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师教学 >

《中秋咏月诗之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优秀7篇】

分享 155261

分享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这次范文网为您整理了《中秋咏月诗之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优秀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范文网给您最好的朋友。

篇一:《中秋咏月诗之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通过想象描写、再现情境、品味词句、体会诗情等欣赏诗词方法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自读古诗词的能力

3、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习惯

教学重难:

1、欣赏诗词的方法

2、通过感知诗词内容、领会诗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应该是亲人团聚、共度良辰美景的日子,然而,这一天里往往会有许多人因生活、工作所需而远离家乡,因此中秋之夜也是分离的亲人相互思念之时,而中秋之月自然也就成了古今文人吟咏抒怀之物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三首咏月诗词。

(板书课题)

二、自学质疑

1、学生按学案要求,课前完成相关练习

2、学生同组质疑,互助释疑;老师巡视,发现典型疑难问题。

三、交流展示

1、组内交流学案完成情况

一生读题及答案,其余同学核对并提出不同答案及答题思路,共同评议,以求最佳答案

2、班内交流

师逐题提问,小组推荐回答或板演

(口答第一题,板演第二题)

3、指生轮流朗读三首古诗词,从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互评

4、指生回答第三题

四、组织背诵

1、看谁能又快又正确地把前两首背熟

2、理清句段顺序,边背边想象诗词中抒写的情景

3、同组互背互评

4、指生有感情背诵

五、作业

1、熟背前两首诗词

2、自学完成“学案”中四五六两大项

篇二:《中秋咏月诗之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三首咏月诗词写于不同时代,都表达了思念之情。学生借助词典和课文注释,大体可读懂课文。在学习时宜从整体感知作者在诗中描绘的情景,从而了解诗的内涵美,然后从用词的角度深入分析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深入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通过朗读品味。

二、学习目标

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熟读成诵。

三、学习重点与难点

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感悟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四、课型:

讲读课

五、教学设想

课前认真预习课文,通过查字典和参照课文注释的方法,初步理解课文并熟读成诵。

六、授课时间:

课时

七、导学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三首咏月诗词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导学

1.知识结构

(1)作者及写作背景

《十五夜望月》,作者王建,唐代诗人。

《水调歌头》,作者苏轼,宋代人。作这首词时已41岁,为密州(现代的山东诸城)太守,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苏辙)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寡欢。但他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乐观的。

《我的思念是圆的》,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作者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了太多的飘零磨难,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这首诗正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感触。

(2)掌握一些词语

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

栖(qī):鸟停在树上。

把酒:端起酒杯。把:持,握。

宫阙:宫殿。

不胜:承受不了。

转、低:这里是对月光的动态描写。

绮:念qǐ

婵娟:美女之称。一说形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3)诗词赏析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水调歌头》赏析

上阕: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下阕: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满。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愿。

(三)总结:学习这三首诗词可从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来加强品味。朗读时要处理好语速、语调、语气,试着读出作者在其中的意味。最后达到熟读成诵。这也是学习诗词的一种最好的方法。课后还可以收集一些其他的咏月名句背一背。

(四)、质疑提问

《十五夜望月》

1、“冷露”一词中的“冷”怎么理解?

2、“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

《水调歌头》

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中“何似”可理解为“怎比得上”,据此,你认为作者月下起舞之后,是羡慕天上的生活,还是感叹:清冷的月宫比不上人间。

2、作这首词时,苏轼正逢仕途失意,文中哪一句体现他消极遁世,幻想超脱尘世的念头?

3、苏轼是一个心胸豁达、积极乐观的人,文中哪里体现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

《我的思念是圆的》

1、诗人问:“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请问,你会想起什么?

2、“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通过这一句,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感情吗?

(五)、检测评价

(一)《十五夜望月》

1、“地白”在文中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谁的一句诗?

