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通用21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通用21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初步理解了周长含义,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计算能力,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从而更好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电教手段,指导学生直观的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小组合作讨论获得知识,并将成果展示出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语言表达、合作交流能力。
知识与技能
正确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算理的理解。
一、创景激趣,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的花坛美丽可爱,吸引了好多同学的视线,有的同学禁不住要进入花坛欣赏花草,那样会损害这美丽的景色,为此,我们学校打算给他围上护栏,护栏每米8元,需要多少钱呢?如何来算呢?要是一个正方形花坛,你会算吗?(出示课件图画:长方形花坛实物图)(学生齐答)
结果:需要先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再乘以8,就是所花的钱数。
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自主探究,归纳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应用小结巩固
师: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如何来算呢?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自主探究
(一)忆一忆(回顾旧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什么是图形的周长,看屏幕,谁知道他们的边有什么特征?什么是周长?(课件出示不同色彩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举手回答)
结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围成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周长。(教师板书: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
(二)试一试(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屏幕上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的周长吗?(出示课件: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结果:有三种方法。
(1)6+4+6+4=20(厘米)
(2)6×2=12(厘米)4×2=8(厘米)12+8=20(厘米)
(3)(6+4)×2=20(厘米)
2、师:同学们,哪一种方法最简单呢?(问题明显,齐答)结论:(6+4)×2=20(厘米)最简单
3、师:这几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小组讨论)(讨论出结果之后出示课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讨论结果:“6”表示长方形的长,“4”表示长方形的宽,“2”
表示两条相等的长边和两条相等的宽边,“20”表示周长。
由此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教师板书此公式)
(三)展一展(拓展应用)
1、师:我们学习了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你能计算出屏幕上一边靠墙,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的院子的护栏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探讨)
探讨结果:院子护栏周长=(8×4)—8=24(米),因为院子一边靠墙不用护栏,所以要减去一边的长度。
2、师:同学们如果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那么新得到的图形的.周长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吗?请看大屏幕,你能算出这两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研讨)
研讨结果:长方形的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
周长是(2+1)x2=6(厘米)。学生要明白: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的周长不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
三、小结巩固
1、周长是围成图形一周的长度。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3、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教材分析说明:
教材选择了没有拧紧的水龙头滴水,每天白白流掉12千克水和2个月浪费多少千克水?的问题情境。同时给出某一年3、4月份两个月的日历表。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一是先算出每个月浪费多少水,再相加;二是先算出两个月一共有多少,再算乘法。第二种方法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方法。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尝试计算和交流的机会,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本节课在知识窗中,介绍了格子乘法,也叫铺地锦,教师可利用配备的课件进行讲解,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结合计算浪费水的问题,经历自主尝试、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能力教学点】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德育教学点】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水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节水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据专家介绍,一个健康的人,如果4天喝不到水,就会有生命危险。中国是水资源紧缺的国家。因此,爱护水资源就是爱护我们的生命!
教师谈话引入,学生感受水资源的重要,知道水在生活中的作用, 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自主探索
出示问题:
一个没有拧紧的水笼头,每天要白白流掉12千克水。照这样算,这2个月要浪费多少千克水?
请同学们试着算一算吧!
学生试做,先讨论两个月是多少天?
(1)1231=372(千克) 1230=360(千克) 372+360=732(千克)
(2)31+30=61(天) 1261=732(千克)
答:2个月要浪费732千克水。
三、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
请同学们把你计算的方法以及你的想法跟你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2.全班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方法向全班同学说一说?
3.在讲解时,应重点强调进位乘竖式的计算方法。
1.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和想法,然后共同总结算法。
2. 各组间交流算法,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可随时进行质疑、提问或提建议。
3.你能介绍一下本题竖式的书写格式吗?(注意进位)
四、实践与应用
1.先计算,再验算。
5823 6951 5792
2.书上41页第1、3题
1. 1334 3519 5244
2. 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1) 1231=372(千克) (2)31+30=61(天)
1 230=360(千克) 1261=732(千克)
372+360=732(千克)
答:2个月要浪费732千克水。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52页例3。
1.出示例3情景图。
超市一周卖出5箱保温壶,每个保温壶卖45元。一共卖了多少钱?
2.阅读与理解。
(1)学生读题,获取信息。
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怎么列式?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已知每箱保温壶有12个,一共卖出了5箱,每个保温壶需45元,要求一共卖了多少钱。
3.分析与解答。
(1)每箱卖了多少钱?
45×12=540(元)
(2)一共卖了多少钱?
45×12×5= 12×5×45=
(1)学生思考。
(2)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
可以先求出一周一共卖出了多少个保温壶?
列式为:12×5=60(个)
再求这60个保温壶一共多少钱?
列式为:60×45=2700(元)
答:一共卖了2700元。
方法二:
先求出每箱可以卖多少钱?
列式为:45×12=540(元)
再求一共卖了多少钱?
列式为:540×5=2700(元)
答:一共卖了2700元。
(4)如何列综合算式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方法一:12×5×45=60×45=2700(元)
方法二:45×12×5=540×5=2700(元)
4.回顾与反思。
(1)通过以上的分析、解答,思考:知道数量和单价,如何求总价呢?
(2)学生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归纳。
小结:知道数量和单价,求总价,总价=数量×单价。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用两种方法解答,并说出你是怎样思考的'?点两名学生上台板演,然后集体讲评。
2.完成教材第54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用两种方法解答,并说出你是怎样思考的?点两名学生上台板演,然后集体讲评。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整数连乘应用题,我们可以根据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列式解答,在解答过程中,要弄清数量关系,注意题目要求,同时也要拓展思路,用多种方法列式解答。
【课后作业】
教材第54页“练习十二”第2~5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1.电脑出示:三个花坛(图略),三个小朋友先后绕各自的花坛(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花坛)走一圈。之后——
师:假如三个小朋友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动身绕各自的花坛走一圈。你猜,谁最先走完一圈?请用1个手指表示选择绕三角形花坛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2个手指示选择绕四边形花坛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用3个手指表示选择绕五边形花坛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
在经过观察和考虑后,大家用打手势的方法表示出自身的选择。大多数同学选择了1,也有选择2或3的。
师:看来,大家的选择不尽相同。面,请前后6人为一个小组,说说各自选择的.理由。
生1:三角形花坛虽然只有三条边,但是,它的每条边都是很长的,而五边形花坛虽然有五条边,但是每条边都是很短的,所以,我认为绕五边形花坛走的朋友最先回到起点。
生2:我也觉得绕五边形花坛走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因为五边形花坛的一条边是三形花坛一条边的一半,三角形花坛还多出半条边,所以,绕五边形花坛走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师:假如五边形花坛的边长真的是三角形花坛边长的一半,那么,绕五边形花坛走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可是,我看上去好像是超越一半的。
生3:我认为绕四边形花坛走的小朋友会最先回到起点,因为四边形花坛的四条边都比较短的。
大家互相争执着,谁也不让谁。这时,教师让电脑演示,同学们的眼睛注视着屏幕上的三个小朋友。随着绕四边形花坛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的瞬间,同学中发出“耶——,我猜对啦!”的欢呼。
生2:老师,我刚量错了。
师:你刚才是怎样量的呢?
