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的教学论文(优秀8篇)
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发展,现在就让我们制定一份计划,好好地规划一下吧。什么样的计划才是有效的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课外阅读的教学论文(优秀8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篇一:课外阅读教学反思 篇一
1、更新阅读理念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阅读比课内听讲更重要。正如吕叔湘先生听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我个人常常发现,一些学生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思维活跃,正是因为他们有了较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条件充实了课余生活,使自己在同学中出类拔萃。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课外阅读,更新阅读理念,坚持课外阅读。事实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都拥有一些属于自己的课外读物,对老师介绍的书籍更是如饥似渴,还喜欢刨根问底地探究文章主旨,并养成与同学交流阅读心得、探讨阅读技巧、分享阅读乐趣。因此,我个人认为:课内阅读固然重要,课外阅读同样不容忽视。
2、传授阅读方法
大量的实践证实:拥有良好的方法能更好的发挥运用天赋的潜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很有可能阻碍潜能的发挥。读书若有成效,除刻苦努力外,方法正确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古人读书不惜千里求名师指点,历代科学家也很注意研究科学法,就是因为这个道理。可以说,没有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养成课外阅读习惯的老师,是不善教学的老师。因此,我慢慢意识到:自己第一个任务,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习惯,并让学生养成天天阅读的习惯,使之成为书迷。苏霍姆林斯基也反复强调:必须教会人阅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某些学生循规蹈矩、勤勤恳恳,对老师的要求总能井井有条,一丝不苟地完成,可谓品学兼优。但要他单独面对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时,却呆若木鸡,束手无策。他们只满足于对知识的机械理解,从不想到用所学知识进行举一反三的应用。所以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而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发展。学生在学习感到困惑时,他就越需要多阅读。阅读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授人以鱼倒不如授之以渔。
3、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直接的动力和最好的老师。只要尝到阅读的甜头,他们就会不约而同、意气风发地主动阅读。当然,学生阅读兴趣有显著层次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读物性质有密切关系。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程度的求知欲,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尽可能把他们的阅读兴趣激发起来。因此,我要求学生实行课外阅读周计划,坚持每天都阅读并记载自己的阅读心得,字数、质量等不做具体的规定,只要有感而发均可。同时我每周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让学生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日益勃发。当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由于要求合情合理,学生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
4、养成阅读习惯
阅读方法的掌握,阅读兴趣的培养,这些固然重要,但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坚持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要求学生每天阅读时均写好阅读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有意识培养学生的习惯和定力。我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阅读效果。平时有意识无意识引导他们意识到阅读是个人的事,而且是个人的终生大事。当然,每周的阅读探讨、交流、对话丰盈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充实了单调的学习生活。学生由于感到阅读有乐趣,渐渐意识到课外阅读在他们的学习中的能动作用,是他们自身的需要而不是教师的强求责难。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极主动去扩大阅读面,拓宽知识视野,增长了见识,丰富了心智,从而自身的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感染。
5、指导学会交流
