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优秀课件优秀8篇
自然界有很多形态各异的化石,它们是从哪儿来的呢?科学告诉我们: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七年级语文《化石吟》教案怎么编写?你是不是很想知道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化石吟优秀课件优秀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一:《化石吟》优秀教案 篇一
《化石吟》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学习朗读并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或参观调查有关自然、有关化石的内容,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文章做铺垫。
【教学步骤】
一、精心导入
1、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2、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象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万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出示并板书课题。
课题:《化石吟》张峰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以上内容用多媒体大屏幕出示,学生朗读或默记目标内容。)
二、感知内容
1、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葱茏〔cōng lóng〕奇幻〔huàn〕潜行〔qián〕裹〔guǒ〕雅幽〔yōu yǎ〕藏〔cáng〕海枯石烂〔kū〕骸骨〔hái〕猛犸〔měng mǎ〕引颈长吼〔jǐng〕月转星移
2、(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波澜。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3、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组(大屏幕投影出示):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3、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诗歌如果分层,可分为几层,大意如何概括?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四人小组讨论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帮助学生明确。
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诗歌分为三层:(1~2)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3~6)具体抒写,无限遐想。
(7)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4、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教师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文章做铺垫。
三、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对文章主旨有贴切的把握。
2、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研读3~6节,学生齐读或自由读。
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4、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5、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第⑸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不做任何概念性定论。假如学生希望教师指点或总结时,教师可做小结: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珍贵的”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做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象合理,赏析有道理即可。
3、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
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象悟中心。
简单的内容归结: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4、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式探究式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此之外,还能想象些什么?
⑴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⑵拓展延伸:
①教师出示录象或图片,做下水文,介绍某种古生物。
②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四、延伸作业
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XX有感》。
拓展阅读:《化石吟》赏析
这是一首科学诗。诗人以优美的语言,神奇的意境,热情洋溢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化石,为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神话般的生物世界的奇观,写出了作者非常的热爱化石。让我们了解了那些已经灭绝的生物的生命信息,一睹了它的迷人的风采。诗歌构思巧妙,语言优美,意境奇丽,很有特色。
诗歌开篇,诗人用一组反问句组成的排比句,从个体到整体,由鱼儿、鸟儿、树儿推及到整个世界,发出一连串有趣的诘向,激发读者的情思,激活读者的思维,引导我们去思索探究亿万年前的神奇世界。在此基础上,作者十分机智地再用一设问拟人句:“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激情满怀,巧妙扣题,总领全诗。一个“沉睡”、一个“长眠”、一个“苏醒”,使诗歌上下呼应,环环相扣;一个“”请”字,,极富人情味,使诗歌情趣盎然。
接着,诗人用了四节诗,吟咏化石,盛赞化石的功劳,为我们展现了亿万年前奇幻般的生物世界,为我们指点迷津。是化石把我们的“思绪引向远古”,为我们描绘“生物进化的图画”、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回答了生物进化的“平凡的真理”、“裹藏着生命的信息”。在“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的过程中;是化石,“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保存了“生命的档案”;是化石,使我们得以复原恐龙、猛犸,让我们仿佛看见了它们的“引颈长吼”;是化石,使我们得以重现远古的林木,一睹它们“葱茏、幽雅”的风姿。然后,诗人以一“啊”字领起,用第二人称亲昵地直抒胸臆,议论抒情,由化石推及大自然,盛赞大自然这位“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诗歌写得美丽而深情。由于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精美而灵动。“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是诗眼,诗人在宣传科普知识的同时,又弘扬了唯物主义的进化论的真理,诗歌因之而更具深意。
最后,诗人专门用了一节诗照应第二节,巧妙作答,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之美。结尾句“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不只是对第二节诗诗意的重申与反复,而是水到渠成,画龙点睛,总结全诗,有力收束。读罢上文,化石讲述的故事难道不“令人神往,惊讶” 诗人在这样的抒情议论中收束全诗,不但独具匠心,而且强化了主旨。
诗歌向我们讲述了化石保存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神话世界,盛赞了化石,宣传了生物进化的真理,既富有科学知识,又颇具唯物主义精神,给人深深地教育和启迪,真是难能可贵啊!