该同学重新进行演示。原来,他是举着一把直尺,手指指着尺上的刻度,按着同一角度,眯着小眼睛在进行着远距离的丈量。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经历问题解决过程,通过分析、比较体悟小括号的作用,知道小括号里的总是先算。
2. 能力目标: 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在列综合式解决问题过程中,能正确合理地使用小括号。
3. 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化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独立口算:
1) 240+60+6 2) 240+60-6 3) 240+60×6 4) 240+60÷6
2.反馈交流:这组算式有什么特点?这四题是否都先算了前面的加法呢?为什么?
3.小结: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中,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两级运算,先乘除,后加减。
二、探究体悟
问题情境:一堆48 千克的草料,老黄牛吃了15 千克,剩下的平均分给 匹小白马,每匹小白马吃 到多少千克草料?
1. 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2. 收集、呈现典型资源。 可能出现的情况:
a、48-15=33(千克)
b、48-15÷3
c、(48-15)÷3 33÷3=11(千克) =33 ÷3 =33 ÷3 =11(千克) =11(千克) 答:(略)
3. 反馈交流 :你同意以上各种解法吗?说说理由。(有机结合线段图)
关于方案a 和方案c
1)都是正确的:先求48-15 的差,表示还剩下的草料;再求除以3 的商,表示每匹小白马吃到的草 料。
2)不同处:方案a 是分步列式,方案c 则列成综合式解答。
关于方案b
1) 是错误的,虽然思路符合题意,但违反了先乘除后加减的的运算顺序规定。按这样列式,应该先 求15÷3 的商,再求48 减去这个商的差,而这就不符合题意了。
2)根据题意,需要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就要添上小括号,小括里的总是先算。
3)小括号的.作用:可以改变运算顺序。
4. 自检订正
三、练习深化
1. 练一练(课本第3 页) 497÷(26-19) (248+56)÷8 345÷(27÷9)
2. (回到引入的口算题)思考讨论
1)后面两题也要先算前面的加法怎么办?结果是几?
2)如果前面两题也在240+60 部分加上小括号,会怎么样? 那么怎样才会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呢? 小结:具体题目具体分析,要合理使用小括号。
3. 问题解决
(1)一堆48 千克的草料,老黄牛每天吃15 千克,3 天后还剩下多少草料?
(2)植树节学校组织学生种树,一年级种了 173 棵树,比二年级少种了24 棵树,三年级种树的棵 数是二年级的2 倍,三年级种多少棵树?
(3)一盒48 粒的巧克力,小胖原来打算每天吃12 粒,实际每天少吃4 粒,现在这盒巧克力能吃几 天?
四、拓展提高
添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32+48÷8=10 345÷27÷9=115 497÷26-19=71 400÷20×2=10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描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学会应用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不同的方向。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今天小明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这节课,老师就要带同学们继续到校园里去看一看。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P7例3情景图)
1.初步感知。
师:在校园里,你们都看到了哪些建筑物?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教师指名回答。
2.进一步交流。
师:校园里有许多建筑物,你们能通过已经学过的四个方向,说一说它们分别在校园里的哪个方向吗?你们是根据什么得来的?
学生先相互说一说,然后教师指名回答。
3.教学教材P7例3。
师:大家能不能告诉老师,图中左下角的物体叫什么?上面的方向和我们前面所学的有什么不同?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讨论。
师:我们根据指南针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也遵从“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原则,对吗?
学生回答。
提问:餐厅和存车处分别在校园的什么角?
引导学生结合指南针观察思考,互相讨论。
师:很好,试着完成例3剩下的填空题,并相互交流。
核对答案:餐厅在校园的西北角,存车处在校园的东南角。科技楼在校园的西南角,餐厅在存车处的西北方向,科技楼在多功能厅的西南方向,多功能厅在科技楼的东北方向。
三、巩固练习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5、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四、课后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另外四个方向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加上之前学过的东、南、西、北,我们已经掌握了八个方向。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在描述物体方位时轻松了许多呢?课后同学需要勤加练习,巩固已经学过的这八个方向,重视它们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同学们课后可以互相交流。【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认识东、西、南、北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数学思考:
(1)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动一动,加强学生对四个方位的认识和辨认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将丰富的生活素材融入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你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方向?在现实生活中,你们是怎样辨认方向的?(学生自由汇报)
2.引入新课。
师:在有趣的方向王国里,除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外,还有另外四个方向,你们想认识吗?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板书课题: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充分的准备。
⊙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
1.简介指南针。
师:早在二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红色的一端总是指向北,黑色的一端总是指向南,指南针是一种便于携带的确定方向的工具。
2.观察发现。(课件出示指南针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指南针的盘面,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自由汇报)
师:指南针的盘面上除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外,还有哪些方向?(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小结: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指南针更快更准地辨认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向学生介绍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而介绍指南针的历史可以使学生在认识新知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3。
(1)认识东北方向。
①请学生看大屏幕,一个箭头指向东,另一个箭头指向北,教师说明:正东与正北之间的方向叫东北方向。(课件演示)
②请学生像老师这样说一说。
(2)学生自学,认识东南、西北、西南方向。
①提问:正东和正南之间的.方向是什么方向?