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慢慢让学生意识到:课外阅读要取得一定的成果,还须良师的启蒙和与益友的探讨。并且告诉学生在阅读中倘若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疑惑,我都鼓励学生虚心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因此,我每周都花一节课组织学生举行作品讨论及阅读经验交流会,指导他们与别人交流阅读的心得和感受,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样,学生便更积极主动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交流和思考。
6、合理利用资源
除了传统的书本阅读外,我尽量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例如多媒体放映、报刊剪裁等。目前,不少中外名著都已成功地搬上银屏,像老舍的《茶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我指导学生将文本阅读与观看影视结合起来。观看影视可采取集中观看与自由观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好电影、电视和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事后组织影评征文、座谈等活动,以巩固其效果。通过观看影视,学生便能更快地掌握原著的基本内容,吸收原著的精华,从而更好地理解原著。
阅读能增长见识、拓展心智、丰富心灵,为此,教师在学识渊博的基础上,必须是个情感丰富和生活体验丰富的人。课堂之小,教师没有良好的统筹能力,学生在其中只能学到关于文字的基础性的带着技术性的知识。没有体味到文字所携带的美妙,不会产生对阅读的兴趣、对知识的渴望。所以在阅读这个人生大要之路上,教师必须打开学生们心灵的天窗,闪亮他们的眼睛,让他们手中小小的船在学海中扬起生动的风帆。
篇二:诗歌课外阅读教学随笔 篇二
儿童诗所抒发的儿童情感,往往洋溢着盎然的儿童情趣,不仅能把成人读者带回那童心萌动的情景中,重温儿时的梦,更能使儿童们从中获得愉悦和幸福。
一年级新教材中,选篇了好多篇富有童真童趣的童诗,如《比尾巴》,一年级孩子非常喜欢小动物,对于奇特的动物尾巴更是兴趣盎然。儿歌抓住各种小动物尾巴特点,还以“比”的形式为主线,充分调动孩子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同时儿歌形式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孩子的喜爱。课外的一些童诗中,我记得孩子们欢迎的一首童诗是王宜振的《月牙》
你的颜色是那样金黄/像一个鸭梨又甜又香 /是哪个馋嘴娃娃咬了一口 /把剩下的一半挂在天上……
这首诗歌描写了小朋友看月亮的情景,在这一节小诗里,“咬”“剩下”等词用得十分精准,丰富的想象既准确描绘了月亮的特点,又写出了小朋友的天真稚趣,听到这首儿歌时,好多孩子都()捧腹大笑:“原来,月牙是馋宝宝咬出来的呀……”充满童真童趣的童诗,正将孩子们带入无限的童真童趣中,让孩子受到美的熏陶,激发了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
一首契合儿童心性的好的儿童诗,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色彩,烙上一重烙印,带来一种节奏。我发现,经历童诗教育的孩子,爱读诗的孩子,即使极其平凡的生活景象,在他们充满诗意的双眼中,在充满爱的心灵里,都会是无比美好的事物。慢慢地,他们将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悟美的心灵,一份创造美的热情,他们心中都有更多的热爱。正因为有了这些发现,我经常在课堂上利用一些时间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儿童诗,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在我的感染下孩子们渐渐地乐于朗读,一些本来学习语文有困难的孩子,读起儿童诗来居然也是摇头晃脑,津津有味,我知道,他们正沉醉其中呢!
润物细无声,一些家长向我反映,孩子会要求家长给他们购买儿童诗,并且经常在家里自觉地朗读,朗读给自己听,朗读给家人听,因为爱上短小精悍、充满童真童趣的儿童诗,进而爱上朗读、爱上阅读,这是一种多么可喜的成长!
法国哲学家巴什拉尔曾说:童年持续于人的一生,童年的回归使成年生活的广阔区域呈现出蓬勃的生机。有时,在我们心中,会出现一个孩子,在我们的睡眠中守夜。诗人将有助于我们重新在心中发现这生机蓬勃的童年。
童年贯穿了人的一生,这使成年人永葆一颗童心成为可能,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在面对一群群充满童真童趣的孩子时,更是应该让孩子们多多与童诗零距离接触,让孩子们保留着这一份童真,让孩子的心灵更加纯粹、情感更加丰富,让童诗带给孩子一个诗意的童年吧!
诗歌课外阅读教学随笔
篇三:课外阅读教学反思 篇三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快乐的情感,才能学好”。怎样让低年级的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呢?唤起孩子们阅读感知呢?首先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一篇课外阅读中《会想办法的鱼》中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景,你们喜欢鱼吗?为什么?——小鱼看到鱼饵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鱼饵到底能不能吃?——鱼妈妈为何这样说话?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说:小鱼和他是好朋友,有的说:小鱼游来游去非常可爱……其次、采用激发兴趣。阅读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听、看、想、说,在发展口语的同时思维也得到发展,只有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听、说兴趣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发展,为此我采用(如果、假如)、逆因性提问(为什么)等。