2、“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在”吗?谈谈你的理解。

(二)《水调歌头》

1、注音

树栖()鸦宫阙()琼()楼玉宇

无眠()绮()婵()娟

2、根据词的上阕,发挥想象,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天上宫阙”的美景。(150字左右)

3、试着各用4个字归纳上下阕的主要内容:      ,     。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千古传诵的佳句,你能说说此句表达了苏轼的什么感情吗?(提示:参考书下注释思考,这种感情难道仅仅是对子由一人的吗?)

5、试一试,填出下列诗句。

⑴海上升明月,。(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⑵月出惊山鸟,。(唐王维《鸟鸣涧》)

⑶可怜九月初三日,。(唐白居易《暮江吟》)

⑷犁花院落溶溶月,。(宋晏殊《寓意》)

(三)《我的思念是圆的》

1、你认为“我的思念是圆的”这一句写得好吗?谈谈你的理解。

2、艾青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八、布置作业

1、三首咏月诗词写于不同时代,都表达了思念之情,你喜欢哪一首?谈谈你的理由。

篇三:《中秋咏月诗之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篇三

1、能说出诗词的意象,并理解其深刻含义;

2、学习情景交融,想象丰富的写法:

3、能在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基础上说出诗词的思想感情。

1、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多媒体

2课时

第一课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学习重点:

一、理解词的大致意思,并能背诵全词。

二、理解词人的感情变化过程,体会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从写月或月光的诗句入手,进入新课。

自古,“月亮”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充满情趣的字眼,不少文人骚客尤其喜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成就名作佳篇。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等等。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北宋词人苏东坡的一篇旷世杰作,同样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预习检查

1、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词

提醒注意下列字词读音

栖鸦()绮户()宫阙()琼楼()天涯()

2、教师范读。

3、学生一齐朗读这首词

(下面,同学们看屏幕上的提示和结合课本的注解,进一步认识苏东坡,并且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三、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四、第二次朗读训练

①学生个人朗读;

②学生齐读。

五、思考讨论

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①讲解“联想”的定义。

②讲解“想象”的定义。

(一)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二)这首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①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上阕----望月(写景)

②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

下阕----怀人(抒情)

③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五)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六、达标测试:

(一)词前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二)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月“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三)“怀子由”体现在词中哪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联想:草尖上的露水珠(滚动的珍珠等)。

(五)想象:看到旋转的电扇,我想到……

(让学生自由发挥或让他们课后思考。)

七、归纳小结

上阕----望月(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八、作业布置

(一)背诵这首词。

(二)请同学们根据所学诗篇,写一首四句以上的咏月小诗。

第二课时:十五夜望月我的思念是圆的

学习重点:

1、朗读并背诵这两首首诗;

2、领会诗中美好的意境、情思以及思想境界。

学习《十五夜望月》

一、朗读全诗

二、教师简介作者

王建(约767-830),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

唐代宗大历十年(775)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一生困顿,晚景尤为凄凉。为官在外,常与家人别离。

三、师生共同分析诗句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刺眼的惊扰,先后进入了梦乡。“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树栖鸦”三字,简洁、朴实,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况,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这也让人联想到满月中的桂树。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思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诗人无声望月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

冷露无声浸润了桂花,那么月中的白免呢,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注目明月,神驰意远呢?诗人由已推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诗人由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想思。诗人没有直说自己的情思,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语气,不知那饱含相思的清辉洒在哪一家。欲说不尽,委婉动人。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水到渠成地在第三句引出了望月,并扩大了望月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真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含蓄深沉。特别是“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似的。

四、分小组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的景色的特征是什么?

秋月——秋思

2、诗人通过这种景色表达何种情感?

诗人通过联想,由已推人,在这出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中,表达出别离思聚的情感。

五、深情并茂背全诗。

学习《我的思念是圆的》

一、检查学生对诗人艾青的了解

教师肯定学生并给以补充。

二、赏诗

1、学生个人朗读全诗。

2、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由诗人创作背景入手分析。

“我的思念是圆的”,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的语言中包含着许许多多情感上的东西,诗人渴望团圆,渴望美满。

“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圆最亮的”,诗人由思念到圆月,引发人的联想与想象。月儿常圆吗?不圆时又是如何的一番情感啊?人们在看月的时候常常会想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激起人们对个人命运的遐思。