篇二:化石吟优秀教案 篇二
化石吟优秀教案
【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反映的科学知识。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文学的思想感情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4、掌握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
1、感受该诗的音乐美以及学会从多角度品析诗歌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反映的科学知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更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思想感情和音乐美。
2.讨论点拨法。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诗歌的内容要点和首尾照应的结构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相信大家都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国庆节,你们都到哪里去玩呢?哪位同学愿意来说说,让其它的同学感受下你的快乐呢?(让三位同学来说)看来,这几天大家确实过得很开心,老师此刻也被你们的快乐所感染。有没有同学去深圳呢?据老师所知,国庆期间,一批国家级恐龙化石首次走出博物馆,在深圳的华发北、华侨城铜锣湾广场亮相,重现“侏罗纪公园”里的场景,市民可以免费观看。有没有同学去看呢?(有的话,就让学生说一说)虽然许多同学错过了这次展览,但也用不着惋惜,因为老师今天将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新的课文《化石吟》。老师相信,同学们通过认真学好这篇文章,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化石和生物进化的知识。本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作者是张锋。
二、解题:《化石吟》及听录音朗读。
1、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尸体、甲壳)、遗物(如唾液、粪便)或遗迹(活动留下的痕迹)埋藏在地下变成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我们确定地层的年代。
2、吟:“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曾经学过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让学生背诵)还有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学生背诵)谁能说说这两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啊?(提问学生)
教师归纳:《暮江吟》主要是赞颂了夕阳西下傍晚时分江面的美景,《游子吟》则抒发了对无私母爱的赞美。所以“吟”是吟咏的意思,以“吟”为体式的诗歌一般是含有赞颂、赞美的感情。我们通过对题目的解析可以了解到《化石吟》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同学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要注意把作者饱含赞美的感情读出来,下面就让我们伴随着录音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首诗的美。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注意在听的过程中认真体会这首诗歌的感情色彩,并同时思考一下这首诗到底介绍了哪些知识?
三、检查预习,理清重难点字词。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奇huan( ) guǒ( )藏
cōng long( )zhuo yue( )
骸( )骨 潜( )行
躯壳( ) 档( )案
猛犸( ) 悄( )然
(2)在下列横线填上此诗中的修饰词语。
_____________的神话 _____________的真理 _____________的骸骨
_____________的密码 _____________的魔法师 _____________的雕刻家
明确:(1)幻 裹 葱茏 卓越 hai qian ke dang mǎ
(2)奇幻平凡 冰冷 珍贵 高明 卓越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奇幻:出人意料的,充满变幻的。
进化: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变化。
乌有:虚幻,不存在。
潜行:在水面以下行动。
裹藏:缠绕着藏起来。
葱笼:(草木)青翠茂盛。
幽雅:幽静而雅致。
叹服:称赞而佩服。
海枯石烂:形容经历很长时间。
日转星移:形容发生极大的变化
四、通过朗读,梳理文章结构。
刚才,我们通过做这两个练习把这篇诗歌的重点难点字词进行梳理归纳整理,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自己再好好巩固一下。接下来,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朗读下这首诗歌,注意把作者饱含赞美的感情读出来。同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 全诗一共有多少小节?可以划为几部分?
2、 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第一部分:(1~2节)通过提出问句,引发我们的想象
第二部分:(3~6节)具体写出想象的内容。
第三部分:(7节)回应第一部分,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大致梳理了一下这首诗的主要内容、重难点字词以及结构,同时我们也学习到了“吟”这种诗歌体式主要是抒发作者的赞美之情。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回去请同学们好好复习今天学过的内容,同时思考课后练习的一二题。
六、板书:
一(1~2)通过提出问句,引发我们的想象
二(3~6)具体写出想象的内容。
三(7)回应第一部分,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的特点
2、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排比句的特点,了解诗歌所反映的科学知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化石吟》这篇文章,大家一起回忆一下,谁能够告诉老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提问学生)没错,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化石吟》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课文,再次感受作者对自然的赞叹之情。
二、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排比句式的特点,了解诗歌所反映的科学知识。
通过这几次的朗读,同学们基本上能够把握住诗歌的充满赞美的感情基调。在第一节课的时候,我们说到《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也就是以诗歌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在此之前,老师已经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了《化石吟》的诗歌特点,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科学知识贯穿于这首诗歌中以及怎样在其中流露出自己的赞美之情。
1、 请一二组的同学朗读一下第一部分,其它同学思考这一部分的诗歌有什么显著的特点,等下我们请同学们来谈谈。
问:这一部分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大家有没有发现?(可以提示学生注意这两小节标点符号的特点)
明确: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小节是以四个问句开头的,这有什么好处呢?读起来给人的感觉就好像一位天真可爱的孩子对化石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很急切的想知道这一切的答案。连续使用四个问句,又是一种怎样的修辞手法呢?对,没错,是排比。用排比句有利于增强语言的表达气势,使好奇的语气更强烈。老师举一个例子,同学们仔细听好,比较一下哪个句子的语气更强烈一点。“妈妈,快来啊!”“妈妈、妈妈、妈妈,快来啊!”很显然是第二个句子的语气更强烈,它连续使用了三个“妈妈”。所以第一小节也是这样连续使用了四个问句,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们。同学们以后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以学习一下这种写法,使自己的文章更有吸引力。好的,全班同学来朗读一下这一小节,注意读出好奇的语气。
2、大家读得非常的好,能够把这种好奇的语气读出来,好的,我们紧接下来看看这一部分的第二小节。(教师读第二小节)我们可以看到第二小节继承上面第一小节继续发问,引发联想,接连用了两个问句。那么大家思考一下;这两个问句跟第一节的四个问句在内容上有何不同?