(引导学生先想一想,再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师:认识了东北和东南方向,你还想认识什么方向?
②谁能说说西南方向是指哪儿?(学生先互相交流,然后汇报)
③谁能说说西北方向是指哪儿?(学生边说边用手指出西北方向)
设计意图:在教学“认识东北方向”时,采用“扶”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东北方向”这个新的知识点,并在教师的帮助下,生成新的知识。“东南、西南、西北方向”的学习,采用的是“半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根据知识的迁移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然后汇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还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件出示小明所在校园的平面图,根据指南针的指示说说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各有什么建筑物。(学生看图后回答)
(4)讨论交流多功能厅、餐厅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
①多功能厅在正东方向和正北方向之间,可以确定多功能厅在校园的东北方向。
②餐厅在正西方向和正北方向之间,可以确定餐厅在校园的西北方向。
(5)用上面的方式描述科技楼的位置。(学生思考后汇报)
2.用歌诀记忆方向。(出示课件)
师:下面老师教同学们一首歌诀,它能帮助我们快速地记忆方向。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左上西北,左下西南,
右上东北,右下东南。
设计意图: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情境,把数学知识融入情境之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
⊙知识拓展,巩固应用
1.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八个方向,那么你知道生活中什么时候能用到方位知识吗?(天气预报、候鸟迁移、观看天文、在夜空中找北斗星等)
2.课件出示教材7页“做一做”。
让学生先标出自己家的位置,再说出自己家附近的主要建筑物,最后说出自己家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3.课件出示教材9页1题,引导学生先仔细看图,辨清方向,再回答问题。
⊙全课总结生活中处处都能用到方位知识,学好这节课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布置作业
教材9页3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册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教材除了在有关单元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外,专门编排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来介绍集合和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教材包含集合和等量代换。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并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体会集合,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2、难点用集合圈(韦恩图〉表示事物(元素〉。
3、关键充分利用学具,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课时安排:本单元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集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内容:集合的有关思想(课本第教学目标:108页的例、练习二十四的第l、2题)。
1。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2、使学生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被学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
教具准备:利用教具,学具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今天老师将把同学们带人“数学广角”,让同学们去认识体会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读懂统计表。
教师用电脑课件出示统计表,列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和数学兴趣的学生名单。
说一说:从统计表中,你收集到哪些信息?
议一议:三(1)班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两个课外兴趣小组?
教师引导:看来同学们已经发现了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可以用圈来表示:
(2)认识集合圈。
①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两个集合圈。
②让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画出集合圈,填上相应的学生姓名,然后再汇报结果。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多媒体显示填写内容。并让学生说一说两个图中所表示的意义。
③提出问题:
有的学生姓名在两个集合中都有,应该如何来表示才能更直观、更形象、更简单呢?
教师利用电脑课件再出来二个空白集合,并填上学生姓名再合并。
问:你们知道这个图的意思吗?(让学生大胆猜想,说出自己的想法)。填写完成后,再让学生说一说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然后再引导学生将集合圈和统计表进行比较。
(3)列式计算。
通过以上分析、讨论,学生已经明白杨明、李芳、刘红这三位学生既参加了语文兴趣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兴趣小组,所以是重复的,在计算点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学生列式计算,并说说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运用
1、课内外作业:
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动物的不同属性“"会游泳的”和“会飞的”把它们进行分类。然后再要说一说中间位置“表示什么”。
第2题,可以引导学生先把两天进的货中重复的部分找出来,然后再计算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学生计算的时候可以用加法进行计算,也可以直接点数。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内容:等量代换的思想(课本第教学目标:109页的例、练习二十四的第3、4、5题)。
1、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2、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天平、相应的物体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认识天平
1、取出天平,让学生认识天平及法码。
2、在天平的.左边放一个物体,称其重量。
理解只有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的重量一样重,右边法码是多少克(或千克〉,左边物体的重量也是多少克(或千克〉。
二、亲身经历,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例2第一幅图,学生观摩天平,教师提问:
(1)天平左右两边保持平衡说明了什么?
(2)1个西瓜重多少千克?你怎么想的?
2、出示第2个图:
观察:天平左右两边是否平衡,这说明了什么?4个苹果重多少千克?你怎么想的?
3、这时让学生观察第1、2两个图:从这两个图例中,你们还可以收集到哪些信息?
4、出示第3个图:
(1)学生观察天平,领会图示的意义,然后自己提出问题: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
(2)小组讨论:①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答案想法。②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3)汇报结果,思想交流。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基本懂得思想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全体学生明确:16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109页的“做一做”。
1、观察图例,领会题目意图。
2、明确题目所提出的问题2头牛和多少只羊同样重。
3、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活动。
四、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四的第3、4、5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教材41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学重点:
体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1、体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
2、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口算练习
30×320×620×413×32×4200×49×50120×240×72×323×2400×2
让学生任选两题说说口算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1页例1.
出示例1.观察,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要求3筐草莓有多少盒,也就是求3个15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生回答,教师板书:15×3
教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方法一:将15分成10和5,口算10×3=30.5×3=15.30+15=45.
方法二:根据竖式计算的方法,想5×3=15,个位上的数相乘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十位上的数1和3相乘得3个十,加上个位上进上来1个十,就是4个十,口算结果是45.
教师对学生的口算方法给予归纳总结并板书,在黑板上加以平价,方便全体学生了解不同方法的口算过程。
教师:想一想,150×3=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小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看,可以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与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相加,就可以算出结果;还可以利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口算,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即先口算几百几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后面添一个0.
2、学习教材第42页例2.
出示例2
师:观察图,你从中知道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6×10.
教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学生总结口算方法,老师板书。
口算10×6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六九五十四“求出9个6是多少由于算式中要求的是10个6是多少,因此,还要再加上一个6
列式解答:6×10=60(个)
答:10盒有60个。
室:要求20盒有多少个苹果,怎样列式呢?
生答,师板书:12×20
教师: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学生总结口算方法,老师板书。
因为可以把20看作2×10,所以口算12×20时,可以先口算出12×2的积,然后再用12与2相乘得积乘10.