诗人由眼前的“西瓜、苹果都是圆的”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引出自己渴望亲朋团聚的情感。

3、学生集体朗读全诗。

4、请学生说说朗读体验。

5、深情并茂背全诗。

三、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收集更多咏月诗句;

篇四:《中秋咏月诗之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课文。

2、反复诵读,提高欣赏、背诵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仔细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赏析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词运用丰富的想像所创设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诗句,感受咏月诗词所抒发的借月思念之情。

2、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诵读,引导学生完整领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体会情景交融、想像丰富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一同学们小时候都背诵过李白的《静夜思》,大家还记得吗?(齐背《青夜思》)是啊,皎洁的月光勾起人们多少魂牵梦绕的思念之情啊,今天,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三首中秋咏月的诗词,去感受作者缠绵动人的思念之情。

导语二同学们,你一定凝望过中秋节晚上的月亮吧!又白又圆又大的月亮使你想到了什么?是小时候听的神话“嫦娥奔月”,还是长大以后渐渐滋生的“月圆人团圆”的情怀?你想不想了解在诗人的笔下,中秋节又是怎样一幅景象?让我吟唱着《水调歌头》,去《十五夜望月》,感悟那《我的思念是圆的》思想感情吧!

导语三中秋佳节是中国合家团聚的日子,但不是全中国的人都能在这一天与人佳人团聚的。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刻苦求学的莘莘学子,浪迹天涯的夜的月也就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词。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字词

(1)字音:栖(qī)绮(qǐ)天涯(yā)海角宫阙(què)苏辙(zhé)

(2)词义:

①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②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对人不该有什么怨恨,可是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

2、简介作者

王建:字仲初初,许州人,唐代诗人,作品有《王建诗集》

苏拭(1036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与其父苏询,弟苏辙,合称"三苏",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21岁申进士,做地方官,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苏拭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诗、词、散文、书、画都有卓越的成就。诗和词笔力纵横,气势奔放,舒卷自如相成

篇五:《中秋咏月诗之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的:

1.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诗歌的意境。

2.让学生领悟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讲话,以“月亮”为主题自由发表看法,引出新课。

二、采用多种形式朗读,理解(整体把握)诗歌。

1.快速默读一遍,然后凭借自己对此诗的初步理解,尽情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韵味)

2.说说你对此诗内容的理解。明确:这首诗写出了对亲人的思念。

3.自由朗读,仔细揣摩如何读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然后大胆地朗读给大家听。(从朗读的技巧方面,师、生共同评价)

4.教师配乐范读。

5.鼓励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表演。

6.全班配乐齐读。

三、赏析诗歌:通过反复诵读,你觉得哪些词语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感情?或者针对你最喜欢的词语、句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四、积累诗歌:比一比,看谁背得最快、最有感情。

五、谈谈学习体会。让学生充分自由地谈,既可以联系生活谈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也可以谈学习诗歌的方法。不妨与学生回顾整堂课的学习步骤,以此让学生归纳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大致可归纳为:朗读—赏析—积累。(板书)允许学生有自己总结的独特的学习方式。

六、作业:课后收集有关咏月的诗、词。

水调歌头

教学目的:

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步骤:

一、播放《水调歌头》歌曲,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二、学生汇报收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教师简介词作背景。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苏轼时年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的某些思想矛盾。

三、结合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文意。先组内交流,鼓励质疑、解疑,译文遇到难题组内无法解决的,全班共同探讨。

四、学生说说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发挥想象描绘词的意境。(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教师点拨难解的字词或投影出来。)

五、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六、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从教师的范读和自己对词作的初步认识上整体把握,进而明确上下阕的内容(板书):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重点赏析:学生思考、讨论、质疑以下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心中的天宫是怎样的?

