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师教学 >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案(优秀6篇)

分享 155633

分享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案(优秀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篇一:教学设想 篇一

1、本文是学生刚接触议论文不久学到的一篇文章,自读有一定难度。因此,本课将先从本文的议论话题及内容切入,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本文的论述结构和论述要点,进而复习议论文的举例论证方法。

2、采用自主学习、共同探究、练讲结合的学习方法。

3、充分利用多媒体增加课容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论述的问题、观点,提高对论点的认识。

2、指导学生通过“寻找、替换、更改”等方法理解材料和观点之间的联系,提高对论据的认识。

3、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阐述对文章观点的认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内合作,讨论、比较、辨析关键性的问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提高对议论文的认识。

2、朗读与写作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创造性思维在生活中的意义,增强拥有创造力的自信心,主动地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把握理解作者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观点。

2、引导学生把握材料和观点之间的联系,准确运用论据证明观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论点。

2、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生活中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本文的论证特色是逐层深入,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很多,学生容易思路混乱,所以要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判断作者论证的中心内容,形成清晰的逻辑关系,感受议论文的逻辑性和针对性。

2、读写结合,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践阐述对文章观点的认识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启发学生将创造性思维和日常的学习生活相结合,使他们认识到创造性思维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进而消除对创造性思维的畏惧感,主动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教师出示思维小训练:

(1)一张桌子砍掉四个角,还剩几个角?

(2)1+1=?

导入:小时候,我们常常为知道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而兴奋。现在,我们则要探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背后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打开学生的思维奠定基础。

(二)理解、把握观点

1、读一读,把握观点。

教师导入并通过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说一说作者论述了哪些主要的观点,是怎样论述的?

(2)教师出示阅读提示。

提示:阅读全文,勾画关键句子,分清问题和观点,在阐述“作者是怎样论述”时可以用“首先、然后”等词语使自己思路清晰。

阅读时,特别关注关联语、总结性的词语等关键性语句,它们将帮助你快速把握观点。

(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要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的关键之处又是什么呢?

教师注意倾听学生发言,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并利用多媒体展示出作者思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准确提取信息,辨析作者论述的问题和观点,理清作者思路。

2、想一想,明确论点。

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明确论点。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思考提示:从作者的思路、论点的定义、写作背景等角度来思考。每个小组任选一个角度,由一个同学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从作者思路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作者通过设问句逐层深入的构思方式,明确作者论述的重点,把握论点。

从论点定义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中心论点是对作者论述的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从写作背景的角度引导学生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把握论点。

经过多方分析比较,学生比较认同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设计意图】因为文章是译作,有一些行文上不太符合常见的议论文表述的特点,所以很多同学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不够突出。此环节的目的是答疑解惑,目的不仅仅是明确中心论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辨析中心论点,体会议论文的逻辑性和针对性。引导学生认识到要想使中心论点明确,必须要做到思路清晰、表述严谨。

3、说一说,拓展延伸。

教师导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就是想告诉我们要有创造性思维,把握创造力的关键因素,我们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在刚才的讨论中,同学们的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现在请同学们在文章的标题下面加上一句话,表明你对作者观点的认识理解或者补充。

教师示范: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改变你的思维,你就能成功。

──我们要学会多角度地看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观点。

(三)把握理解论据

教师导入并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确实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探求、关注、思考”就成为了关键词,让我们在创造性思维的引领下,认真阅读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例子,思考下面的问题:

1、有人认为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例子并没有能够很好地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活用知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示例:文中提到“古登贝尔克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事物组合起来的做法”,这就是“探求新事物”的表现。同时文中也提到“这是两种毫不相关的机械”,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是对知识的重组过程,是活用知识的体现。

2、下面这则材料能否替换文中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例子?为什么?