列式解答:12×20=240(个)
答:20盒有240个。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完成后集体订正,每道题各选几名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教师提问:这几道题和我们前面学过的题有什么区别?引导学习探究计算方法,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你能说一说你想怎么计算它们的结果吗?(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在教材上完成)
教师板书小结。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口算。
70×40300×430×7024×20xx×1014×20xx×70050×50
2、送水的叔叔骑三轮车每分钟大约行 200米,如果每天用2小时送水,他每天大约行多少千米?
四、思维训练
1、李红买20个6角的练习本和30支8角鹅铅笔。
(1)一共要付多少元?(2)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
2、动脑筋。
()×30=90040×()=200080×()=32000
板书设计:
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先用表内乘法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
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 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教学反思:
在水果超市的情境中,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在复习整十数乘一位数和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在此基础上知识迁移,自主探索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几百几十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在对比中总结出方法。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如何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2、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旅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课题:淘气他们学习今天要组织同学们去游乐园玩耍,这节课,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游园吧(板书课题:我们一起去游园)。
活动一:租车
1.出示情境图:
师: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1:数学信息是:有48人去游园,需要租车,小车每辆最多乘12人,租金是120元,大车每辆最多乘18人,租金是160元。
生2:问题是:可以怎样租车?需要多少钱?
师:把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读两遍,独立思考,再与同伴说一说:可以怎么样租车?需要多少钱?
生:独立思考,与同伴交流可以怎样租车?需要多少钱?
学生汇报思考的过程:可以租3两大车,坐54人,有6个空位,租金是3×160=480(元);
2.师:到底有几种租车方案?我们来整理一下吧。
出示列表:把你想到的租车方案,依次序填在表格里。
生:独立完成表格,把各种租车方案都填在表格里,交流展示。
展示完学生的列表后,师选出学生(有条理思考的)代表方案展示:
3.怎样租车最省钱?
1)观察上面几个方案,如何做最到省钱?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最省钱的是方案4:租1辆小车和2辆大车440元。
师:为何方案1和4都是坐48人,相同的人数,为何租金不同?
2)淘气说:如果我们是40人,怎样租车最省钱?你们能帮帮淘气吗?学
生用列表的方法试着解决问题,汇报:租2辆小车,1辆大车省钱。
小结:租车最省钱的策略是:车上的座位尽可能坐满,如果坐不满,空座位必须尽可能少,尽可能用大车。
师:解决了租车的问题,同学们开心的乘车去游乐园里玩耍了。
在游园的时候,同学们又遇到了数学问题,请我们帮忙解决呢。
活动二:
购买纪念品1.师出示情境图: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观察,汇报:小包装里有3个玩偶,每盒5元,大包装里有4个玩偶,每盒6元。买30个玩偶,可以怎么样买?
师:大小包装各需要几盒?独立思考问题“可以怎样买?”请你写出3种购买方案,哪种最省钱?
问:怎样写出你的方案呢?(生:用列表)
2.学生在题单上完成表格2,交流展示:
比较:哪种方案省钱?讨论:省钱的方案有什么规律?(尽量购买大包装盒的省钱,因为大包装盒里每个玩偶的单价少)
生:观察表格,思考,交流,汇报。
师:利用列表还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生:自由回答活动
三.巩固应用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用列表的方法解决了租车和购买纪念品时遇到的数学问题。现在你能用学到的知识,帮助笑笑和淘气解决他们在游园时遇到的问题吗?
1.笑笑的问题是:买50个玩偶,怎样买最省钱?
2.淘气的问题是:如果大车可8人,小车可坐5人,我们28人乘车,怎样安排车辆空座最少?
学生独立思考,用列表的方法,解决这两个问题。师巡视,个别指导。
学生展示,汇报。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从游园的活动中,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学生回顾,思考,自由发言。
教学反思:在解决如何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旅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笔算乘法(教材第49页例2及第50页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认真细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78×11= 33×21= 24×12= 14×12=(组织学生独立计算,并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师:上面这几道计算题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今天我们继续来探讨较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揭示课题:笔算乘法(进位)
新课讲授
1。导入:仔细观察图片,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大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
2。例2: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春风小学有37个班,平均每班有48人,一顿午餐要为每人配备一盒酸奶,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
师:你从题目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应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引导学生列式:48×37=
3.各组讨论:怎样计算48×37。
师: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4.组织交流。
师: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1)48≈50 37≈40
50×40=20xx
大约20xx盒。
(2)40×37=1450
8×37=296 1450+296=1776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3)48×30=1440 48×7=336
336+1440=1776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4)48×37=1776(盒)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5。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给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师:先用个位的7去乘48,乘得的结果的末位同个位对齐,计算中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再用十位上的3去乘48,乘得的结果的末位同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
6。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计算方法:
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的十位上的数去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
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3×34=782
54×29=1566
47×62=2914
78×82=6396
2。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2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课堂小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哪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数学书第51页练习十一第6—7—8—9题。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进位)
例2:48×37=1776(盒)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法计算可以解决简单问题。
2、能正确处理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算法问题。
3、体验只需估算就能解决的此类题型的特征。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计算小数加减过程中的进位和退位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知道吗?英才小学的小红同学参加了手拉手结对子活动,星期天她到邮局给她的'好朋友寄去了两包书,邮递员告诉了她每包书需要多少邮费,可小红不知道一共需要付多少钱,你们能帮帮她吗?
投影出示情景图。
二、探究新知。
1、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
师:通过观察情景图,你们了解到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小红寄的两包书的邮费分别是1、6元和12、4元。
生2:我还知道:小红不知道一共需要付多少邮费?
2、先进行估算。
师:小红大约一共需要多少元的邮费?所需邮费一定不会多于多少元?一定不会少于多少元?
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1)分组讨论。
(2)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师:小红所需邮费不会多于15元,不会少于13元。
3、解决情景图中提出的问题。
(1)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师巡视。
(3)小组长展示本组的解决方法。
第一种:1.6元=16角12.4元=124角16角+124角=140角=14元
第二种:1元+12元=13元6角+4角=10角=1元13元+1元=14元
第三种:1.6+12.4=14元
1.6
+12.4
-----------
14.0
(3)让同桌互相说一说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4、计算两包邮费相差多少元?