明确:第一小节四个问句写的是个别事物,具体写了四种古生物,依次是无颌鱼类(颌:构成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头和肌肉组织。)、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被子植物。而第二部分的两个问句主要写的是一般的事物,即以上生物的化石。(个别——一般)“沉睡万年的石头能否说话?”化石能否说话呢?我们的诗人紧接着对此作出了怎样的回答呢?全班同学读一下下面的两句诗。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前面句子的巧妙回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这不是说“化石”能说话吗?因为它能“说话”,所以才有对那亿万年前世界的情形的描述,因此,这个句子在结构上具有什么作用啊?(学生回答)没错,承上启下的作用。
3、我们接下来继续学习诗歌的第二部分,请三、四、五组的同学朗读这一部分,其他同学边思考看看沉睡万年的石头究竟向我们说了什么?(提示:各小节主要的内容)
明确:
①第3节: 否定造物主 愚昧→科学
篇三:化石吟免费课件 篇三
化石吟免费课件
《化石吟》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感情丰富。我们应该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体会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项目
内容
课题
21.化石吟(张锋)
修改与创新
教学
目标
1.积累词语,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
难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
时间
1课时
教学
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化石了解多少?(学生回答)看来大家对化石有一定的了解,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可以逐渐认识遥远的过去生物的形态、结构、类别,可以推测出亿万年来生物起源、演化、发展的过程,还可以恢复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各个阶段地球的生态环境等。面对化石我们会产生许多遐思,今天让我们走进张锋的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看看作者面对化石抒发了什么感情?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裹藏(guǒ)骸(hái)骨潜(qián)行躯壳(ké)猛犸(mǎ)
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幽雅)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悄然)
③称赞而且佩服。(叹服)④(草木)青翠茂盛。(葱茏)
⑤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海枯石烂)
2.听配乐范读,要求: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3.根据范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小组内一听一读式交流。
5.朗读展示。
6.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理解题目的含义:“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从结构与内容上看文章是如何展开的呢?
示例:本诗共七节,可分三层来理解:1、2节是第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3、4、5、6节是第二层,为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具体内容。最后一节为第三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
三、问题探究:
学生自己根据对课文的整体掌握提出问题,教师加强引导。
预设:
1.你觉得第一、二节作者采用问句的形式有什么作用?
提示:诗歌1、2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排比),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是紧承问句之后引出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
3.为什么第3节中用“你”这一人称?
“你”指代苏醒的化石,用第二人称,显得亲切自然。
4.你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
示例:“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我们打开了探索生命科学的大门。
5.化石重视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发挥想象说一下)
生命的起源。大约在46亿年前,地球刚刚形成。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天空中赤日炎火,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溢。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后来,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又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海水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生物进化的历程。原始的生命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进化成为具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植物,另一部分进化成为没有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这些藻类植物和原始单细胞动物就分别成为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来源:学_科_网]
人类的出现。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最初,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过着树上生活。后来,地球上一些地区,气候变得干燥了,森林减少了。在这些地区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下到地面上来寻找食物,经过漫长的年代,它们就逐渐进化成了现代的人类。仍然生活在森林里的古猿,经过漫长的年代,有的灭绝了,有的就逐渐进化成现代的类人猿。
6.齐读课文,思考: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7.你学到了那些写作技巧?