2.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欣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满。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八、学生单人配乐朗读,教师点拨。

九、男生配乐朗读上阕,女生配乐朗读下阕。

十、归纳小结,主题: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十一、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画,并将词作配上。

十二、作业:

1.课后将这首词绘成图画。

2.背诵整首诗,直到会准确默写。

3.课后继续收集中秋咏月诗词,准备朗诵会。

板书:

水调歌头苏轼

情景交融

上阕:月下饮酒——幻想超脱尘世转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对月怀人——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主题: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致。

篇六:《中秋咏月诗之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导语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

三、翻译理解

1、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欣然:高兴地

遂:于是

盖:原来是

相与:一起

但:只是

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四、赏析

思考问题: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己排遣的特殊心境。

第二课时

一、赏“月”

1、播放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

(媒体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这样为营造课堂气氛作了准备,使学生可以快速的进入课堂的氛围中)

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以拈来几句。下面请大家背诵几句吧,让我们共同欣赏文人骚客钟爱的“月亮”。

3、解题:水调歌头: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经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故而得名。

4、简介作者

二、品“月”

思考问题:在中国众多文人中,苏轼是比较喜欢写月亮的,而且也写下许多和月亮有关的名篇。下面,我们就走进苏轼笔下的月亮,学习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看看在这里,苏轼借助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

1、体会苏轼借月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

(1)听课文录音及学生读课文。

(2)学习小序,了解作者写作的时间与目的。

思考问题:词的小序往往用来交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在小序里作者交代了写作时间是什么时候?写作目的又是什么?

明确: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是中秋,目的是“兼怀子由”。

(3)(多媒体显示背景资料)苏轼为何在这时会怀念他的弟弟呢?

苏轼和他弟弟七年没有见过面了。而且他们两兄弟感情特别好。他们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官到黄州,苏辙马上上书皇帝,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官位为他哥哥赎罪。这足以证明他们兄弟情深。他们的书信往来也是非常频繁的。苏轼写给苏辙的诗歌多达104首,而苏辙给苏轼的诗歌更多,有130首。

(4)品读词句,体会苏轼借月表达对弟弟的思念。

思考问题:你能不能从词中找到表现苏轼怀念子由,渴望和他团聚的句子呢?

学生自由朗读,并勾画表达思念的语句,自由回答,发表观点。教师点拔追问。

明确:“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何事长向别时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

(5)小结:通过对词的解读,发现苏轼在这首词中紧紧围绕月亮,借助月亮抒发了对弟弟的怀念。虽然,苏轼不能和弟弟团聚,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悲观,最后还为天下不能相聚的人们发出美好的祝愿。苏轼这种乐观豁达的胸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2、体会苏轼借月表达了政治的失意。

(1)思考问题:苏轼写这一首词难道只是为了借月表达对弟弟的思念吗?从小序中哪一字还可以看出作者还有其他目的?

明确:从“兼怀子由”中的“兼”字看出苏轼写这首词还有其他目的。

(2)苏轼还有什么目的呢?月亮在词中还代表什么呢?让我们先来了解苏轼写这首词的背景材料。

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在苏轼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的一天,一位朝廷钦差为了要讨好王安石,把苏轼捉拿进京,指称他作诗讽刺新法,请皇上下令判他的罪。不久,苏轼就被送入狱中,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被定为“讥讽政事”之罪。后受皇帝恩赐,判他流放黄州,免于一死。

明确:从背景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虽然苏轼一心报国,最后还是被贬黄州。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悲痛。所以说本词除了表达他怀念子由,更传达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3)朗读上片,找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思考问题:联系背景材料,思考文中月亮代指什么?可以先结合注释翻译上片再思考。

明确:“明月几时有”、“天上宫阙”、“琼楼玉宇”、“高处”等都是在写月亮。月亮在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更深的含义,代指朝廷。

(4)让学生把“朝廷”代进上片,重新说说这段的意思。

明确:不知道朝廷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时候?我想乘风回到朝廷,又害怕朝廷太高太寒冷。

思想问题:苏轼想回到朝廷吗?朝廷又如何呢?寒冷应如何理解呢?回到朝廷做官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明确:苏轼借助月亮表达了分充满矛盾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中尔虞我诈的斗争。所以说苏轼这首词中月亮代表了两种情感:怀念和失意。(本文主旨句或千古名句或祝福离人的佳句)

(5)师生共唱《明月几时月》,在欣赏优美旋律的同时注意体会其中优美的句子。

3、你欣赏词中的哪些句子?请说出理由。

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探月

刚才我们品读了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月亮。其实,中国有许多咏月诗词,诗人在月亮上寄托的情感也是各不相同的。中国人对月亮的情感到底有哪几种?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什么?现在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探讨时注意每个小组围绕一个观点进行探究,推选一名发言代表,发言时请阐述观点,再引用诗名论述。

四、作业:

由“云”“星”你都想到些什么?请把它说出来或写出来!