师鼓励学生用第三种方法去做。
(1)让学生独立去做,师巡视。
(2)展示做题情况。
12.4—1.6=10.8(元)
12.4
—1.6
————
10.8
答:2包邮费相差10.8元。
5、小数加减法的法则。
师: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师引导学生进行:列竖式时,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投影出示该法则。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1)指名板演第8页第2小题,集体订正。
(2)独立做第9页第1题。师巡视,集体订正。
2、提高练习。
同桌讨论第9页第2题,找出错因,并改正。
3、拓展练习。
独立做第9页的3、4、5题。师巡视,集体订正。
四、: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说一说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寄书
1.6+12.4=14(元)
1.6
+12.4
————
14、0
答:一共需要14元。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2
导学内容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2页例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能借助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归纳类比能力和应用能力。
导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类推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通过创设情景:小明的家,显示家里的电视机。小明的妈妈说:“小明,这张方巾的边长是9分米,把它用来遮电视机。”小明说:“电视机的荧光屏长56厘米,宽42厘米。”
教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
(1)电视机荧光屏的面积是多少?
(2)方巾的面积是多少?
二、自主探索,感悟方法
教师:你能根据上节课学习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后交流。
学生1:计算电视机荧光屏的面积可以直接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56×42=2352(cm2)。
学生2:方巾是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没学过。
教师引导:想一想,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什么联系?
学生3:可以把正方形的边长分别看成长方形的'长和宽,由此,方巾的面积通过9×9=81(dm2)来计算得到。
三、归纳概括,得出公式
教师:根据刚才的讨论,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四、巩固运用
(1)完成第43页课堂活动第2题。
(2)完成第43~44页练习七第1,3,4题。
(3)让有能力的同学做第44页的思考题。
五、课堂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六册第一单元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指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的条件下,会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感知方向的相对性和培养方向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
1、能在不同的位置认识方向,体会中心点变了,但东南西北是不变的`。
2、东南西北按顺时针方向转。
教具准备:
课件、指南针、方向牌、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活动,导入新课
1、 活动:我们先来活动一下,大家一起来
向前点点头,向后指一指,向左弯弯腰,向右拍拍手。
师:在刚才的活动中用到那些方向词?(前后左右)
(请2人一起面对面做游戏)
老师同样这么说,为什么他们做的不一样?(朝向不一样)
小结:看来单单用前后左右来表示方向,还不够清楚。我们还要学习新的有关方向的知识。
2、师:生活中还有那些表示方向的词?(揭题,板书课题)
对于东南西北,你们已经知道哪些?大家已知道这么多,你们真爱学习,知识真丰富。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怎样辨认东南西北。
二、联系生活,自主探索
1、 学习辨认方向
师:你们知道早晨太阳从什么方向升起的?
那我们教室的哪一面是东呢?(发方向牌:东)
还有3个方向呢?看来有点难,请电脑博士帮帮忙吧。
出示儿歌
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齐读,确定其余三个方向,发方向牌:西北南)
学生一起面向太阳(面向东)站立,边指边说,同桌互说。
2、 活动巩固方向
活动一:指一指
现在我们已经初步辨认东南西北,接着老师报方向,你们能迅速地指出来吗?
东,西。 南,北。
现在你们发现什么?(东和西相对,南和北相对,板书)这是辨认方向的一个好方法。
练一练:咱们来一道填空题
我的前面是东,我的后面是( ),我的左面是南,我的右面是( ),
我的后面是西,我的前面是( ),我的右面是北,我的左面是( )。
活动二:转一转
现在老师再报出一个方向,你们能很快地面向着这个方向吗?
面向东,面向南,面向西,面向北,(再来一次)
在这个活动中你发现什么?(顺时针转,板书)
这是辨认方向的又一个好方法。
只要告诉我们一个方向,就能按照顺时针转的方法辨别其余三个方向
练一练
我的前面是西,大家用顺时针转的方法,指出其余三个方向。
我的前面是南呢?
活动三:写一写
发现了这么多的辨认方向的好方法,真不错。现在老师要收好方向牌,要求同桌合作完成。
要求是:一人,先东南西北选一个方向站好,再说说其余方向。还有一人记录。
汇报:你是怎么想的?
现在你们又发现什么?(小结:人的朝向是可以变的,但方向是不变的)
活动四:猜一猜
蒙住一同学的眼睛转几圈,然后大家告诉他前面是什么方向,再让他猜出其余方向,大家当裁判。
再让他当小老师出题考考大家吗?
三、走进生活,活学活用:(课件)
1、 完成书上例题1
2、 要求:学生当向导,介绍以本学校的校园为中心,东南西北有什么建筑物?
3、 综合练习
《帮迷路的小兔回家》:一天下午,一只小兔在树林里迷路了,它分不清东南西北,只记得自己的家在树林的东面,可树林的东面在哪儿呢?它怎么也找不到,这下,小兔可着急了。你们有办法吗?
小结:数学知识能够帮助我们辨认方向,(课件)使我们不会迷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东南西北方向的知识,我们以后还会继续学习。
四、总结
1、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 回去看看自己家的东南西北有什么建筑物?
3、 写一则《我帮迷路的小兔回家》的数学日记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结合具体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经历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割补法,摆方块等),积累比较图形的直接经验;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学课本、剪刀、比较大小的卡纸两张、1元硬币和1角硬币各一枚、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卡纸。
学具准备:剪刀、比较大小的卡纸两张;1元硬币和1角硬币各十枚;小方格纸20张;大方格纸1张。
教学设计:
一、(五分钟)问题导入
1.师提问:这,是我们的数学书,这一页是我们数学书的封面,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数学书的封面都是“平平的”;大家看大屏幕,这本语文书和数学书一样也有“平平的面”,它们的面谁大?谁小?(一样大);让学生仔细观察1元硬币和1角硬币的正面,它们的表面谁大?谁小?这是生活中常见的树叶,它们的表面谁大?谁小?