示例:开篇采用问句的形式,引发遐想;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等。
课堂小结: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能吟,能唱,琅琅上口,又便于记忆等优点。作为说明文的一种表述形式的科学诗是借助诗歌向人们传播知识和信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又焕发了艺术性。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给人深深地教育和启迪,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去慨叹、遐思,这更多地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作业:1.积累本课所学字词。
2.化石的故事令人神往、惊讶,阅读全诗请选择一种化石,合理想像,写一段故事,体裁不限。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化石吟》的赏析
这是一首科学诗。诗人以优美的。语言,神奇的意境,热情洋溢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化石,为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神话般的生物世界的奇观,写出了作者非常的热爱化石。让我们了解了那些已经灭绝的生物的生命信息,一睹了它的迷人的风采。诗歌构思巧妙,语言优美,意境奇丽,很有特色。
题目中的吟是赞颂的意思。
诗歌开篇,诗人用一组反问句组成的排比句,从个体到整体,由鱼儿、鸟儿、树儿推及到整个世界,发出一连串有趣的诘向,激发读者的情思,激活读者的思维,引导我们去思索探究亿万年前的神奇世界。在此基础上,作者十分机智地再用一设问拟人句:“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激情满怀,巧妙扣题,总领全诗。一个“沉睡”、一个“长眠”、一个“苏醒”,使诗歌上下呼应,环环相扣;一个““请”字,,极富人情味,使诗歌情趣盎然。
接着,诗人用了四节诗,吟咏化石,盛赞化石的功劳,为我们展现了亿万年前奇幻般的生物世界,为我们指点迷津。是化石把我们的“思绪引向远古”,为我们描绘“生物进化的图画”、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回答了生物进化的“平凡的真理”、“裹藏着生命的信息”。在“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的过程中;是化石,“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保存了“生命的档案”;是化石,使我们得以复原恐龙、猛犸,让我们仿佛看见了它们的“引颈长吼”;是化石,使我们得以重现远古的林木,一睹它们“葱茏、幽雅”的风姿。然后,诗人以一“啊”字领起,用第二人称亲昵地直抒胸臆,议论抒情,由化石推及大自然,盛赞大自然这位“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诗歌写得美丽而深情。由于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精美而灵动。“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是诗眼,诗人在宣传科普知识的同时,又弘扬了唯物主义的进化论的真理,诗歌因之而更具深意。
最后,诗人专门用了一节诗照应第二节,巧妙作答,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之美。结尾句”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不只是对第二节诗诗意的重申与反复,而是水到渠成,画龙点睛,总结全诗,有力收束。读罢上文,化石讲述的故事难道不”令人神往,惊讶“ 诗人在这样的抒情议论中收束全诗,不但独具匠心,而且强化了主旨。
诗歌向我们讲述了化石保存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神话世界,盛赞了化石,宣传了生物进化的真理,既富有科学知识,又颇具唯物主义精神,给人深深地教育和启迪,真是难能可贵啊!
篇四:化石吟公开课课件 篇四
化石吟公开课课件
《化石吟》以诗的形式,运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展现生命的进化规律,为科学的研究提供依据等。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一课时教读。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在课前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走访有关专家,请教生物老师,或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有关古生物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教师在备课前,也要搜集一些有关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将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化石图片或文字资料,拿出来展示一下,然后放在桌子左上角,以备“拓展延伸”环节使用。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骸骨、乌有、裹藏、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2、朗读
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
(1)各自练读。
(2)让部分学生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就诗歌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1、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1、2节,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节,肯定生物进化理论,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节,化石中“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科学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条件;第5节,经过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由低级逐步想高级发展;第6节,赞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第7节,通过化石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
2、请你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这样写,有放有收,前后照应,使全诗结构完整。
3、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全诗共4个“你”字,其中三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大自然。
四、拓展延伸
1、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明确:诗歌的第3、4、5、6节都是化石说的话。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2、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图片或文字资料,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人到讲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组有特色的图片,并作简要的解释。
五、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写一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文章,字数要求在600字以上。
《化石吟》习题
课内检测
1.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骇骨(hái) 潜行(qián) 躯壳(ké) 一幅画(fú)
B.化石吟(yín) 窥见(guī) 腐朽(x?u) 葱茏(lóng)
C.猛犸(m?) 引颈(jìng) 万载(z?i) 两栖(qī)
D.描绘(huèi) 卓越(zhuó) 档案(d?ng) 裹藏(gu?)