篇七:《中秋咏月诗之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思想风貌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2、通过学习,体会月与人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每首诗的内容以及所蕴含的情感。

难点:月与人的文化联系。

【媒体准备】

朗读录音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反复诵读三首诗,体会各首诗的情感。

2、诵读课文,了解两位诗人生平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借助课文注解理解诗词大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世沧桑,一千多年前的明月依然映照着我们。在诗人的笔下,月亮是孤高的,似无情却有情;月亮是诗意的,温柔多情,恰似知己;月亮也是感伤的,月圆人不圆。让我们走进李白、杜甫的世界,叩问月亮,倾听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李白的两首咏月诗:《把酒问月》《月下独酌》。

(主板书:把酒问月月下独酌李白)

二、一读:读准字音,节奏。

1、正音

〔散行板书〕阙樽酌徘徊邈

2、读准节奏:七言古诗多为二二三,五言古诗多为二三。

(让学生听录音朗读,并跟读,读准字音节奏。)

三、二读:读懂内容。

1、学生讨论两首李白咏月诗表达的不同内容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学情预测〕学生通过预习及课堂的诵读,能初步感受到诗人笔触的纵横恣肆,及其美的意境,但要具体的说清楚,还有待于讨论引导。他们的认识可能会停留在月色美,人孤独等层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前提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注意关键的诗句,并介绍相关的内容。

2、教师具体分析两首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把酒问月》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诗人以纵横捭阖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维妙维肖。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紧接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试想,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该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意上来。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

《月下独酌》中,诗人把明月引为知己,对月抒怀。诗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达一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感情。这种孤寂之情无法驱遣,于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明月作为知音,相邀对饮。同时还异想天开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类,邀其共酌。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随,好象并不是独酌,但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正如孙洙所说:“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因为世少相知,诗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为伴,向月而高歌,对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闷。结联进而要和明月、身影永远结成忘情好友,将来在邈远的碧空中相见遨游。这表现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强烈不满,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

〔板书〕把酒问月:咏月抒怀:酒——月——酒思考宇宙人生;月下独酌:对月抒怀:月人影孤独中的向往。

四、三读:读出情感。

引导学生再次诵读这两首诗,整体感知诗的文字之美,体会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

〔学情预测〕通过讨论及教师的介绍讲解,学生一般比较能够体会出诗人的情感,从整体感知入手,再次吟咏诵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两首咏月诗,直至背诵。

2、预习杜甫的《月夜》,体会其中的情感。

3、思考月与人的联系?

第二课时

一、读《月夜》,初步了解这首诗的内容。

(主板书:月夜杜甫)

1、正音

〔散行板书〕鄜鬟幌

2、学生讨论本诗的主要内容。

3、教师明确:望月思亲。(板书)

二、背景介绍及具体内容分析

1、学生朗读《月夜》一诗,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感受其与其他怀人诗的不同。

2、教师介绍并分析。

望月怀远。这在古典诗歌中是一个烂熟的题目。在杜甫生活的盛唐时期,古典诗歌固然正处于大开拓、大发展的阶段,但如像对景伤怀、思亲怀友这类的题材,却已早经无数作者吟咏,要出新意颇不容易。这一首五律,却在内容表达与章法技巧上脱落故常,出奇制胜,成为同类题材作品中千古独步的名篇。