2.师揭题: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同学们能不能找一找,比一比,这些物体的面谁大?谁小?比如:黑板的面和讲台的面比,谁大?谁小?学生找出生活中的面,并比较大小,教师问全体同学:是否同意?引导学生说:黑板的面比课桌的面大,课桌的面比椅子的面大,课桌的面比尺子的面大……
这么多的比较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在数学上,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称作物体的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新的知识——什么是面积。(板书课题:什么是面积)
二、(十分钟)探索新知
1.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认识面积。
教师说:教师在板书时提问学生:比如说,陈老师现在在黑板上写字,对吗?那么黑板面的面积是什么呢?(刚才我们学习了,物体表面的大小称作物体的面积)那么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书的表面(也就是封面)的大小就是这本书封面的面积;硬币表面的大小就是硬币表面的面积;树叶表面的大小就是树叶表面的面积。
学生说:教师归纳(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引导学生说一说前面看到的物体的面积。学生汇报:黑板面的大小就叫黑板面的面积;课桌面的大小就叫课桌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叫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硬币表面的大小就叫硬币表面的面积;树叶表面的大小就叫树叶表面的面积……
用“面积”比大小:刚才我们找到了一些物体的面,引导学生用我们刚刚学习的“面积”这个词来描述一下他们的大小,如:黑板表面的面积比课桌表面的面积大;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和语文书封面的面积一样大;1元硬币的表面比1角硬币表面的面积大;红色树叶表面的在面积比绿色树叶表面的面积大……
2.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认识面积。
出示课件:封闭图形的面积。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现在老师要把刚才我样找到的面取出来,这些图形你们认识吗?请学生回答:(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形)。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物体的面积,接下来,我们就要认识这些封闭图形(教师用手比划比划)的面积,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教师用图形示范: 这个圆形的大小,就是这个圆形的面积。
学生模仿:
3.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学到这,我们回头望一望:请哪位同学告诉大家,什么是我们今天刚学到的新的`数学知识?什么是面积?(大面积的提问学生,引导他们说出:一个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最后归纳出完整的数学术语: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学生齐读)
出示课件A:两图形比较面积大小,提问学生怎么知道?用眼睛看,取个名字——观察法(板书)。
出示课件B:刚才同学们比较了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那么,3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你们会比较吗?谁的面积最大?谁的面积最小?
出示课件C:4个图形面积的比较,你们会吗?谁最大?谁最小?
出示放大的C课件:请同学们睁大眼睛,认真观察,这正方形和长方形谁大?谁小?显然,用刚才的观察法能不能准确的进行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引导学生说出:观察法不好用了。那总得想办法解决,如果老师给你们这些工具,出示课件,你们是不是又有点小小的想法呢?
(十分钟)学生活动: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你们的收获(表扬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并及时归纳记录比较方法(板书):观察法、摆硬币法、摆图形法、剪拼法(这个名称你们同意吗?)、重叠法、数格子法。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的收获过程,并进行说明怎么比:
①用硬币摆,请一对同桌上台展示,问用摆的方法怎么进行比较?观察他们的合作过程。
出示课件,教师提出异议:能不能这样摆?4个1元硬币和10个1角硬币。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得出结论:必须用统一大小的硬币来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否则是不正确的。
②用小方格摆,用小方格摆大长方形和大正方形。说明有缺陷:风吹无法进行。大长方形用10个小方格,大正方形用9个小方格,说明大长方形的面积比大正方形的面积大。
③用剪刀剪,先问有没有学生这么做的,如果没有可问学生会不会用剪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请学生演示剪的过程,剪完后进行重叠比较面积的大小。
④数格子法,先把大长方形和大正方形重叠在方格纸上,沿着过缘画下来,再进行数格子,谁的格子多,谁的面积就大。
刚才我们把使用的比较方法都记录下来了:
观察法、摆硬币法、摆图形法、剪拼法(这个名称你们同意吗?)、重叠法、数格子法等,我们班的同学找到了这么多种的比较方法,我们一起用掌声鼓励一下自己!
三、(十分钟)巩固练习
1.同学们累了吗?好!现在老师带大家参观一下南平北站,美吗?现在建筑工人要对南平北站进行美化,要用方砖铺满空地,哪块空地用的方砖最少?(课件展示)
同时说明:用越小的小正方形测量物体的面积,结果越是准确!
2.建筑工人又说了:如果我打算用7块方砖铺一个美丽的图案,你们打算铺成一个什么形状的图案呢?有想法吗?打开课本49页,把你们的想法,画在下面的方格上。
学生活动,画一个即可,教师进行展示,得出结论:面积大小相同的图形,形状可以不一样。
3.如果建筑工人想在刚才的空地上用彩色的方砖铺出这些图形,请问每种颜色的方砖应该准备几块呢?
注意两点:用连线的方法明确使用的数量;两个半块就看成一块。
小结:可用拼凑割补的方法移动图形的位置,更快更准地计算它们的面积(正方形)。
4.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想给同学们留下难一点的问题(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图形分别是什么形状?今天晚上同学们和家长一起数一数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个方格,并且再设计一个与这个图案面积相等的图案,明天带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四、(三分钟)巩固新知
出示课件:如何比较下面图形的面积?有一个同学是这样比较的:量出每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能比较了。能这样比较吗?不能!这种方法比的是周长,可是我们今天要比的是面积!学生思考后意识到:物体的周长是物体表面边长的总和,而物体的面积是指物体表面的大小。
五、(二分钟)课堂小结
同学们数学概念掌握的真清晰,真好!时间过得真快,又临近下课了,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呢:新的数学知识——面积,好!谁来给大家说说,什么是面积?(教师进行大面积的提问)要求学生复述: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复习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小结:
五、作业练习
教学设计:
1.通过解决问题,复习了上节课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也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2.创设生活中分糖果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并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每组数据的总合不能反映总体的情况,而是用平均数才能反映每组数据体现的情况。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并验证,感受,某个数据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而平均数才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在最后的环节,安排了交流生活中有哪些事需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6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46页例1,做一做,练习十第3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2、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五、教具学具:
实物投影仪,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复习旧知
谈话导入:同学们,会口算吗?来试试!看来大家做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已经很熟练了。
10X3=12X10=22X4=31X20=
(设计意图: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做铺垫。)
(二)、探索新知,合作交流
1、出示例1的画面,让学生观看图画内容。让学生说一说。