教师出示相关材料。

约翰·古登贝尔克制造出了合金活字印刷机,研制成功了油脂性印刷油墨,还设计出了金属活字的铸字盒和冲压字模。约翰·古登贝尔克用这种印刷机,印刷出了《圣经》等书籍。此后,书籍开始大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多的人能够读到书,更加丰富的文化知识通过书籍得到了广泛传播。印刷机的出现大大促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

教师总结:不能替换。文中列举了约翰·古登贝尔克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印证了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活用知识。

而给出的材料主要介绍了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的铅活字印刷技术及在欧洲的划时代影响,与课文论点无关。

3、请你想一想怎样能使古登贝尔克这个事例证明“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这个观点。

抓住材料中“半开玩笑、自言自语”和观点中“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之间的联系。

教师总结:

在使用材料的过程中,要注意材料和观点之间的联系,语言要严谨,逻辑要严密。

【设计意图】把握材料和观点之间的联系。

(四)拓展提高

1、教师出示表现生活中创造性的图片。

导入:同学们,为自己加加油吧,展示你在生活中的创造性,结合实际谈谈你在生活中是怎样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的。

2、学生写作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发现自己的创造力,增强创造的信心。同时提高学生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教师出示资料。

据调查,从美国进口一部在中国组装的iPhone手机是178。96美元,实际零售价格要在两倍以上。其中闪存(24美元)和屏幕(35美元)是在日本生产的;信息处理器和相关零部件(23美元)是韩国制造的;全球定位系统、微电脑、摄像机WIFI无线产品等(30美元),是德国制造的;蓝牙、录音零件和3G技术产品(12美元)是美国制造的。除此之外,材料费用、各种软件许可证和专利费用,合起来近48美元。最后算下来,在中国组装环节的费用不过只有可怜的6。5美元!中国人制造了苹果手机,但没有创造苹果手机。

教师小结:我们要从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需要创造性人才,需要创造性思维。从老师我做起吧,当我一味地为了考试,要求同学们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回答时,让“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句话警醒我重视创造性思维;从同学你做起吧,当你懒于思考,满足于现成答案时,让“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句话激励你通过创造性思维获得新的答案。

(六)布置作业

1、阅读与创造性思维话题相关的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2、推荐阅读:《画家和他的孙女》《智力测验》(人教版自读课本七年级下册)《换个角度》《大小猫洞》(人教版自读课本九年级上册)。

篇三: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积累:根深蒂固、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止步不前、不言而喻、汲取等词语,读准这些词语的字音,理解它们的意思。

2、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认识议论文“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方式,并以之感知文章内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赏析本文论证逻辑的严密性。

3、培养学生“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方式和层层深入论证的技法,识别本文的论证方法,探究作者严密的论证逻辑。

2、理解文章的思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图片激趣导入。

二、教读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积累词语。

1、学生自读课文,将文中出现的:根深蒂固、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止步不前、不言而喻、汲取圈起来,借助注释,读准字音,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2、读完文章,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学生谈最初认识,教师暂时不做肯否定)

3、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议论文知识寻找中心论点。

复习讲解议论文两种典型的结构方式,明确两种结构方式中心论点的位置: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子:《怀疑与学问》

引论——本论——结论(例子:《想和做》

4、学生辨别本文结构方式,用圈点勾画读书法画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结论。

5、教师出示自己初读这篇文章所做的圈点批注,进一步指导学生圈点批注的读书法,同时针对之前学生对本文的中心论点的认识做分析。

(二)摘读课文主体部分,明确本文论证的角度。学生仍然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法,围绕下面三个问题进行圈点批注。

1、主体部分围绕什么问题进行论证?

2、在课文中画出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3、标出主体部分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论证?

(三)精读文章,读理作者思路,体会本文论证语言、论证逻辑的严密性。

1、学生围绕下面两个问题进行阅读探究:

(1)几个分论点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能否调换位置?

(2)跳读文章4、6、9自然段,这几段有什么共同特点?分析三个问句在文中的作用。

2、教师讲授议论文主体部分常见的结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本文主题部分层层深入论证的方法。

纵式:(递进式、层层深入论证)例子《怀疑与学问》

横式:(并列式)例子《理想的阶梯》

本文分论点:汲取知识——学。

活用知识——用。

坚持尝试——做。

区别自信拥有——思。

3、师生合作理清本文作者的论证逻辑

三、拓展延伸:

1、学完本文,你有什么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2、仿造下列例句,用“1+1=1”这一创造性思维写一句话,要求写得富有语文味点。

例句:一次不应该的冲动加上一点不成熟的思想等于一个不小的错误。

四、结束语: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篇四:《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活思维,激发想像力,崇尚科学。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2、理清议论文的三要素及其结构。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情境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情境导入 :

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 2+1=? 3+4=?