再以《会想办法的鱼》为例提问:如果小鱼吃了鱼饵会怎样?怎样既可以吃到鱼饵又不被鱼钩钩住?有的说:“请螃蟹来帮忙,把鱼钩上的绳子剪断”,有的说:“请河蚌把鱼饵的肉一块块夹下来分给大家吃”,还有的想到了潜水员、孙悟空、奥特曼等。多向的提问把普通的故事变为让学生有内容想和有话说的故事,这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激奋状态,使学生喜欢表达,敢于表达,这样孩子才乐于参加,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四:课外阅读教学反思 篇四
本学期我校研修的课题是《对学生怎样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在学习和实践中的确遇到了一些问题,自己也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深入的思考,现列举一二与大家共商讨。
案例一:
当我校课题研修的主题确定后,开学伊始,我便结合校本研修主题在班内宣读本学期的班级课外阅读计划。按计划我首先在班内举行了一次班级朗读比赛。比赛规则是每个学生都参加(由于我班人多,分6堂课举行)。有一堂轮到唐宇航朗读了,他读的是《淘气包马小跳》中的一个片断。由于他读的时候模仿人物说话的语气极象,加上他比划的动作,再富于滑嵇的表情,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不由自主地为他鼓起掌来。同学们课下都称他是“马不跳”的化身。说来也怪,就从那天起,我们班的马小跳每天都在增加。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读《淘气包马小跳》这本书的人越来越多。就连大课间,仍有一部分人不舍得休息,争分夺秒地读这本书。同学们都开玩笑地说:“我们班的马小跳已经泛滥了。”于是在“马小跳”的带动下,同学们的读书热情越来越高,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反思:说实在的,仅仅通过一次不起眼的班级朗读会就把同学们的读书热情调动起来,这个结果也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包含的道理谁都懂,但真正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班级朗读会给孩子们一个展示自己朗读才能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精神食粮,老师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正如一位名人所说:“你给孩子一个机会,孩子就会给你一个精彩。”我想长此以往,学生与好书本打交道,让心灵沐浴书香,做一个有有修养的人,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为孩子的一生着想,为孩子的生命奠基!因此,我们开展的这个活动是多么的有意义。
案例二:
根据班级的课外阅读计划,要求学生每天语文课前五分钟用来检查同学们前一天阅读的内容,请一位同学带上摘录本走上讲台,先说故事梗概或谈感受或谈收获或赏析某一个生动传神的细节等,接着每个同学都必须过这一关,就是不看摘录本,大体上能背诵自己摘录的的优美词、句、段,最后老师稍作点评。
反思:开始学生对我这一做法不怎么理解,认为增加了他们的学业负担,做的是些无用功,训练时间长了,大家终于尝到了阅读的甜头。因为这种训练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重视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为写作夯实了基础,促使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全面提高。
记得一位行家说过这样的两句话:“在教师的指导下扩大阅读的量,可以说是提高语文水平的不二法门”。“课堂教学也好,课外活动也好,切忌搞形式、走过场,要有实实在在的效果,照我看,最为简单易行,效果也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千方百计地推动学生多读好书”。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转换教学观念,让学生从繁重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使他们真正走进文本,把热情、冲动、阅读、理解、体味、感悟、表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学生定会爱好语文,他们将会看到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
篇五:课外阅读心得 篇五
很小的时候看了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至今还记得它给人的启示:创造来自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这篇课文告诉我,邻居的小男孩给我展示了一种独特而新颖的切苹果的方法。我们通常的切法是按照规则从上往下切,但是他是从中间切,这样我们就可以像五角星一样清晰的看到苹果核!通过这次削苹果,我深深的感受到这个鲜为人知的图案有着如此巨大的魅力,一颗五角星藏在一个普通的苹果里!是的,如果你想知道创意是什么意思,那是一种不同的切苹果方式。
人只有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才能发挥出未被开发的潜能。如果一个人的心智受到束缚,他的潜力也会受到限制!
比如一只被习惯束缚的大水牛!当牛很小的时候,它被绑在一个小木桩上。那时候它太虚弱了,挣脱不了,但是长大了,还是没有从小木桩上挣脱出来。为什么?因为它还抱着小时候无法挣脱的心。你清楚了吗?不是小木桩,是多年的习惯!
再比如,看魔术表演,一个人奇迹般地从一个很紧的袋子里出来,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想知道他怎么能从袋子里出来。而不是想着拿下面的秘密!思维定势让大家变傻,可见魔术师的聪明!
要改变僵化的心态,就需要改变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的行动。而不是习惯性地沿着思维定势去思考。如果你热爱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尝试,勇于创新,你一定会走出思维定势!
