而在于充分理解运用比喻在表达效果上的好处。

  【参考答案】作者在劝慰儿子对情绪上的跌宕要泰然处之,尽量让心理保持平衡,不至于受伤时,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进行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控制情绪的必要。

  又如,作者劝慰儿子要“养成另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情”,即冷静、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吸取教训、引为借鉴时,把对待感情的创伤,比作“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体会细节描写的魅力。

  2.品味赏析文章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深深的爱子之情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

  2. 赏析文章朴实却含蕴深情的语言。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新课导入

  在我们的成长路上,父母的爱的阳光照耀着我们前进的每一寸行程。我想,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中都有无数有关 父母让自己难忘的故事,这些故事里 凝聚着父母对我们的深切关爱。下面我们来共同看一看朱自清先 生是怎样描写“深沉的父爱”的。

  链接:《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 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一、预习导学(读顺课文,掌握生字词,积累常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差使( ) 奔丧( ) 狼jí( ) 簌簌( )

  cǎn淡( ) 踌躇( )( ) 迂( )腐 橘子( )

  栅栏( )( ) pán shān( )( ) 拭( )

  举箸( ) suǒ屑( ) 惦记( ) 晶莹( )( )

  2、看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乱七八糟的样子: 纷纷落下的样子:

  凄惨暗淡,不景气 : ④失业在家:

  ⑤短时间停留: ⑥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⑦衰颓败落: ⑧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

  ⑨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⑩细小而繁多(的事):

  3、常识填空

  《背影》选自《 》,作者 ,字 ,江苏扬洲市人。现代 家, , ,民主战士。他著有诗文集《 》,散文《 》、《 》。我们曾学过他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是《 》。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感知事件

  课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一.读背影,动真情。

  ①请找出本文的文眼。

  (提示: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②“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当时见面时的背景如何?

  ③作者是通过“背影”这一特殊角度来表达“父 爱”的,那么文中几次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景下的背影?哪一次给我们的印象最深,令你最感动?说说你的理由。

  ④望着父亲的背影,我的 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说说文中写“我”几次流泪,为什么流泪?

  小结:通过以上学习,你认为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课后作业:深情朗读第六段,善学者背诵第 六段。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能力目标:要求把握描写的对象的特点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通过对散文语言的评价赏析,体会品味散文之美。

  情感目标:认识大自然中生命的意义、价值及其对人类的启示。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赏析点评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感悟,领会作者对大地的深情。

  教学难点:要求把握描写的对象的特点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疏通文字

  学生自由诵读,教师对生字进行检测。

  酒盅坟冢衔筑巢繁衍撒种崛起

  蜷曲檩条椽子砺刀怵目喙羁绊

  蜣螂哺育偃息凄怆拾掇

  二、读课文,筛选要素

  学生速读全文,概括说说作者写了大地上的哪些事情?

  自然景物:麻雀、蚂蚁、熊蜂、小鸟、太阳、田野

  人的活动:孩子、捕鸟人

  三、读课文,概括内容

  选择其中的三种景物进行细读,要求把握描写的对象的特点对段落内容进行概括。并阐述这样概括的理由

  例如:第六段《树上的麻雀》、第十九段《失巢的蜂》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通过对散文语言的评价赏析,体会品味散文之美。

  教学难点:认识大自然中生命的意义、价值及其对人类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品析语言:

  选择最喜欢的段落进行大声朗读,并从中选择一个词、一句话进行赏析评价。

  学生进行交流。

  例如:第19段的“伏”:准确写出了蜂的动作特点,还能使读者联想到泰然处之的神情。

  例如:“树木伸展的愿望,是给鸟儿送来一个个广场”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树干对于鸟儿的贡献巨大。

  二、读课文,领会情感:

  背诵最喜欢的段落,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惊人的发现?