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每套书有14本,买12套)问题是什么?(一共买了多少本?)怎样列示呢?(14×12)为什么要用乘法解决呢?(因为求的是12个14是多少。)师解释:我们把一套书看作一个14,用点子图表示就是这样的.(课件出示),两套书就是2个14,12套书就是12个14,所以用乘法)那这个算式你估计等于多少呢?怎样估的呢?(120,140,因为可以把12看作10,也可以把14看作10)那准确的结果是多少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出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设计意图:发挥点子图的作用,培养几何直观)
2、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4×12。
小组合作:请大家借助点子图分一分,你想分成几套和几套来算?分好后再转换成以前学过的知识算一算,小组之间交流一下你是怎样分的和算的。(设计意图: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体会“先分后合”的解题思路,感受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
(三)、汇报展示,弄清算理
1.学生会展示各种分法。师:孩子们真了不起,用不同的分法都成功的算出了14×12的得数是168。其实在这些分法当中,有一种分法不仅计算简便,还能写成竖式的形式呢?想知道是哪种吗?那就是把12套书分成10套和2套。板书:10套书就是10×14=140,2套书就是2×14=28,12套书就是140+28=168)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板书课题:笔算)(设计意图:在算法多样化时进行优化,理清内在的算理。)
2.师:要笔算14×12,就要先写出竖式,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说起乘法笔算,我们已经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边说边遮十位上的1)那14×2怎样算?(2×4=8,写在个位,2×1=1,写在十位。)结果就是28。28其实求的就是?(2套书,14×2=28)那接下来又该怎么办呢?(用十位上的1×14)也就是10套书的本书,还有12套书的本书。那你们能尝试着去把竖式补充完整吗?(设计意图:在理解算理的前提下,感受外显的算法)
3.一人上台写竖式,讲解自己是为什么要那样写。师:这里的0可以不写吗?如果有0的话这个数是多少,如果没有0的话,又是多少,相加的话得数有变化吗?所以,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为什么可以不写呢?(因为我们知道算的过程就是先分后合,所以也可以不用写了)(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竖式的格式要求,弄清为什么可以省略0和加号)
4.那具体的算法又是怎样的呢?请看大屏幕。其实这里用到了四句口诀。你知道是哪四句吗?(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14,从个位乘起,二四得八,一二得二,28表示28个一,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14,从个位乘起,一四得四,一一得一,14表示14个十,再用28加140等于168)(设计意图:外显的算法,具体落实到乘的顺序,口诀的运用,积的书写位置)
5.请大家再次观察这个竖式,你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如果用个位上的2去乘14,积的末尾就要对准个位,如果用十位上的1去乘14,积的末尾就要对准十位)(设计意图:再次强调易错点,让学生理清数位对齐的重要性)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做一做
23334311
×32×31×12×22
2、啄木鸟治病(练习十第3题)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板书设计:笔算乘法
14
×12
————
28……14×2的积
14……14×10的积(个位的0不写)
————
168
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比较难掌握,学生在计算时,容易产生一些错误。例如,只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漏乘一位数,把积的位置写错,或出现相加错误。所以在教学时应该注重算理的渗透,在算理的基础上再来强调外显的算法。在教学中我体会到,对这一知识的教学千万不能急,不能光看学生计算出的结果正确与否,还应关注学生是否理解了算理。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计算方法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法则,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使全体学生都经历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计算步骤和方法的全过程。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7
教学要求:
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掌握被除数末尾不够商1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被除数末尾不够商1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5分钟口算练习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415÷3280÷6
二、新授
1、出示例2:56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克隆鼠展览。平均每批有多少人?还剩几人?
(1)全班读题,题目里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做什么方法?怎么列式?
(2) 562÷4,请你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再在四人小组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学生板演
(3)汇报:你是怎么算的?2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商0,不写行吗?为什么?
(4)全班口答
2、做一做:631÷3340÷2704÷5843÷6
(1)同桌任选两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
(2)请学生板演,说算法。
(3)集体订正
3、巩固:奥林匹克火炬在某地传递了816米,平均每天传递了多少米?
(1)独立完成后同桌说算法
(2)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三、作业
1、33页第一题第二排
2、33页第四题和五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1、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交流比较两个小数(价格)大小的多种方法。
3、鼓励学生根据主题情境提出新的数学问题。教师可以从中选择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大家尝试解决。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如何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能结合购物情境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教学关键:
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教具:
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授
1、货比三家
奇奇文具店:铅笔盒4.9元 橡皮2.63元 尺子2.5元
丁丁文具店:橡皮2.36元 书包8.2元 铅笔盒5.1元
豆豆文具店:书包8.5元 橡皮2.65元 水彩笔3.05元
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
4.9元﹤5.1元
答:去奇奇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
2、试一试
(1)10元5角﹥10元3角
(2)在○里填上“﹥”“﹤”或“=”。
2.45元○1.83元 2.68元○2.70元 7.09元○7.03元
三、练一练
1、在 里填上“﹥”“﹤”或“=”。
1.25元O2.4元 0.48元O1.3元 0.05元O0.50元
2、35×8 81÷3 45×3 210÷3
3、到哪个商店买毛巾便宜?
小熊商店:毛巾3.82元 牙刷2.50元 牙膏4.35元
小猫商店:毛巾4.00元 牙刷2.62元 牙膏4.52元
小狗商店:毛巾4.10元 牙刷2.55元 牙膏3.85元
你想买什么?到哪个商店去?
4、实践活动
到商店调查3种商品的价格,做好记录。与同学比一比同类商品的价格。
小结
作业:课后二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9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和基本掌握用扑克牌算“24点”的方法,能根据4张扑克牌上的点子数,选择计算。
算方法和过程,算出“24点”的结果。
使学生经历学习、计算得数“24点”的过程,了解通常可以用不同的牌算出24点,相同的牌可能算出“24点”的不同方法,进一步提高口算能力,培养思维灵活性和敏捷性等品质,发展学生数感。
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合作、交流算法,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感受计算游戏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应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用四张扑克牌算“24点”。
教学准备:A-10的扑克牌。
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激趣引新
同学们,瞧,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什么?你对扑克牌有哪些了解?课前,就让我们跟着水木宝宝来了解一下扑克牌吧。
同学们扑克牌的搭配千变万化,可以玩很多种游戏,你们知道今天咱们要来玩什么吗?算“24”点。你知道24点是怎么玩的吗?