这首诗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在于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触发的郁勃真切的离情别绪。回溯诗人的生平我们可以知道,天宝十五年(756)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六月,安史叛军破潼关,玄宗奔蜀,杜甫只得携眷北行,至鄜州暂住。七月,肃宗李亨即位灵武,杜甫只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军掳至长安。这首诗就是身陷贼营的杜甫八月在长安所作。没有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祸,便没有诗人的这番家人离散,身陷绝境的悲惨经历。而如果没有这番特殊的经历,要产生诗中的哀惋凄切、深挚缠绵的离情也是不可想象的。此诗的重要价值,确乎在于它所反映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这一点上。

这首诗在众多的抒写乱世之离情的作品中高标独秀,是由于作者匠心独运的新奇角度与抒写章法。在这里,老杜并不一般地就景敷情、缘情述事,而是别出心裁从思念对象一边落笔,从头至尾细致熨帖地描摹自己想象中的对方的景况。无限的深情、痴情都从这一系列想象描写中流泻而出,达到了抒情的极致。首联二句,绝不说自己望月而忆妻,偏说妻子见月而思己,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前人写过“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和“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一类的名句,那都是兼及“忆”与“被忆”双方的,这里却偏偏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妻子身边,是时时尾随着可爱的小儿女的。诗人月夜思妻,必然密不可分地念及孩子。可是颔联二句不正面说自己望月忆儿女,偏说儿女随母望月,又想象儿女幼小,尚不解望月而思念身陷长安的慈父。真是此情此景,将何以堪!诗人刻骨铭心的忆内之情,又在这痛苦的想象中更深入一层。第三联,想象愈加具体化,虚拟妻子在这个夜晚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是整首诗中意境最优美,辞采最清丽的抒情句子。鬟湿而臂寒,状看月之久与怀人之痴。月色愈好而痛苦愈增,夜深天寒都浑然不觉。这位闺中娘子是如此多情而执着,难道还不值得我们的诗人深切思念吗?诗的末联,方才将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摆进去,仍以想象之笔结情。这是盼望相思之愿能偿,有朝一日伉俪重逢,双双对此明月舒愁,抹掉战乱带来的伤痛痕迹。

三、重读三首咏月诗,感受其中月与人的密切联系。

1、学生讨论月色之美与人的密切联系,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

〔学情预测〕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和讨论,学生们能初步体会作者在不同的时间和背景下看月,体会和感受皆有所不同。要求学生能从诗中的具体句中读出月与人,人与月的联系。

2、教师明确: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己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诗中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道: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这一对宇宙本源的求索与困惑,实际上是对自身的生命价值的思索和探寻,“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情态。接着写出了人类与明月的微妙关系。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却依然用万里清辉普照尘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又写出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亲切又神秘的人格化的特性,蕴含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其实明月万古如一,而人类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结尾四句收束上文,进一步表达对宇宙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慨。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们,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对着空中同一个永恒的明月,或许都曾有过相似的感慨吧!我只希望在唱歌饮酒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长照杯中,使我能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人生。人是一棵苇草,但却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诗人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结句虽暗含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

《月下独酌》这首五言古诗,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诗中别具神韵的佳作。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李白此诗赋明月与影子以情感。它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

李白怀才见弃,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诗篇中明月是清澈纯洁的象征。尤其是明月,清新、明丽、宁静、温柔,因而诗人和它相亲相近。

诗中诗人倍感孤独,邀月与影,相伴相行。但在诗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种独而不独,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他知道了月与影本是无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对这个无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结无情游,意思是月下独酌时,还是要将这月与影邀来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汉”,也在所不辞。可见太白之孤独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

《月夜》中诗人想像其妻独自久久望月思念亲人的场景,感情真挚缠绵,令人为之断肠。诗中对前文的承接照应十分细密周到,表现出诗人情感之深婉沉绵,如“双”承“独”,“照”承“月”,“泪痕干”反衬双方各自“独看”时的泪流不止,这些都真切地传达出诗人憎恨乱离,盼望团圆的迫切心情。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三首诗。

2、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三、四题。

3、完成《伴你学语文》第七课练习。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上一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3篇

下一篇:大班《牧童短笛》音乐教案参考(优秀3篇)