  对事物的细心观察;对自然与生命的领悟。

  理解作者对大地的深情是文章的线索,也是文章的主旨。

  三、读课文,感悟主旨

  了解作者的生平,再读课文,理解作者所阐述的“大地道德”的理念。

  附录:苇岸,1960年1月生于北京市昌平县北小营村,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在《丑小鸭》发表第一首诗歌《秋分》,1988年开始写作开放性系列散文作品《大地上的事情》,成为新生代散文的代表性作品。1998年,为写《一九九八二十四节气》,苇岸在家附近选择了一块农地,在每一节气的同一时间、地点,观察、拍照、记录,最后形成一段笔记。1999年在病中写出最后一则《二十四节气:谷雨》,5月19日因肝癌医治无效谢世,享年39岁。按照苇岸自己的意愿,他的亲友将他的骨灰伴着花瓣撒在故乡的麦田、树林与河水中。苇岸一生文字很少,不足二十万字。生前只留下一部《大地上的事情》,在病榻上编就了自己的第二本书《太阳升起以后》,20xx年5月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读罢此文,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重点与难点:

  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是研习本文重点,读完本文后,从中获得的启示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生:我选择后者,因为……

  师: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

  简介作者及作品,突出其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被贬的背景。

  二、小组讨论,扫除生字词,初步弄清全文大意,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1.集体讨论,适当点拨,疏通全文。

  2.师生共同活动,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师: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生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生2:这句话先说由“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师:(课外拓展)老师这里有一句话,看看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什么地方?

  (投影)透过窗户看天空,透过天空历史,透过历史看人生。

  生: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人生”,它是通过“窗户”、“天空”“历史”而引出的。……

  师:陋室陋吗?

  生:不陋。

  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生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

  生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里是写陋室主人的情趣……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里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

  生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里作者援引西汉扬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及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师:大家的发言非常踊跃。

  (指导学生美文美读美背美诵,继而引导学生合理想像,充分感受作品气韵)下面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想像那陋室的自然环境。(创设情境)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一点一点地一坡一坡地慢慢地爬上那斑驳的石阶的?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绕过窗帘飘入室内的?

  生1:它们从石缝中钻出来,探出她们可爱的小脑袋……

  生2:她们聚集在一起,在主人的窗下起舞……

  生3:我认为这两句的描写绘色绘声。你看“青”、“草色”状其色,“谈笑”状其声。

  师:同学的发言很精彩。请大家想像一下,倘若室内有王叔文、柳完元等人,他们在谈些什么,这些人在一起,又会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分别把自己想像成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等。)

  生1:他们个个学识渊博,心忧天下。

  生2:柳宗元在吟诗作画。

  生3:王叔文在煮酒纷论当今时代英雄。

  生4:韩愈在扼腕长叹。

  生5:刘禹锡持一杯香茗,侧耳倾听窗外雨打芭蕉的声音……

  生6:柳宗元沉吟:“‘沉舟侧帆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转身对刘禹锡说:“梦得,今日有幸拜读,真让我折服,让我感动奋发!”……

  师: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哪里还有什么为那狗皇帝当差去收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的“劳形”与痛苦!

  师:再看室内的陈设,文章重点突出了哪些物件?由此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生1:“素琴”、“金经”……

  生2:由此我想到了主人读书情趣的高雅。

  生3:我们要有选择地读书,读名人名著,。比如:我最近在读《毕淑敏散文选》……

  生4:还有《读者》……

  生5:……

  3.讨论今天我们读了这篇文章,从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帐文凭。

  这则材料是针对我们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言的?

  生1:我认为这是在商经济大潮冲击下的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纪律松弛的表现…………

  生2:学习松懈,不思进取……

  生3:……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透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生1:引以为戒……

  生2:奋发向上……

  生3:……

  师: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生1:我给我的房子取名为“梦阁”,因为我喜欢做梦,它神秘,飘渺,浪漫,富有诗意……

  生2:我给我的房子取名为“港湾”,因为家是我们温暖的港湾……

  生3:我给我的房子取名为“碧丹”,因为我喜欢作画……

  生4:……

  师:(小结)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进入刘禹锡的精神境界里,并把这种精神带入我们的生活中。我至仍在解读它。同学们,一年以后,你还会再读《陋室铭》吗?十年以后呢?若干年以后呢?