看看这样的结果可能吗?

2(月)+1(月)=1(季度)3(天)+4(天)=1(周)

从这个小练习中,你有什么启示?

教师评价归纳:面对生活里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圈圈,就会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使不可能变为可能。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板题:

二、整体感知:

1、看书中的问题,并得出结论。

2、我们能不能引用一首诗歌来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请同学们思考?

明确: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新课讲授:

1、默读课文,表上序号,思考:

⑴、既然许多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我们在分析和研究事物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⑵、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

⑶、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⑷、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2、同桌交流思考答案。

3、正音:明确下列汉字的读音:蒂、孜、汲、锲

4、班级交流讨论结果:

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⑵、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⑶、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有:①渊博的知识。②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③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

⑷、任何人都具备创造性思维,但也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

5、请同学寻找历史上古今中外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例如:牛顿、苹果砸头的故事,发现了万有引力。

鲁班:发明锯子,是受小草割手的启发。

伽利略:摆的定律

黄道婆:纺织

瓦特:蒸气机的发明。

总结:由此可见任何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

6、思考:一个桌面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

明确:

7、一位老师带着他的学生去郊游,当他们看到一片杂草丛生的土地时,老师就问学生如何锄掉这些杂草?

明确:火烧、用食草的动物吃掉、开垦种庄稼等。

引申:灵魂中的杂草如何去锄掉?

明确:用知识去锄掉、用美德去占有。

【课堂小结】:读完之后,我想同学们一定会信心大增。我们只要热爱生活,发现生活,遇到问题,多想想为什么。坚持下去,自己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

篇五:《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事实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想:采用导读法指导学生阅读。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处理生字及介绍作者。

二、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或讨论。

1、不看课文回答:文章开关所提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你为什么选这一个?

2、看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可是,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种”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那它有什么害处呢?(就会止步不前)

3、为什么“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才会不放弃探求,才会有发明创造)

4、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寻求第二个答案,有赖于创造性思维,你认为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讨论后与书上对照)

(①有渊博的知识;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新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③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

5、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吗?

(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6、作者列举约翰 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以及罗兰 布歇内尔发明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的事例有什么作用?请联系生活实际补充一两个事例。

(证明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7、讨论:做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

请结合书上这些内容畅所欲言:“富有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及文章的最后一段。

三、明确文章的主要观点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种,就会止步不前;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就不会放弃探求。

3、富有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4、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四、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作者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由分析几种不同答案各自的合理性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接着论述“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危害性——止步不前。强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要寻求第二个答案,“有赖于创造性思维”,自然引出“创造性思维”的概念。紧接着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

①有渊博的知识;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新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③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提出“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的观点,并列举两个事例加以证明。

“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这两个设问引出下面的论述。先引用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结论,再作分析:认为自己不具备创造力的人自我压制;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坚信一定能使之变成现实。

文章结尾强调“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鼓励人们要坚信自己,努力去做,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篇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积累下列词语:根深蒂固、孜孜不倦、不言而喻、锲而不舍、一事无成、汲取等。

2、围绕论点理清文章思路。

3、树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难点】

1、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

文章先论述了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接着论述在行动时要有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然后为了说明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时分析了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最后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蕴含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本文在论述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2、让学生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会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仅仅满足于一个答案,就会放弃探求,不会形成新的创意,长此以往,人的思维将受到局限,创造性思维缺乏,最终成为一个缺乏创造力的人,所以,求学阶段要培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模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老师现在给大家一幅图,是由两个圆、两个三角,两条线构成的,然后请同学们任意组合,看大家能组成多少个图形。在这个过程中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的构图答案可能丰富多彩,但只要言之有理就给予肯定,使学生明白:事物的真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文章论述的范围是数学范畴吗?

2、文章可以分几部分?在书上勾画出来。

分析问题:

1、学生能很快地从文章中提炼出关键信息:如果说到数学问题的话,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但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事物的正确答案也就不仅仅是一个。

2、这是学生首次接触议论文。议论文的层次划分学生一时难以把握,教师要及时引导。

全文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行文的:

第1—3段,提出问题,说明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第4—12段,分析问题。

4—8段论述产生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9—12段论述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第13段,解决问题。提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三、研读课文

文章结尾写到要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应有的态度和三个关键点,教师以此来设题:

1、“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为什么要坚信这一点呢?