可以利用几张牌?其中的A看作1。
每张牌只能用1次。
用加减乘除进行计算。
最后得数是24。
你能从这些牌中拿出几张牌,算出24点吗?
小结:刚才有的同学拿出2张牌算出24点,有的同学拿出3张牌、有的拿出了4张。看来要算出24可难不倒大家。
但是为什么有的同学拿的快,有的同学却算的慢呢?算24点有没有什么方法?这节课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计算24点的方法上。
复杂的问题,要从简单的研究起。
新手任务,对对碰
师:拿两张牌,刚才同学们拿了哪两张牌?你是怎样想的?
也就是说当同学们看到4的时候就想几?(板书:4×6=24)
是呀,4和6是算24的一组黄金搭档。
看到8的时候又想几呢?(板书:3×8=24)
3和8也是算24的一组黄金搭档。
师:现在你看到了几?只要想几?
小结:4和6,3和8是两组好搭档,算24点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用到它们。
升级任务,凑凑乐
(一)活动
刚才我们是随意拿牌算出24的。如果现在老师规定拿3张牌,你行吗?动手拿一拿。
生反馈。你拿了哪几张牌,是怎样算的?
小结:同学们集思广益,想出了很多的办法算出24点。下面就请同学们把牌放到最前面,让我们静下心来观察,你能把这些算式分分类啊?
这个算式中有几?只要想几?这个算式呢?这些算式都是想了黄金搭档。
这些算式呢?多了就减去,少了就添上。
我们可以说这就是去多补少法。
(二)巩固练习
同学们,现在像这样给你三张牌,每张牌用一次,通过加减乘除你能算出24点吗?
第一组:2,3,4
你看到了几,要想几?
看到3,想到三八二十四,2×4=8,
看到4,想到四六二十四,2×3=6
看到2,想到2×12=24,三四正好是十二。
小结:总而言之,这些方法都是用连乘来计算的。算24点的时候,可以想想能不能连乘。
第二组:3,8,9
你是怎样想到的?
看到3,9和8凑不出8,不行。
看到8,找3,9÷3=3。8×3=24。这里的3是算出来的.3,不是题目中的3。
第三组:10,5,9
这一组中,没有黄金搭档中的数,那么我们怎样算呢?可以用去多补少的方法。
同学们,学到这里,你认为怎样能算出24点呢?有没有经验分享?
小结:看来在三张牌中,如果有2、3、4、6、8这些数,我们可以优先考虑黄金搭档法,如果不行,或者没有这些数,我们就考虑去多补少法。黄金搭档法和去多补少法都是可以的。那么这两种方法有没有优劣呢?咱们继续来研究。
挑战任务,提升技能
(一)尝试探索,理清思路
大家已经能用三张牌算出24点了,四张牌你们能算吗?
出示:1,2,5,8。怎样算出24点。小组交流。
这个同学是用什么方法来做的?他看到了几?想几?
虽然题目中没有4也没有6,但是咱们凑出了4和6,是啊,当四个数计算时,咱们还要注意有没有这样隐形的黄金搭档呢!
小结:现在,你有没有新的经验想和同学们分享?
小结: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想3×8=24.也可以想2×12=24,还可以利用隐形的黄金搭档算出4×6=24。
同学们咱们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式子来计算24点,其实归根结底都是运用了黄金搭档法。
(二)练习巩固,灵活运用
下面,我们就来1分钟抢答,看看同学们能想出哪些方法?
同学们听,他是用什么方法来算的?
4、5、7、8
2、4、7、9
2、6、1、8
你有什么心得?
看来要快速还是运用黄金搭档法几率高,咱们可以优先考虑。
终极任务,能力比拼
播放视频。六人一组,将牌打乱,任意发四张牌,谁先算出24,获胜,牌就归谁。如果算不出,则换牌再算。
每一组哪些同学获胜了,分别赢了多少牌?老师采访你一下,你是怎样算的这么快的?与没有什么秘诀。
五、全课总结
(一)回顾总结
回顾一下,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结:是呀,这节课同学们不断挑战自我,不仅算出了24,还发现了计算24中的这些小秘密呢!
(二)你知道吗?
提问:那么为什么人们算24,不算18、36等等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注意:你们知道为什么咱们玩的这个游戏叫24点,不叫20点或者23点呢?
经计算机准确计算,一副牌(52张)中,任意抽取4张,有1820种不同组合,其中有458个牌组算不出24点。如果从A~10(40张)中任意抽取4张可有715种不同组合,其中有566种组合可以算出24点。
24可真是一个神奇的数字,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24,一天有24小时,就有了24计时法,24节气等等。数学知识不仅有趣还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数学家陈省身说:世界再纷繁,加减乘除算尽,宇宙虽广大,点线面体包完。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0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含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
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老师说算式,学生抢答。
54÷6= 42÷6=72÷9=
2、最大能填几?
()×4<25 ()×7<60 ()×4<10
二、情境探究,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提出问题,引出笔算。
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即将就要举行了,需要布置会场。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
(2)动手操作:请同学上讲台进行分一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加法和减法中,我们都能用竖式来计算,那么除法如何列竖式来计算呢?
(6)(课件出示:竖式)仔细阅读课本P50页,看看这个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7)练习:竖式计算(并说出各部位的名称)
27÷3=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打算将班级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23盆花平均每组摆5盆,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如何列算式?(23÷5)
(3)动手操作: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4)尝试列式:23÷5=4(组)
(5)认识余数: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我们就把这3盆叫做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当余数是0,也就是没有余数,刚好能被分完、而有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3、小结余数的含义
余数就是不够再分而剩余下来的数,就像分5盆一组,3盆因为不够分成一组,而是剩余下来的,所以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完成51页做一做。
2、现在从小袋子中拿出50个小方块,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剩余几个?你会列算式和列竖式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四、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2、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1
新知识点:
1、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
2、会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
4、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
5、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学习要求:
1、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建议:
1、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运用方位知识。
2、使学生学会辨认地图上的方位和空间方位。最初,应当根据学生自身的方位来形成辨认方位的技能,然后把这些方位和地图上的方位联系起来。教材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练习辨认东、南、西、北等方位的能力,然后让学生学习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等方向。
3、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
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部分的具体形象性。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造大量的活动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描述、表达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