  生:会。

  师:(引导)美文,是要我们的一生去解读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它进行长期的孜孜不倦的研习,每当我们精进了一步,我们的学识、做人的涵养也就提高了一大步,因为精神的影响是可以超越时空的,你可以把它推荐给你的父母、同龄人;甚至你们的未来的孩子、未来孩子的同龄人……

  个案点评

  语言教学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播、承扬、革新的强劲而深厚的助动力。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给予我们的学生多一些人文关怀,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进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现代教育生活的理想。

  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从事这个领域研究的每个人从自我开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研究学生,学习着他们的学习,生活着他们的生活、并由此开始与他们进行一种心灵的对话。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这不仅是在教育教学上去关心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更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权利和义务。当我们意识到这种权利和义务的时候,语文教学与人的关系作为一个问题便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它要靠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的交流来解决。

  当我开始教《陋室铭》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在想这么一个问题:

  如何让学生能够承传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那种雅致澹泊、豁达乐观的作风,并让这种作风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这就需要想像的介入,想像是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本文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以语言为抓手,创设情境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让学生活跃、奔腾、澎湃、充盈在体内的生命之气与作品中蕴藉的豁达之气接通,并让这种想像在课堂教学中很快就会变为现实的可能性,进而影响主体的生存、主体的精神和主体的尊严。于是,想像便理所当然地成了为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突破口。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结合《三国演义》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异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教学难点】

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多媒体演示等

  【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文中的故事在《出师表》和《三国演义》中都有不同角度的描写,九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已经有一定水平,因此对教材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可适当加宽加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课件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教师提问:“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请问,你的脑海里都装着三国中的哪些英雄?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我们学过他的哪篇文章?――《出师表》。试试能不能背诵一下其中的第六段:“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提示学生背诵之后,提问:这一段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讲的是哪一件事?学生很容易回答:三顾茅庐。教师接着明确:对,这是诸葛亮自己深情回顾的,三顾茅庐的故事,相信同学们在小说和电视剧中也都有所了解。那么,历史书上又是怎样记载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隆中对》这篇文章,它节选自史书《三国志》。

  【评价】我认为,导语不仅仅是只起导入作用,它起温故而知新的复习作用;起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起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深的作用。所以,如果有必要,导语的设计可以稍长一些。

  《隆中对》文言知识梳理

  一、背景常识。

  1.“三顾频繁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留名青史。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就记载了这段佳话。陈寿,西晋史学,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它以记言为主,集中体现了古代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

  二、字词归类。

  1.生字识记。

  好(hào)为乐(yuè)毅诣(yì)屏(bǐnɡ)人

  度(duó)德量力存恤(xù)胄(zhòu)箪(dān)食壶浆

  倾颓(tuí)屯(tún)新野

  2.通假字

  ①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②自董卓已来:“已”通“以”

  ③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阙”通“缺”,缺点

  ④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检”,挑选

  ⑤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

  3.一词多义。

  ①已:a.停止:然志犹未已

  b通“以”:自董卓已来

  ②遂:a.就:由是先主遂诣亮

  b因此:遂用猖蹶

  ③因:a.凭,凭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b于是:因屏人曰

  ④为:a.动词,吟诵:好为《梁父吟》

  b判断词,是:谓为信然

  c.表被动,被、替:贤能为之用

  d.动词,作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⑤于:a.连词,跟、和: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介词,在:欲信大义于天下

  c.介词,向: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4.古今异义。

  ①猖蹶:a.古义:失败,例句:遂用猖蹶

  b.今义:凶猛而放肆

  ②许:a.古义:承认,例句:时人莫之许也

  b.今义:允许,赞许

  ③就:a.古义:接近,靠近,例句:此人可就见

  b.今义:多用作连词

  ④可以:a.古义:可以把(它),例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b.今义: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

  ⑤国:a.古义:地势,例句:国险而民附

  b.今义:国家

  三、重点语句解析。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常把自己比作齐国名相管仲、燕国名将乐毅,当时的人没有承认他这种说法。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入胜。写诸葛亮自比管、乐,设置悬念,而后以徐庶推荐,刘备“遂诣亮,凡三往”强化悬念。也记述了诸葛亮胸怀大志,不同于芸芸众生。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这人只可以到他那儿见他,不可以委屈(他)来。写出了诸葛亮决不屈身俯就的品质和至高无上的尊严,为刘备屈身亲往隆中求见诸葛亮作了铺垫。

  3.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我有诸葛亮,就如同鱼儿得到水一样。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道尽了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从侧面烘托出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四、课外知识拓展

  学了《隆中对》,你知道诸葛亮三顾茅庐的故事,你还知道诸葛亮的其他故事吗?请以小标题的形式写出2~4个。

  七擒孟获、火烧赤壁、草船借箭、六出祁山、挥泪斩马谡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上一篇:师恩难忘教案2篇

下一篇: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