2.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窥见(偷看) 海枯(干涸)
B.葱茏(遮盖、罩住) 造物主(上帝)
C.卓越(高明、高超) 幽雅(美好、大方)
D.化石吟(赞颂) 骸骨(尸骨)
3.下列诗句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B.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
C.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D.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4.填空题。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__________诗。吟,是______________的一种名称,这里是___________的手法。这首诗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
5.诗歌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有什么好处?诗句中为什么用“你”而不用“它”?“你”代表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②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③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
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④肉体虽早巳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⑤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向近代进发。
⑥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
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
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⑦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
6.诗中“没下巴”的“鱼儿”是指_________;“嘴长牙”的“鸟儿”是指_________;“没有腿”的“最早登陆的鱼儿”是指__________;“不开花”的“最早的树儿”是指____________。
篇五:《化石吟》优秀教案设计 篇五
一、导语 设计
(多媒体显示古生物化石图片)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日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二、解题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科学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三、畅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勾画并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全诗,学生感受其中对自然高妙的赞叹和节奏韵律之美。
提示: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全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并且以第二人称来称呼化石,亲切自然。诵读中要仔细体会语气语调的变化。
3.学生自由诵读,结合生物学知识理解诗歌内容。
思考:(1)化石作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诗人是怎样打开读者思维闸门的?
(2)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3)摘录出诗中4、6两节的比喻句各一例。
(4)第3节中的“你”具体指代什么?能否改成“他”,为什么?
(5)化石重视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6)全诗七节的思路层次是怎样安排的,请简要概括。
4.学生集体诵读全诗,读出对自然高妙的赞叹。
四、探究研讨
1.指名学生诵读第1节,思考:诗歌以四个问句开篇却并未作答,但已暗含了生物进化的历程,诗行中提到的几个“最早的”“生物依次指什么?请结合你所搜集到的生物学知识,谈谈有关生物进化的话题。
2.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特点。
3.“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诗句会引发你作何感想,请就你搜集到的资料给大家讲讲有关恐龙和猛犸的情况。
4.化石的故事令人神往、惊讶,阅读全诗请选择一种化石,合理想像,写一段故事,体裁不限。
篇六:化石吟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和运用字、词、句,掌握有关化石的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把握诗歌的朗读,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剪辑《侏罗纪公园》中关于从琥珀中提取恐龙血液的部分。
2、收集有关化石的图片文字资料。
3、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侏罗纪公园》中关于从琥珀中提取恐龙血液的片断。
2、老师解释: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此片断就是科学家通过提取保存在琥珀中的恐龙血液,进而培养恐龙胚胎以还原侏罗纪时代的科幻影片。虽然这是科幻片,但至少也证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要想了解亿万年前奇幻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就得借助化石。化石,倒底给我们传递着怎样的生物世界呢?今天,让我们一道走进化石的世界。(展现课题《化石吟》)
二、朗读诗歌
1、展示“三叶虫”、“始祖鸟”、“ 猛犸”等化石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
2、分组朗读。(展示朗读的目的方法及要求)
3、学生互评。
4、老师总评。
5、全班同学齐读。
三、整体感知
《化石吟》既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更是一首科学诗,请同学们思考交流以下问题:(屏幕显示问题)
1、诗文题中“吟”含有什么意味?诗中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吟”本是古曲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本诗通过对化石的赞美来赞美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诗歌结构有何特点?哪两节结构相近?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共7节,可分3层。1、2节是第1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最后一节回应1、2节结构相近,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3、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好在使诗歌的节奏美以及前后照应。
四、品味诗歌
1、化石简而言之就是生物记载地层书页的文字。作者为什么用提问的方式开头?
明确:通过疑问,给人以想象,引出化石,它是“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这句话里的“刚苏醒” 怎样理解?
明确:过去人们由于对大自然的认识还不够,加上科学不发达,因而无法去认识和发现它;如今这两个条件都具备,因而去挖掘和研究它,以发现我们不知道的东西。
3、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中的“平凡的真理” 怎样理解?
明确:平凡的真理是指人由猿进化而来的,劳动创造人的道理。化石就是对造物主的坚决否定。
4、生命的档案是什么?