2、为什么说要有创造力就要不断积累知识?

3、文章怎样论述“(要有创造力就要)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获得的知识”这个看法的?

4、你还能举出证明“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的例子吗?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先挑选自己愿意思考的一道题,独立思考,之后与同桌交流看法,使自己的看法表达流畅自然。

参考内容如下:

1、因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因此,每一个人都要坚信自己拥有创造力。

2、只有以丰厚的知识做底蕴,并随时把这些知识进行整合,活用这些知识,才会形成新的创意。而从古代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会一事无成的。所以说“说要有创造力就要不断积累知识”。

3、光有知识是不能拥有创造性,但没有知识做基础是绝对谈不上有创造力的,所以,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如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兰·布歇内尔,他们就是发现问题后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才发明了印刷机、排版术和游戏机。

4、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鲁班发明锯子,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规律等,他们都是“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最后获得成功的。

四、品味语言

1、“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中的“必需”能否换成“必须”?

2、“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中的“ ww w.baihua 细小”一词能否去掉?

对语言的品析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辨析、赏析词语,提高语感。

分析:

1、“必需”不能换成“必须”。“必需”是“一定要有的,不可缺少的”的意思,而“必须”是“事理上或情理上的必要,一定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精通各种知识和活用各种知识是拥有创造性思维不能缺少的,缺少了它们创造力无从谈起的。而“必须”含有命令的语气,这与文章的情感不相符,所以用“必需”是恰如其分的。

2、“细小”表明有创造力的人能在别人不留意的地方发现问题,及时捕捉到自己的充满灵感的想法,以此为突破口,由量变引起质变,最终由这种细小的想法变成现实。因此是不能去掉的。

五、迁延拓展

材料一:看一看我们周围的世界,你会找到许许多多漂亮的图形,他们美化了我们生活的空间……“横看成岭侧成峰”,当我们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建筑物时,看到的图形一样吗?请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材料二:“1、2、3、4、5、6、7、8、9”这几个阿拉伯数字中中国人最不喜欢的当推“4”和“7”这两个数字了,理由是它们的谐音是“死”和“气”,你能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吗?

这两道题的设置主要为了训练学生的多角度思维的模式,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资料宝藏】

1、拓展练习材料

(1)从前,有个吝啬的财主招不来长工,聪明的倪刚找上门去了。财主提了两个条件。一是“别人不吃的东西你得吃”,二是“别人不做的活你都得做”。倪刚完全同意。中秋节,财主家人将许多肉、水果供祖赏月,倪刚却将这些供品吃个精光。春节那天,财主家都忙着拜年,倪刚却在门前挖了坟坑,把财主气得两眼直瞪。想一想,对财主提出的两个条件,财主和倪刚思考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2)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个主簿官杨修,聪明过人。一次,北方有个国家的使节给曹操送来一盒精制糕点。曹操接过糕点来,随手在盒盖上写了三个大字:“一合酥”。写完后曹操将糕点放在桌子上就出去了。杨修进来,看见这盒糕点上的字后,灵机一动,就自作主张把这盒糕点分给大家吃了。不一会儿,曹操回来了,见桌子上只留下空盒子,便查问是谁的主意。杨修不慌不忙地答道:“________________”。曹操听了这话,连声称赞杨修聪明。

请你想一想,杨修是如何回答的?

(3)《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点明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同一事物。

(4)创造思维不是名人的专利,让我们大家也来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吧,请看下面的练习: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请说出什么情况下这个等式成立。看谁说的多?

1+1=1?

4+9=1?

5+7=1?

6+18=1?

附答案:

1(里)+1(里)=1(公里)

4(点)+9(点)=1点(13点即下午1点)

5(月)+7(月)=1(年)

6(小时)+18(小时)=1(天)

(5)思维体操:请说出回形针的用途?尽可能多说。

2、名人名言

“思想是自由的精灵。” ——莎士比亚

“最难得的勇气,是思想的勇气。”——法朗士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上一篇:小班家教教案(优秀8篇)

下一篇:《小露珠》教学案例优秀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