篇六:课外阅读教学反思 篇六
一直以来,我都坚信,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曾经看过这样一幅画:一位小学生手里拿着50分的试卷,垂头丧气,然后,他走进了《三国演义》,当他从书里走出来之后,手里拿着的是100分的试卷,头昂着,脸上满是自信,画的标题是《改变了我的一生》。
我觉得这里面并没有夸张的成分,阅读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人们的思维品质,大大地促进智力发展。可以说阅读不仅对提高语文素质而且对人一生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问题不仅在于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引自《给教师的建议》第19条)
基于以上认识,在自己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强化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1、动员每位同学买一些合适的书,宣传鼓动加上一点利诱这一点总算做到了。订了书报之后教学生怎样阅读。如利用《语文报》可以读(好的文章、诗歌可以朗读),可以看,可以摘录,可以剪贴(按相关知识点),可以做(相关练习),还可以整理收藏当作资料以供复习时查找。
2、每周拿出一节课供学生自由阅读。在这节阅读课中,我尽量做到开放、自由,不强加给学生各种限制。不管课时怎样紧,尽量保证每周一节,以形成延续性,逐步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3、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或读书摘录。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想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我想我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好的,应该也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但实际的情形、效果却并不乐观:
1、阅读课上居然有学生看着看着,书本换来换去。这是大大出乎我意料的,他们不是喜欢阅读,要求有阅读课吗?阅读不是一件自由、宽松、惬意的事吗,不是一种很好的精神放松和精神享受吗?怎么会进不了状态呢?
2、阅读课上,鸦雀无声,我也想趁这时机读点自己的书,偶或抬头,发现有同学奋笔疾书,心下甚喜,“嗯,读书进入状态了,感悟颇多,不吐不快了,下去看看他们读的是什么书。”一看吓一跳,他们正在忘我地做作业!
3、从交上来的读书笔记看,三分之二的同学停留在大段大段的摘录上。我甚至怀疑有不少同学仅仅为了应付老师,摘录的东西,抄完就忘,更有甚者,连自己抄什么东西都不知道。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仍有不少同学未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仍然不会阅读,更不会思考、也没有感悟,思想肤浅,感情贫乏。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反思如下:
1、“真正的读书是指与考试无关的与书籍亲密接触。”——薛瑞萍。真正的阅读状态应是在心灵自由,思想放松,环境宽松的情况下进行的。而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失去了进行阅读的宽松的时间、心境,失去了对文学作品进行领略、鉴赏、审美的客观条件。
2、学生的阅读过于功利化。这种功利化的阅读是考试逼出来的,和审美是无缘的,是相背离的。这种缺少美感和情感愉悦体验的阅读使学生失去阅读的动力,甚至于使阅读成为一种负担,因而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所能起到的效果。在这种功利化心态下的阅读,其接受的信息只在脑中过了一遍,而未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学生在阅读中的摘抄整理,也只是为了积累好句好段,积累论据,以期在考试中派上用场,而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提高语文素养的问题。真正的阅读积累应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的,其作用在写作上体现为信手拈来,左右逢源,而非像现在的学生那样粘贴式的机械引用。
3、由于过分追求给学生阅读的自由与宽松,而造成放羊式的阅读状况。在这种放羊式阅读教学中,教师缺少具体的指导,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这些问题的根子之一是作为教师,本身的阅读面不够宽广,阅读素养不高,不能高屋建瓴地指导学生阅读,未能形成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因而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反思之后,应尽量做好以下几点:
1、作为教师,自己要抓紧读书,拓宽阅读面,提高阅读素养,这样才能站得更高,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高品位的阅读,才能更好地激发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当然,作为老师,由于工作压力大,时间长,也正失去自由阅读的宽松时间和心境,并且这一点正趋恶化,近期要改变是不大可能的,只有靠自己去挤时间了。
2、阅读课形式可丰富些,不要一味只让学生在课堂上看书,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朗读自己读到的好文章,也可以让学生朗读他自己读到的好文章,并谈点阅读感想,进行介绍交流。
3、建设读书型班级。鼓励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藏书库,并在班级书柜进行不定期的交流,以形成“人人
有书读”的局面,“人人爱读书”的氛围。
篇七:课外阅读的心得体会 篇七
书,陶冶了我的性情;书,丰富了我的知识;书,开阔了我的视野;书,给予了我人生的启迪。以书相伴,人生就会有大不一样。生活能够清贫,但不能够无书。博览全书的人,往往知识丰富,能集众家之所长于其身,因此能使人喜欢读书,将使他终身受益。