明确:生命的进化一直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那么生命的档案就作了记载,生命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化。因此生命的档案就是生命的进化过程。
5、文中出现几次“你”,这里代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出现了五次“你”,这里代指“化石”。 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给人以亲切感。
五、小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了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的世界。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吧!
【板书设计】
吟
化石 生命
唱
篇七:《化石吟》优秀教案设计 篇七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3.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4. 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篇八:化石吟教案优秀 篇八
化石吟教案最新优秀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其优美的语言,神奇的意境引人入胜。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把握内容,体会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激趣:利用电教媒体放映多种恐龙的图片,并配以恐龙的模拟声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质疑:距今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的恐龙早已灭绝,我们看到的恐龙模样是怎样再现出来的?
3.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猜测,保留同学们的奇思妙想。
4.阅读:网上搜索“猛犸冰封3万年遗体完好眼睛至今仍透明(组图)”。
5.小结:正是这些沉睡亿年的化石裹藏着昨天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套珍贵的密码,人类才得以把思绪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6.解题:
(1)理解“吟”的意思。
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2)化石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组图片就知道了。
①欣赏化石图片(网上搜索)。
②说说化石是什么?
③定义化石: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有机体自身保存完好,或在沉积岩中形成印模,或保留生存时留下的痕迹,漫长时间后成为地壳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
(3)课题是什么意思?(赞美化石)
二、诵读全诗,加强理解。
1.自由诵读,初步理解。
学生分小组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能有选择地背诵。
2.阅读资料,加强理解。
①最早的鱼儿、最早的鸟儿、最早登陆的鱼儿、最早的树,依次指的是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裸子植物。
②猛犸象:也称“毛象”,古代哺乳动物,大小近似现代象,身上长满棕色长毛,上门齿向上弯曲。生存于亚欧大陆北部更新世(延续时间自160万年前至1万年前)晚期的寒冷地区。中国东北、内蒙古和宁夏等地曾有这类动物的化石发现。
③“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研究表明,化石还部分保存着生命有机物的残余,并未真的完全石化。
④骸骨:尸骨。
⑤太古:远古的时代。
3.开火车分小节诵读。其他同学注意诵读者对于会认字和会写字是否读准,节奏是否掌握恰当。
三、评价讨论,理解感悟。
1.读后评价,同学们在评价讨论的过程中加强对诗歌的理解感悟。
(1)关于读音。
思绪xù不朽xiǔ躯qū壳裹guǒ藏档dàng案葱茏lóng幽yōu雅卓zhuó越
(2)关于写字。
强调“裹”的写法,“果”字夹在“衣”中间。
(3)关于节奏。
结合学生读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朗读,重点指导: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4)关于感情色彩的处理:
①针对刚才同学们读的情况大家互相评价,指出读得好与不好的地方。
②说说应该怎样读,自己读读。
③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④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感情色彩的处理,整体感受。
第1、2节是第一层,开头运用排比的手法通过连续不断的问句,以疑问略带遐想的语气引发作者和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第3、4、5、6节是第二层也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用一种赞美的语气、拟人的手法来写化石,语气中满是对化石所具有的神奇力量的赞颂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的叹服。
第7节是第三层,用陈述的语气为第2节做了肯定的回答,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整首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应通过反复诵读、评价讨论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2.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进一步感知、思考(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
3.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1)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的赞美之情。
(3)诗歌分为三层:第一层为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第二层为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第三层为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4.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作铺垫。
四、全文总结,整体感知。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感叹科学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板书课题。
二、研读赏析,精读课文。
1.学法指导:我们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后,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段落、句子、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地、反复地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2.学习第一层、第三层并结合理解第5节。
(1)一、二组读第一层,三、四组读第三层。
(2)学习分析。
①师引入:哎呀,读了第一节真是感到奇怪!最早的鱼儿没下巴,最早的鸟儿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竟然没有腿,最早的树又不开花,这些最早的动物、植物所具有的特征人类是怎样知道的?(是化石告诉我们的)
②小结:对,是沉睡亿年的石头告诉我们的,是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告诉我们的。
③对照了解前后呼应。(幻灯片演示诗歌第二节、第七节)
A演示第二节,师指读问:请问同学们,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演示第七节,师:第七节做了回答,齐读。
师引导学生齐读: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B(学习方法同前)演示第二节,师指读问: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演示第七节,师:第七节又做了回答,齐读。
师引导学生齐读: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