虽然我们都明白要多读书,读好书。可仍然有一些人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究其原因,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对读书产生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读书不仅仅能够让孩子获取广泛的知识,陶冶情操,还能使孩子得到放松休闲,缓解焦虑,调节情绪,与孩子一齐读书,既能留出一些时光与孩子共处,又能要求自我也养成读书的习惯,一举两得。
经常读书的人会思考,明白怎样才能想出办法。他们智商比较高,能够把无序而纷乱的世界理出头绪,抓住根本和要害,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常读书的人不会乱说话,言必有据,每一个结论会透过合理的推导得出,而不会人云亦云、信口雌黄。
读书的最终目的当然是为了提高对人性的认识,锻炼心胸,逐步训练感受幸福的潜力,培养自信心,构成实践潜力。有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养成阅读习惯将受用终生。阅读习惯是在心灵深处装了一部发动机,一个人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一辈子不寂寞。养不成读书的习惯,一辈子不知所措。
有太多太多珍贵的回忆散落在教案、听课记录和电脑反思文件夹里,太多灵光消逝在课堂、默读与自省之中。它们或是还在我的记忆里,闪烁着微弱的光,有些却不知遗失在哪个未知的时空,独自怅惘。它们是我教师生涯早上刚开的花朵,虽然很多已无从找寻,但我依旧要努力一片一片拾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xx年中学生课外阅读个人心得体会与感受合集”,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八:课外阅读心得 篇八
一、指导目的
1、让学生在好书推介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3、向学生推荐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文章,通过对这些课外阅读,学生从中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达到热爱祖国的目的。
二、指导重点:
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三、课前准备:
1、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
2、要求每位同学都带一本自己最喜欢的课外读物,并准备向别人推荐自己的好书的发言稿,记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自我们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以来,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像勤劳的小蜜蜂一样,到课外读物中采取知识的花蜜。
二、好书推荐
1、师:从上周开始,我们进入了故事类专题文章的阅读,大家都在看什么书呢?请同学们把自己读的好故事书或是好文章推荐给自己组内的伙伴。过一会,我们选几名同学向全班同学推荐。
2、小组内推荐
3、全班范围内选代表推荐。
三、课内读书方法的总结。
1、师:听了大家的推荐,老师感觉大家都很喜欢故事类的阅读材料。也都有了自己的收获。那运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阅读故事类的读物更科学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学生畅所欲言。师相机引导归纳:1、首先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认识2、把文章读懂①抓重点词句理解故事内容。②读懂的可以做批注,读不懂的做记号。③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还可以向别人请教3、做摘抄、写读后感。)
2、师:嗯,大家总结的很好,这些都是我们语文课上学到的学习方法,学以致用,你们真得很棒!我们一般阅读的故事类文章有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神话传说故事,对于这些文章的阅读,老师有一些小建议提醒大家。(出示)
阅读童话故事时,要深入作者幻想的世界,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阅读寓言故事时,应根据寓言的特点,抓住以下几点:
(1)情节。弄清故事的发展顺序,理解前因后果。
(2)精炼的语言。找出故事中含义深刻的话,思考故事的寓意。
(3)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情或这样的人。
阅读神话传说故事时,有以下技巧:
1、初度了解大意。
2、展开丰富想象来阅读。
3、运用复述法来阅读。就是读完后能把故事完整生动地讲给别人听。(指名读。)
3、对于这些建议,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四、自主阅读,感悟方法
1、请大家根据课下的调查你喜欢谁的书,可以向他互换或借阅。(生选书)
2、教师提示:对于借来的书,我们不要在书上作批注,有了感悟可以做在阅读笔记本上,为了以后能看清是对哪本书、哪篇文章、哪一处文字的感悟,可以在感悟前做一个内容的简单记录。比如:可以写上书名(或文章名)注明是第几页、第几段。时间充裕还可以抄写下文章内容。
3、好,下面的时间,就开始我们这节课的阅读。阅读时,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或是多种阅读方法,运用到阅读中。
五、阅读收获交流。
师:读了这样的一段时间,大家一定有自己的收获。谁来说说你运用了那些方法来读书的,有哪些收获?(指名交流)
六、总结、作业、拓展。
1、师:好,大家课外继续运用这些读书方法进行我们故事类图书的阅读。过两周,在我们的课外阅读交流会上老师想听到你的读书心得。
2、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爱阅读的孩子更能感受生活。书海遨游,其乐无穷。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这句话共勉吧!(生齐读)
板书:我谈我的读书法
查字典理解字词 标注读书感受 好词佳句要积累
联系实际去理解 遇疑惑善提问 学后运用乐趣多
好文章向大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